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祎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向全黨全國人民莊嚴發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號召,并就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質要求、戰略安排、重大原則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地闡釋,充分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系統性、科學性與優越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科學指引與實踐路徑。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百年來,黨領導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最終實現了現代化在中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更是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寬廣。
理論與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博大精深,道路選擇兼具世界各國現代化探索的普遍性規律與立足自身國情的獨特性特征,但究其本質是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因此,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政治前提。我們要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定做到“兩個維護”,牢記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以更加高昂的姿態接續奮斗,貫徹落實好黨中央關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部署,堅定不移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砥礪前行,走好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路。
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話語霸權,在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走自己的路”,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現代化生動實踐的完美結合,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方向指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決心和信心,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才能保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奮勇前進。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點和重點在于必須持續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中回答好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的關系這一重大問題。一方面,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越性引領現代化建設。在政治建設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經濟建設上健全中國特色會社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文化建設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建設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各方面制度的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現代化厚植中國式現代化制度保障、加速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的巨大成就進一步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并不斷賦予其新的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14萬億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提升到18.5%,穩居世界第二位,國際話語權、世界影響力與日俱增;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51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躍升,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必將進一步助推生產關系的優化調整,有利于在新時代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明顯超越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下以資本為核心的排他式現代化道路,雖然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但是也將資本的貪婪、階級間剝削發揮到極致,導致物質主義膨脹、兩極分化嚴重、霸權主義盛行,其結果注定不可持續,當下的“西方之亂”就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西方現代化諸多難以調和的現實弊端。
中國式現代化秉承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追求和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踐行“發展為了人民”。時刻謹記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大幅增進民生福祉。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踐行“發展依靠人民”。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和重要依靠,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黨帶領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不同于其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龐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其難度與挑戰可想而知,但只要充分相信人民、最大限度集中民智、匯聚民力,必將凝聚起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力。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踐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通過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底色更加鮮明、更加亮眼。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就是在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基礎上,全面解放思想、勇于攻堅克難,深化改革開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的動力源泉。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破解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背后是體制機制的不平衡不充分,體制機制的不平衡不充分背后是改革開放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從根本上來說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即持續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一方面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與立場原則,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牢牢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牢牢掌握改革開放主動權;另一方面應遵循科學方法論,正確處理好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時效度”,穩中求進,進而有為。在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中搶抓發展機遇,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穩步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
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秀品格。社會在矛盾運動中持續前進,矛盾無處不在,斗爭就無處不在。我們黨依靠斗爭創造歷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更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以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必須增強斗爭意識,充分認識到這場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交匯,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更是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戰略安全環境不斷惡化,國際社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大幅增加,加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其難度與挑戰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對其提前客觀研判、積極有效應對。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必須提高斗爭本領,斗爭精神實質上是責任擔當與能力要求的有機結合。因此,敢于斗爭還要善于斗爭,要牢牢把握斗爭的主動權,以正確的斗爭方向、立場和原則,正確的斗爭策略化危機為轉機,化挑戰為機遇,依靠堅決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依靠頑強斗爭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