胡雨詩 (四川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莫里索作為法國印象派女畫家,她以女性畫家的身份在西方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作品大多是以家庭和平常生活為題材,其中包含著她豐富細膩的情感以及內心活動,并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19世紀的法國,社會大眾尚對女性存在著偏見,但是莫里索卻積極追求,堅持自己的創作,此后她一連參展了7屆印象派畫展。在盧浮宮工作的時候,莫里索結識了馬奈,馬奈獨到的眼界也促使莫里索在美學上有所突破。后來隨著女兒的誕生,莫里索的繪畫題材便集中在女兒身上。
印象主義繪畫不同于其他繪畫,主要以陽光和色彩實現畫面的表達效果,讓畫面停留在那一刻。莫里索擅長用顏色來塑造空間感,顏色也偏鮮艷明亮,她的畫總給人這樣的感覺:把正發生的那一刻表達出來,讓人好似穿越到那一刻,真真切切感受當時的真實環境。
1.女性題材
莫里索的女性題材作品較多,她通常把女性的一些日常生活場景作為繪畫主題。《年輕女傭》(圖1)這幅畫以女傭為中心人物,場景為室內環境,畫面中的桌椅、櫥窗、櫥柜等日常生活擺設,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溫馨。這些在畫家的眼里,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只是通過光這一媒介,可以碰撞出不同的色彩。在地板上歡樂蹦起的小狗與女傭以動為主線,而旁邊的物以靜為線。這不只是一個靜止的畫面,而是畫家運用了愉悅、輕松、瀟灑并且充滿激情的筆觸,在畫面上不停地游走奔波,想抓住這一瞬間的光線和動靜結合的場景,將此印象停留在畫布上,成為永恒。她的另外一幅作品《坐在沙發上的年輕女子》(圖2)的畫面以藍灰色調為主,沙發上女性的膚色映襯著裙子的淺藍色,臉頰微微露出了淺粉色,旁邊粉紅色的花朵和沙發上飄落的花瓣形成了畫面的整體暖色調。花朵點綴的粉紅色此刻也映到臉上,泛出微微的粉光,這種冷暖關系十分明確。在整個畫面色調十分統一的情況下,還能充分地把光和色彩運用得恰到好處,能看出畫面中的女孩心情愉悅并且十分美麗,我想這也許源于莫里索對女性美好的觀察以及追求吧。關于這幅畫,有人寫道:“她看上去像在調色板上研磨花瓣一樣,之后在她的畫布上用輕松詼諧的筆觸將它們鋪滿,并最終賦予這幅畫生機勃勃的氣息。”
2.母子題材
母子題材也是莫里索的繪畫創作特色,在莫里索婚前她創作主題的原型主要是她的姐姐以及孩子。作品《搖籃》(圖3)這幅畫,是她第一次參加印象派繪畫展覽時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中姐姐愛瑪凝視著熟睡的嬰兒,她的左臂托著她的臉龐,右手搭在嬰兒的搖籃上,嬰兒的形象被紗簾虛映著,后面的窗簾與前面嬰兒欄的紗簾互相呼應著,它們反射出的顏色卻又能反映這個環境的溫馨與生命的氣息,畫面像定格一般。這對親密的母子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與溫馨。另外一幅作品《坐在草坪上的女人和孩子》描繪的對象也是她的姐姐以及姐姐的女兒。在此幅作品中,莫里索捕捉到了姐姐以及女兒在城外草坪上休閑放松的時刻。她先快速勾勒出主題,然后迅速地抓住這幅畫的中心。莫里索將姐姐以及她的女兒放置在畫面的前景中,側坐的姐姐望著她的女兒,把觀者的視線拉到了這對母女身上。她以柔和輕盈的筆觸描繪著畫面。整幅畫面充滿半透明感和未完成感。大面積使用白色來創造透明感,再加綠色混合,創造了一種空間感以及縱深感。畫面洋溢著輕松、溫暖、愉悅的氣息,莫里索抓住剎那間的印象,為親人們留下了珍貴的一瞬間。
3.兒童題材
莫里索是一個母親,所以她從母親的角度出發,常常把自己女兒作為模特,去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描繪兒童的日常生活,這些作品大部分場景都是在室內空間中進行的。作品《做夢的朱麗葉》描繪的是莫里索自己女兒的肖像。女兒到了有夢的年齡,單手托著下巴,眼睛出神,靜靜地思考著問題。莫里索作為母親,用細膩的視角和筆觸觀察與描述女兒的成長過程,表達了莫里索對女兒濃濃的愛意。《看書的女孩》這幅作品是在陽臺上描繪的,整幅畫面以黃色調為主,以一種“速寫感”的形式表達出來。坐在椅子上看書的女孩正是莫里索的女兒,陽光顯得整幅畫面更加富有生氣,同時也表現了她對兒童的觀察,關注兒童的成長。

圖1 莫里索《年輕女傭》

圖2 莫里索《坐在沙發上的女子》
1.多變的題材
莫里索早期的繪畫作品題材大多是從女性的視角觀察生活,女性成為她繪畫作品中的主角。起初她以身邊的人物為繪畫對象,她用畫筆記錄下了母親、姐姐、女傭、保姆等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到后來她的姐姐做了母親,于是她的作品便開始轉變為母子題材。再到女兒誕生,女兒便成為她的描繪對象。她的畫面中不僅常常出現女兒的單人肖像,還常出現莫里索的姐姐和她孩子的場景。這些都是以室內的生活場景為主,直到后期,莫里索逐漸開始將畫作中的場景由室內拉到了戶外。除了人物題材以外,她還創作了許多風景畫,比如花園野餐或者是春天的郊外。不管是什么題材,莫里索依然保持著自我的繪畫風格,也始終堅持著以女性題材為主的繪畫題材。
2.靈活的筆法
從莫里索的繪畫當中可看出她的構圖是簡單明了的,很多畫面甚至看起來像未完成。對于人物形象的表現,她快速地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并不是和場景分離開,而是恰巧將人、物與環境有效融合。她的筆觸十分輕快松弛,這種人物的勾勒表現與背景的融合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和欣賞,每一筆看似草草帶過,卻又恰到好處。
除了形色的體現,莫里索的作品中還有對輪廓的勾畫。甚至這些畫面還有一種“速寫感”,更加生動地描繪了人物活的形象。她的筆觸非常大膽,常常采用粗長的線條來描繪人物的動態和衣紋的走向,但這些線條并不會給人凌亂的感覺,而是活靈活現,形成了獨特的筆觸風格。也許作為女性,骨子里天生帶有細膩的特點,莫里索選擇性地排除了粗獷的展示思路,將日常的簡單活動變得生動活潑。詩人馬拉美曾為她寫詩:“一些在斗爭中將她視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師評價說,這位技巧非凡的女畫家,樂于同任何人并肩戰斗并勇敢大膽,同整整一代的繪畫是完美相連的。”
3.豐富的色彩
莫里索是一位富有溫情的女畫家,她的色彩搭配給人的感覺是充滿希望的。早期的莫里索繪畫作品的顏色也較為淡雅,但莫里索一直勇于探索并追尋自己的風格,慢慢接近筆觸靈動的莫奈和色彩鮮亮的雷諾阿。印象派繪畫是非常注重光影表達的,畫家們都喜歡在不同的時間同一個地點去捕捉光影帶來的變化。恰巧她的繪畫作品中不拘小節的一些變化,展示了畫家對于整體畫面感的把握,畫面和色調十分統一。莫里索和她同時代的畫家比起來,更善于體現她的女性特點,與德加或馬奈的人體畫不同,莫里索沒有把女性物化。在后來的繪畫里,莫里索的作品丟棄了僵化的模式,加強了情感深度。從她的畫中可以看出,她十分喜歡光,擅于捕捉光線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莫里索用色彩來表現光,光在她的眼里是變化多彩的,她對這些鮮艷的色彩充滿激情,把它們通過畫布展現出來,畫風唯美而輕快。莫里索也喜歡畫肖像畫,喜歡從日常中尋找素材,這樣在繪制過程中她可以從容地研究色彩的變化和表現豐富的感情。可想而知,莫里索對于色彩的研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圖3 莫里索《搖籃》
莫里索在藝術之路上不斷追求自我,不僅影響了一代人,這種精神也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我們。盡管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往往被忽略,但是她依然堅持著自己的選擇,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藝術之夢。她這種對藝術不斷追求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同時期中國女性油畫家,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她們開始改變。當代的一些女畫家,如閆平、喻紅、夏俊娜等,她們和莫里索相似,用自己的一生堅守藝術夢想,不斷探尋著世界的美好。在對女性存在偏見的世俗社會里,勇敢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創作出一幅又一幅優美的繪畫作品。
莫里索是印象派中不可缺少的女畫家,她一直堅持著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勇敢追逐自己的藝術之夢,堅持從女性角度去觀察和詮釋這個世界,描繪著自己的日常,給人很強的親和力。她的作品有著不同尋常的細膩感以及淡雅的色彩表現,將油畫場景表現得明亮透徹。她被人們譽為“引領印象主義隱藏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