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園,崔曉亮

潘奎生,丁長春 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水資源在地球上分布廣泛,種類眾多。在眾多的水資源中,地下水因其分布廣、水質好和穩定性強等特點在生產、生活中應用范圍較廣,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資源,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地形復雜、人口眾多,地下水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存在很多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了地下水的質量,并且帶來了相關的生態問題,如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水資源保護與管理》一書對水資源的來源、保護、節約、再生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使讀者充分了解水資源保護與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該書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水資源量及分布、重要性與用途、保護與管理的意義;第二章對水資源的形成和水循環的地理知識做了基本介紹;第三章從多個方面闡述水資源保護的知識,涉及天然水、水體污染、水質模型等內容;第四章以水災害為核心,介紹其屬性、類型、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第五章為節水理論及取水工程,分別介紹了生活、工業和農業節水理論以及一些節水技術,如海水淡化、雨水利用等;第六章圍繞水資源管理展開論述,包括水資源法律體系,水量、水質、水價等管理以及管理信息系統。
縱覽全書可知,保護和管理水資源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地下水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淡水資源,是人類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其水質狀況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質量。但在現實環境中地下水資源面臨著一些重要問題:第一,污染問題。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人類生產、生活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農業濫用化肥和農藥,嚴重污染了地下水水質,并且呈現出范圍逐漸擴大的趨勢,影響人們的用水安全。第二,過度開采。隨著技術進步和地表水資源的污染加劇,各地逐步加大了對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程度,但人口增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造成地下水資源被過度開采,由此產生了一些問題,一是地面沉陷,對房屋以及公路等基礎設施造成損傷,危害人類安全;二是海水入侵,影響了地下水水質;三是土壤次生鹽堿化,主要發生在用地表水灌溉的地區,大量灌溉引發淺層地下水水位過高,在蒸發作用下,其鹽分在表層土壤中匯集,引發土壤鹽堿化。針對地下水資源的重要性和在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下面對地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基本策略進行簡要探討。
第一,地下水資源的管理策略。①行政管理策略。政府是地下水資源管理的主體,各地區要立足實際,引進高水平的水資源管理人才,制定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指導規范地區性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制定科學的水價制度,限制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的浪費情況。此外,還需要制定相應的行政處罰制度,打擊污染、浪費水資源的行為。②法律管理策略。法律是最為有效的管理策略之一,針對我國《水法》等法律中缺乏地下水資源管理的專項內容,各地區都要重視這方面的立法問題,逐漸構建起全國地下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并且針對出現的新問題逐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③技術管理策略。一是利用水文地質勘測技術方法,對地下水資源管理中需要掌握的指標進行監測,如水質、水量、水溫等,并且由較為專業的管理人員對其進行推進,保障各項數據的準確性;二是采用現代化信息管理方法,主要是針對地下水資源的各項數據,運用現代化信息管理分析技術進行分析處理,建立動態管理機制,確保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三是常規的開采設備管理,針對機器設備進行常規管理,例如水泵的運行管理,通過日常臺賬管理確保水泵正常運轉,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防止因設備故障造成地下水資源浪費。
第二,地下水資源的保護策略。首先,確立保護的基本原則。一是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二是對于地下水資源要保證其多功能性;三是注重經濟效益;四是開發全過程保護;五是將流域保護和地區保護相結合。其次,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各地區要加快地下水資源動態監測網絡建設,監測地下水水位、開采量、水質、水溫等,對各類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預測,為地下水資源保護提供基礎數據。再次,要強化治理。針對地下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治理,例如合理排放生產、生活廢水,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等。工業企業應加快安裝節水設備和污水處理設備,保障地下水資源高效利用,降低污水排放率。農業生產中應改善灌溉技術,拋棄漫灌等落后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噴灌等科學灌溉技術。最后,要加強宣傳。地下水資源保護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利益,要利用各種媒介加大地下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喚醒公眾危機意識,引導公眾樹立節約水資源的觀念,形成全民保護、節約水資源的社會氛圍,杜絕地下水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