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有其內在的邏輯體系,其中,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構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類貢獻。根本保證、必由之路、內容構成、人類貢獻是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
中國共產黨最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就使用了現代化一詞,并在此后的軍事斗爭中提出了現代化的任務要求。但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下,現代化建設的內容更多指向的是軍事裝備、武器生產上的現代化,以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現實需要。1945年,為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黨中央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現代化的目標任務,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后來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現代化建設進程受到影響和沖擊,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在全國鋪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周恩來在所作的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包括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目標,賦予了現代化更加明確的內容要求。后來,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對現代化內容作了調整,把“交通運輸業現代化”替換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強調“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并提出“兩步走”的現代化戰略安排。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小康”來詮釋現代化。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關于中國現代化走什么路、向何處去時,鄧小平就明確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式現代化的命題由此提出。小康式現代化既綜合考慮中國的現實國情,又兼顧了各國現代化一般特征,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1980年,鄧小平從全球發展的比較視域,強調了中國扎實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現實緊迫性,強調“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十個方面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確立的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作了初步概括,中國進入了快速推進小康式現代化的發展快車道。從1979年正式提出小康式現代化,到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始終是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主題并貫穿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這期間,黨的十三大、黨的十五大和黨的十九大分別對小康式現代化戰略目標作出接續式部署,這一系列戰略安排和科學擘畫推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最終達成,推動了小康式現代化的成功進階。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小康作為既成事實,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黨中央順勢作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安排,由此替代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
綜合來看,現代化貫穿中國共產黨的始終。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就是黨持續擘畫并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黨的百年奮斗史,也是不斷求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開拓的一條通往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及其生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親手創造出來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是從長期實踐中得出的至關重要的規律性認識。必由之路,顧名思義就是必定要經過的道路,強調的是唯一性。也就是說,要走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且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條道路,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道路,走其他任何道路也行不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段論述不僅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的命題,同時也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只有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問題。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依據自己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自己的選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推進現代化。具體來說,就是把現代化建設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立足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框架下穩步推進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命運從一開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就深刻地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正是因為堅持搞中國式現代化,使得中國的現代化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疊加發展,形成了“四化”建設的強大歷史合力,以致于中國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奇跡。
理論和實踐表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和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只要我們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就一定能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就一定能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對應的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總體布局的維度看,這五個方面是作為內容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是靠發展來保障和實現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唯有發展,才能把現代化的蛋糕不斷“做大”“做優”,進而厚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基礎。發展有其內在的進階規律,隨著我國由未發展起來時期進入發展起來時期,發展位階也相應地由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有助于實現經濟實力“質”上的躍升,從而確保了現代化的“成色”和品質。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保障了人民的權益,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利于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團結帶領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團結奮斗。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明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為未來五年的目標任務,明確“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為二〇三五年的總體目標。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意識到,物質發展了,還有精神建設的問題。只在物質單一維度上推進現代化,忽視精神文明建設,這樣的現代化也是不全面、不完整、不徹底的。而且,精神建設滯后到一定的閾值,往往會反過來進一步反噬物質的現代化,并最終延緩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所以,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特別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協調建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成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合力效應。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個本質要求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推進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的本質。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推進現代化建設,當然離不開對自然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須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文中指出的:“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悲劇啟示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現代化與自然之間找到共生均衡。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繼續建設和發展的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解決當今人類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前途命運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等一系列重大理念、思想和方略,不斷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進步方向,充分踐行了負責任大國的強大擔當,充分彰顯了世界第一大黨“大的樣子”。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作出的新的重大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大成果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文明形態的具體表現,即實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相對于西式現代化創造的文明形態而言的,從文明新形態的內容構成上看,不僅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有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極大地拓展了文明形態的內涵;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關系上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是協調發展、有機互構、互促互進的關系,而不是西式文明形態中所呈現的長短不一的關系。正是這種在中西文明形態比較上彰顯出來的優越性和超越性,我們說人類文明新形態代表了人類進步的方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指出的:“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在通往現代化的進程中,西方走出了一條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這條充滿血腥罪惡的、帶有“血水”和“淚水”“原罪”的西式現代化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西式現代化在中國行不通,就篤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創造出了通過和平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式現代化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它昭示世人,現代化不是單選題,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