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呂 植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水壩是一種古老的工程類型,具有調節水資源、減少洪災、獲取電能等功能,是推動經濟發展、穩定居民生活的重要工程措施。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水壩所帶來的生態問題日益凸顯,生態風險進一步增大,如何在合理管控水壩工程生態風險的基礎上實現其效益的最大化,已成為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點。
《水壩與生態》是一部系統介紹水電開發工程的著作,能夠為我國水電開發提供生態保護方面的建議,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該書上篇對水電開發效益做了綜合性評價:從現實出發對我國西南地區的水電開發概況進行介紹,并對其開發效益及負外部性進行了理論性解讀;分析了水電開發現狀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并結合實際案例予以說明;最后結合水電綜合效益評估框架和相關國際經驗進行歸納總結。下篇對水電開發予以“專家之見”:基于地域環境總結西南水電開發的原則以及建設過程中的地質風險;探究水壩工程對兩棲動物、魚類生物生存的影響,并以相關理論為依據探索了“綠色水電”評估體系和水環境管理體系的建設路徑。
(1)水壩工程的生態風險評估。水壩工程在給人類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加劇了對河流生態環境的破壞,結合《水壩與生態》一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其生態風險進行詳細探究:
第一,水文影響。水壩建設是人為控制河流流量以實現河流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但也正是因為水壩閘門的控制,導致河流季節流動發生深刻變化,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狀況。首先,水壩上游的儲水功能將進一步抬高周圍地區的地下水水位,擴大其浸沒范圍,從而加劇土地的鹽堿化和沼澤化。其次,水壩的運行導致下游河流流量出現周期性變化,超正常流量時下泄將侵蝕河道、沖刷河岸,進而造成塌陷,破壞生物棲息地;低流量時則導致下游水域面積縮小,壓縮動植物的生存空間。
第二,水質影響。河流具有天然的污染代謝功能,而水壩的運行極大地削弱了河流的這一功能,影響了其水質。首先,水壩的蓄水功能將減緩水流,導致水體對污染物的稀釋、擴散能力下降,導致局部水域出現持久且嚴重的污染。其次,河流流速的降低也將加速水體中污染物的沉積,使其聚集于水域底部,形成了潛在的污染源,很容易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
第三,水生態影響。水壩的修建隔斷了河道,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水生生態系統,影響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首先,水壩蓄水功能削弱了洪峰,改善了浮游生物的生存空間,使得一些水生微生物、浮游動物、藻類等生物的數量激增,同時,水壩攔截了水流中的鵝卵石和砂石,使其積聚于河床底部,擠壓了無脊椎動物的生存空間。其次,水壩割斷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破壞了其生存環境,同時,洄游性魚類產下的魚卵也會隨水流沉入水底,因缺氧而死。
(2)水壩工程生態管理與保護。在水壩工程建設中,相關部門應當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理論及當地實際,制定出親環境的水壩設計方案,減少水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加強生態水壩工程建設。首先,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在確保相關項目順利進行的基礎上,增加環保專項資金投入。其次,提高水壩項目環評水平。水壩建設必然會對周圍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就需要對其可預見性風險進行管控,包括植被修復、生物棲息地保護、過魚設施建設等,從而實現水壩運行和生態保護的全方位融合。此外還應確保水庫“增水不增污”,加強水壩受水區水體的污染防治,通過提高污水管網收集率、修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提質擴容等方式來減少水體污染。
第二,強化水壩生態泄流功能。首先,確定放水孔徑。不同河流的年均流量、枯水期流量、洪水期流量都有所不同,相關部門應當明確不同時期河道的流量,并以此確定引水壩放水管孔徑大小,使其在滿足生態用水要求的同時減少對河流生態的破壞。其次,改造攔水壩??梢栽谝畨蔚倪m當位置安裝放水管,向下游河道泄放水量;改造水壩底孔設施,增設閘控系統,調節泄流水量,保證下游生態水量充足。此外,還應加強流量監控,建立嚴格的生態流量排放管理制度,同時安裝監控設備,進行實時監督。
第三,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首先,健全政策保障體系。相關部門應該以生態環境保護理論為指導,出臺相關政策,從宏觀上指導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其次,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水壩工程的生態建設涉及水利、土地、環境等諸多領域,有必要加快政府各個職能部門的聯通,按照生態保護的相關要求推進生態補償工作的展開,確保其工作的科學性和統一性。此外還應建立科學的決策、運行機制,組建專業團隊,對水壩工程生態影響進行全面分析、評估,做好相應的補償機制規劃設計,同時加強對機制運行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