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宇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地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2022年12月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列為2023年重點經濟工作,提出“要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夯實吉林振興發展基礎的重要工作,也是實現吉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提高我國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一個區域落實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分工協作體系、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需要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關注近年來國際上不確定事件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沖擊,繼續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我省科教優勢,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基礎研究的延續性和持久性,通過政產學研聯動集中力量實現部分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通過發揮應用導向作用促進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向高附加值延伸,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性。同時,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環節著手,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打通域內經濟循環發展的堵點,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高效性。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需要打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省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規模優勢和配套優勢,積極推動產業升級改造和優化重組,打造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引導產業鏈供應鏈高端化發展,鞏固提升產業領先地位。支持省內各地依據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引導域內優勢產業向深加工、精細化、綠色化發展轉型,拓展優勢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推動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領域的應用。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需要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重點加強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高精尖基礎技術、數字新基礎動能等領域實現突破,解決制約我省產業鏈完整性和供應鏈穩定性的突出問題:一是充分發揮我省科教優勢,持續加大基礎研究研發投入,強化基礎研究的延續性和持久性,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基礎能力提供有力支撐;二是緊緊圍繞我省產業發展現實需求,發揮應用導向作用,引導各類型創新主體共同攻關當前所需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良性互動,實現跨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三是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推動我省產業、人才、財政金融等政策要素協同發力、形成合力。
提升經濟布局的空間效率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涵。面對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深入貫徹落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積極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從空間的生產力組織角度看,區域產業的合理布局需要結合地理空間和發展環境來安排分工與生產,從而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推動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需要圍繞我省支柱產業的發展需要,支持延伸產業鏈、引發產業集聚的關鍵項目,推動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壯大支柱產業的競爭力;需要圍繞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利用這些城市的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優勢,發揮其輻射、集聚和帶動作用,形成合理的生產力布局;需要圍繞骨干龍頭企業,通過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重組改造,發揮其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的引領作用,吸引更多關聯企業、配套企業共同形成產業集聚;需要圍繞工業園區等平臺載體,為產業集聚集群式發展預設發展空間,沿著產業鏈供應鏈定向招商,探索建設和形成新的產業集聚中心。
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還要關注空間上的協調有序。近年來,我省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隨著人口梯次向中心城市、向省會城市流動,部分城市的產業發展出現萎縮,而人口流入城市的產業呈現發展態勢。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就是要立足我省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通過鞏固基礎發展優勢產業、挖掘潛力發展新興產業、積極承接國內相關產業的有序轉移,持續推動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就是要通過產業調整和布局,帶動產業發展相關生產要素的向心流動和再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以城市帶動鄉村的產業體系,推動區域和城鄉的協調聯動和融合發展;就是要改善域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布,打通不同區域間的產業關聯,構建跨區域的產業協調發展機制,打造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鏈供應鏈。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要義在于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涵養實體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優化,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比重,最終實現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
推動振興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優化升級。改變基礎設施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完全相適應的局面,從系統工程視角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全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加快與新環境相關的生活基礎設施,推進老舊小區和老舊管網改造;加快與新生活相關聯的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服務能力提升;加快與新消費相關聯的新型消費載體建設,推動傳統零售企業和服務業轉型發展。
推動振興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要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我省培育振興發展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推動我省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彰顯吉林優勢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同時,瞄準我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短板,緊密圍繞我省農業和制造業轉型發展需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發展,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緊密圍繞人民生活的新需求,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個性化升級發展。
推動振興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要加快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在完善數字經濟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動能,圍繞我省汽車、現代農業、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等重點優勢產業,加快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加快數字經濟相關的技術創新,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優勢,培育空天信息等數字產業化發展。拓展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推動電子商務、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等發展,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時,加快數字政府建設,以新型治理手段持續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和營商環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