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遠
2022年12月23日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扎實做好‘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一任務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再度強調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形勢下提出的,是在吉林省糧食產量達到816.16億斤的基礎上提出的,更是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的新要求下提出的。在這種情況下,我省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緊密的城鄉利益聯結新機制,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融合發展共同體,探索農業強省領航下鄉村振興新模式,為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新突破進行具有示范意義的新探索。
建立更加緊密的城鄉利益聯結新機制,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升級版”,是農業農村農民與工商業城市市民更緊密融合的新機制,是基于更加完整地堅持“人民至上”“系統觀念”等理念在城鄉發展上的新探索,也是我省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的示范性新嘗試。建立更加緊密的城鄉利益聯結新機制,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起城鄉產業發展上的利益聯結新機制,充分利用投融資機制、創業孵化機制等,推動城市的農機、飼料、農家肥、鄉村旅游等企業到鄉村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集體資產進行興業,也要推動農村的合作社、農村電商、農產品粗加工企業到城市里建設特色商鋪,彰顯特色品牌,探索建立街道社區和鄉村屯組間的產業聯動發展機制。二是建立起城鄉空間發展上的利益聯結新機制,著力打通城鄉土地產權制度差異,在城鄉銜接地區探索推進更加靈活的土地產權制度,在允許農村集體土地轉變為城市國有土地的同時,也要在城市人口規模不足的一些城市探索推動城市國有土地向農村集體土地轉變的新制度,根據我省實際推動部分地區鄉村建設空間的穩步增加。要因地制宜在城市空間中發展樓宇農業、工廠化農業等新形態。三是建立起城鄉人的發展上的利益聯結新機制,著力打造城鄉一體化的生產消費網絡、社會保障網絡、健康服務網絡、社會文明網絡等,在城市中打造鄉村特色文化街區,以飲食文化、歷史文化等為核心塑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城鄉文化網絡,同時還要確定城鄉同類商品、同類服務之間價格基本一致,爭取城鄉平均收入、平均消費之間的基本一致,并推動“消費券”等制度向農村居民做進一步傾斜。四是建立起城鄉營商環境上的利益聯結新機制,統籌營商環境、營農環境、創新生態、稅費成本等,讓更多的城市雙創孵化基地和鄉村返鄉入鄉創業基地聯動起來,讓更多的城市創新創業資源運營鄉村創新創業平臺,突出讓農村創業者在城市營商環境里獲利,讓城市創業者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融合發展共同體,是針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各種氣候變化、經濟形勢變化等不確定性沖擊的必要舉措,是提升鄉村發展韌性、解決鄉村發展脆弱性的必要選擇,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城鄉共振追求共同富裕的必要路徑。要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融合發展共同體,必須強化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創新,探索自信自立共同體新形態。一是要建立更加自信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城鄉融合發展既要讓城市居民更有自信,又要讓農村居民更有自信,兩者是缺一不可的。當前最重要的是彌補城鄉居民因疫情沖擊而形成的信心缺口,既包括收入方面的信心預期,又包括價格方面的信心預期,還包括政策方面的信心預期,各級政府部門必須三個信心兼顧,才能讓城鄉融合更有自信。二是要建立更加降險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當前處于國內外多重風險疊加期,風險沖擊對具有脆弱性的鄉村經濟具有更大威脅。為此,要讓政府中的風險管理部門更加深入地參加到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中,提升對風險的預判預警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提高城鄉居民對政府應急管理能力的信任程度。三是要建立更加穩健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市場化的資本、技術、數據的流動性正在沖擊城鄉融合的穩健性,在未來的城鄉融合發展中要把這些生產要素的穩健性和聚合性放在重要位置,推動更多的國有生產要素在城鄉融合中發揮作用,形成國有要素、集體要素、個人要素融合發展的共同體,解決城鄉融合發展中生產要素的穩健性問題。四是要建立更加融新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城鄉融合發展必須有新的組織、新的模式參與進來才能不斷激發出新的活力,鼓勵以創業者為主體的人群不斷推動城鄉發展資源和國內外最新的組織方式相融合,鼓勵本地居民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經驗和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和任務,我省作為農業大省也已經吹響了向農業強省進軍的號角。考慮到經濟、財力以及老齡化等方面的約束性,我省需要探索農業強省領航下的鄉村振興新模式,需要構建一個包括鄉村基礎設施強、農業生產能力強、鄉村經濟活力強、村民內生動力強的鄉村振興新體系。一是突出鄉村基礎設施強,在傳統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全面提升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但不限于農業以及生命科學類的基礎設施、生態以及氣象監測類的基礎設施、數據以及智慧鄉村類的基礎設施等,通過基礎設施展示農村新風貌,如此才能為農業強省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突出農業生產能力強,調整反映農業生產能力的指標,不僅要講單位產量,更要講單位產出價值,只有在高質量產品和高價值實現之間構建起順暢的通道,避免糧食生產越多但農民增收越緩慢、農業效益越低下等情況的出現,統籌好市場價值實現機制和糧食安全保障責任,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三是突出鄉村經濟活力強,也就是要在農業之外大力發展加工業、制造業以及各類服務業,把集體經濟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加大力度引導農業農村領域創業孵化平臺專業化發展,且更加聚焦地孵化培育制造業以及服務業市場主體,要把品牌化思維、市場化思維更多地注入農業農村發展中。四是突出村民內生動力強,進一步增強農村居民中黨員干部、知識分子、返鄉農民等帶頭作用,防止在基層村干部和農村群眾中出現躺平、內卷等現象,加強科技信息、政策信息、投融資信息等向農村居民的傳導和覆蓋。還要在加強學習方面創新方式、增加力度,帶動更多的農村居民走出去看看、走出去學學,而不是把相關考察學習活動局限在高素質農民群體中,要在農業農村領域的知識社會建設、智慧社會建設方面下大力氣,力爭在強化村民內生動力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已經開啟,我省鄉村振興進程正在加速。在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我省經濟社會脆弱性凸顯、各類矛盾進一步疊加的時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堅持真抓實干,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極為重要,落實到我省鄉村振興工作中就要把“敢”字轉化為“新”字,讓新機制、新思路、新形態、新模式等在吉林大地生根發芽、成長壯大,讓我省的先行先試、主動探索成為全國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中最有力量、最有價值的實踐樣板,加快建立更加緊密的城鄉利益聯結新機制,探索并走出農業強省領航下鄉村振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