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爽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
水利精神是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形成的極具特色與內涵的求真務實精神,是大多數水利人所具備的優秀品質、道德涵養,其激勵與鼓舞著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堅持不懈地投身于水利建設中,其凝結的求真、務實、創新等精神對于現代高校教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益于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水利人⑤》一書,通過記述多名水利工作者的優秀事跡,真實展示了水利工作者的工作智慧。該書內容豐富、敘述翔實,通過對水利精神解讀,提升人們對水利工作的關注,并以水利工作智慧與精神激勵當下在各領域奮斗的工作者。
《中國水利人⑤》一書對近年來全國各地報刊、網絡等媒體報道的水利人物故事進行了詳細的梳理,通過不同的人物事跡為讀者展示了立志水利、苦干實干、愛崗敬業的水利精神,以及為人民與社會舍棄家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書中記錄的水利人物,既包括很多知名的工作模范,也有眾多鮮為人知的水利奉獻者,主要講述的是基層一線水利工作者的真實故事。這些水利人扎根于全國水利建設的各個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同闡釋了深厚的水利精神。這些溫暖的水利人物事跡,借助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形式為讀者呈現更加全面、立體的水利人物形象,既弘揚了水利精神,也豐富了水利文化建設,有助于推動水利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數千年的水利建設實踐證明,水利精神作為推動水利事業繁榮發展的力量源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鮮活的創新力。若在水利建設中未能形成支撐其生存與發展的水利精神,就缺乏了重要的靈魂。基于立德樹人的高校教育重在立根塑魂,與水利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同向同行,水利精神可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育人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教育的全過程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
首先,在高校教育中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求。水利精神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礎,在高校教育中培養與弘揚水利精神,有助于讓學生接受水利精神的正面熏陶與引導;水利精神中蘊含著很多優秀品質,如勇于擔當、敬業奉獻等,有助于引導學生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價值相融合,成為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教育中寶貴的教學資源,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見聞,提升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為健全學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價值觀基礎,在高校教育中切實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水利精神,不僅明確了新時代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新要求,而且還能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其次,在高校教育中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在需求。在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下,要求高校全面履行教書與育人雙重職責,形成道德素養與職業技能培養并重的教育模式,健全學生的考評體系,將水利精神滲透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明確和規范育人機制,為高校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導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助于促進高校教育的長效發展,為人才培養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導,優化了人才培養路徑。在高校教育中積極培育與弘揚“科學、創新、求真、務實”等水利精神,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進取心,讓學生自覺向全面發展的方向努力;同時,有助于借助水利精神陶冶學生的情操,促使學生養成堅毅的品質、高尚的情操,適應新時代高校教育的創新發展需求。
最后,在高校教育中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是高校學生強化核心素養的迫切需求。水利精神作為我國優秀的精神財富,產生和積累于我國具體的水利實踐中,既契合了我國優秀文化中的先進意識,又隨著水利事業發展而不斷更新。高校學生應該充分學習水利建設先輩們為保障人民生產生活安全、穩定經濟發展而堅持不懈、迎難而上的崇高道德情操,水利精神所體現出的職業精神值得高校學生終身學習。高校教育應圍繞水利精神,創新育人目標,給予學生充足的水利精神浸潤,提升高校學生的勞動和職業道德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急需創新人才的新時代,高校教育需要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借助水利精神實踐教育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盡早地了解和接觸社會現實,樹立奉獻社會的責任與意識,促進學生的跨越式發展。
高校教育在培養與弘揚水利精神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育與弘揚模式,但部分高校在理論認知、傳播渠道及保障機制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影響了水利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培養與弘揚,從而降低了其育人功效。
第一,理論認知不充分。結合高校水利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實踐,可以發現關于水利精神的理論研究缺乏深度,使得高校教育在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方面存在諸多掣肘因素。精神引領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職責,水利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特征,很多高校對于水利精神培育與弘揚活動的舉辦僅僅停留在形式層面,未能深入掌握水利精神的內涵,未能將其與高校學生的職業理想培育相結合,未能將其與高校學生的專業相契合,無益于引導高校學生養成支撐其長遠發展的職業信念和職業道德觀,水利精神的育人價值與立德樹人目標實現之間有很大差距。
第二,培養與弘揚實踐存在難度。高校教育對水利精神理論認知不充分,從而影響其實踐步伐。社會各行業在長期的實踐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文化,也是高校各專業學生需要繼承的優秀品質。因此,高校教育對于水利精神的培育與弘揚主要集中于水利相關專業,其他專業學生對水利精神培育與弘揚的積極性不足,成為影響水利精神育人價值發揮的限制因素。同時,培育與弘揚手段滯后,很多高校將思政課程及校園活動作為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的主要渠道,對于學生的水利精神教育存在不足,其培育與弘揚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第三,水利精神的育人效果不佳。高校教育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的實質在于育人,而其在育人工作的實效性方面缺乏影響力。一些高校缺乏長效的培養與弘揚機制,導致水利精神教育供給缺乏穩定性,無法滿足高校學生對于水利精神教育的常態化需求,也不利于水利精神育人功能的實質發揮。因此,很多高校學生對于水利精神的認知、認同存在局限性,甚至一些高校學生對水利精神的關注度不高,不愿花費時間和精力在水利精神學習上,水利精神的育人價值無法作用于高校學生身上,難以達到水利精神的育人目的。
在立德樹人的要求下,在高校教育中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需要高校集中各種教育資源、發揮各主體的教育功能,形成水利精神的教育合力。將水利精神深深植根于高校的育人目標、任務中,并以此為基礎輻射各種教學與管理活動,營造全面的培育與弘揚氛圍,促使學生了然于心、外化于行。
其一,強化理論認知,注重水利精神培育與弘揚的頂層設計。強化對水利精神內涵的認知、豐富高校育人精神資源,為高校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各高校在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其價值觀引領作用,一方面,深入挖掘水利精神的內涵,水利精神既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氣息,也彰顯了務實求真的創新精神。對于高校學生,無論學習什么專業,價值取向、職業理想與工作態度的認同是未來就業必須具備的行業素養,若缺乏這份認同感,高校學生就喪失了奮斗動力,無法為所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因此,高校應利用水利精神的深刻內涵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引導。另一方面,注重對各專業的特色重塑,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在此基礎上厘清專業人才的培養思路和方向,以水利精神推進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改革,促進以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專業建設與行業發展之間的適應性,營造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有序、豐富的教學氛圍。
其二,豐富傳播渠道,促進水利精神育人功能的發揮。高校作為踐行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在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的過程中,需要利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塑造、網絡平臺建設等形式,將水利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的各方面,體現水利精神的育人價值。首先,推動課程思政的落實,高校教師需要找到水利精神與專業教學之間的契合點,積極開發融入水利精神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以其為依托強化高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將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深植于育人方案與思路中,推動課程思政的全面實施,構建立德樹人的協同育人格局。其次,營造融合水利精神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雖然達不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是能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育人的實際效果。高校需要塑造富含水利精神特色的校園文化,將水利人事跡宣傳布置在高校的明顯區域,引導學生認同水利人的職業道德、價值追求。最后,利用網絡平臺加大水利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力度,利用融媒體梳理和整合水利精神學習資源,讓水利精神占據網絡宣傳高地,方便高校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以實現育人功效的最大化。
其三,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水利精神培育與弘揚的常態化。高校教育要想實現水利精神培育與弘揚的持續、有效開展,需要輔之以長效機制作為保障,促進水利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培育與弘揚常態化,促使高校學生的思想由價值認同層面上升到踐行層面。首先,加強組織領導,高校在構建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長效機制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群體或某一部門的力量,而是需要在高校組織領導下由各職能部門共同努力,將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落實到每個工作崗位,共同助力水利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培育與弘揚。其次,注重實踐育人,高校可以圍繞水利精神主題開展多元實踐活動,以豐富的主題育人實踐活動作為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的重要途徑,以積極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加強高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最后,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高校需要借助評價體系檢驗水利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培育與弘揚實效,通過結果反饋優化高校教育,不斷優化水利精神的評價主體、內容及方式,充分發揮水利精神的育人功能,促進水利精神培育與弘揚工作的系統化、科學化發展,以實現育人的最優效果。
綜上所述,我國水利事業的輝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水利精神的傳承,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背景下,高校教育需要以優秀的水利精神為引導,提升各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激發專業人才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斗志。高校教育在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的過程中,既需要通過挖掘水利精神內涵提升高校學生的理論認知,也需要通過豐富傳播渠道、加強實踐教育以強化高校學生對水利精神的踐行意識,輔之以長效機制促進水利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培育與弘揚,以增強水利精神對高校學生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形成高校教育中培育與弘揚水利精神的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