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 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吉林黑土地上再次傳來糧食豐收的喜訊。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據國家統計局糧食產量數據公告,2022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到816.16億斤,在2021年跨上800億斤新臺階基礎上,增產8.32億斤,穩居全國第五位;糧食播種面積8677.65萬畝,比上年增加95.7萬畝,凈增量居全國第四位;糧食單產940.52億斤/畝,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1.58%,由全國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吉林新貢獻。
堅持高位組織推動,夯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作為糧食主產省,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的殷切囑托,心懷“國之大者”,層層壓實責任,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以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各地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將糧食安全納入黨政“一把手”工程。分管領導常態化調度督導,推進重點工作落實落細落到位。強化激勵考核。出臺加強奮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等政策意見,實行產糧大縣獎勵國家、省級疊加獎補,讓重農抓糧不吃虧。及時足額發放各項補貼165.54億元,同比增加10.39億元,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開展市州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將糧食生產納入鄉村振興實績、縣域經濟等考核重要指標,督導各地承擔起糧食安全重任。強化戰略謀劃。啟動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工程,結合省情農情實際,研究制定“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工程規劃,著力實施良田建設、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水利、種業振興、農業機械化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產糧大縣振興、智慧農業建設八大工程,重點以“四良一智”(即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智慧農業)促生產、提產能,力爭用10年時間,糧食總產量跨上千億斤大臺階。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千方百計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堅持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并舉、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確保黑土地資源永續利用。健全完善政策措施。修訂《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制定黑土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等系列政策文件,細化實化目標任務和推進措施。建立評價激勵、考核監督、工作手冊指導等工作機制,確保任務落實落地。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率先與中國科學院開展戰略合作,組建4名院士領銜的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開展黑土地退化阻控等150個課題研究。加快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創建黑土地保護領域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工程研究中心和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創新研究院,積極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建立3個萬畝級核心示范基地和48個千畝級輻射示范基地及一批示范點,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示范推廣。大力實施保護性耕作。認真總結推廣“梨樹模式”,制定全國首個“保護性耕作技術”地方標準,建設整體推進縣15個,2022年全省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穩居全國第一位。升級建設吉林省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累計安裝保護性耕作電子監測終端設備4萬臺(套),實現作業信息化監測產糧大縣全覆蓋。加大試點示范力度。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建設項目245萬畝,示范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秸稈深翻還田、鹽堿地治理等十大模式,累計推廣秸稈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面積350萬畝、推廣米豆輪作技術近300萬畝、鹽堿耕地治理模式50萬畝以上。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布局,持續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2022年新建高標準農田550萬畝,累計建成4580萬畝。新創建“綠色生態型”“淺山宜機型”“智慧高產型”“節水高效型”示范區15萬畝,累計建成30萬畝,畝均投資達到3500元左右。
持續強化“藏糧于技”,促進糧食生產高質高效。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努力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組建作物育種聯盟,開展突破性新品種聯合攻關選育,2022年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269個,玉米、水稻、大豆自育品種生產應用率分別達到60%、98%和50%。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加大種質資源收集和保護力度,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946份,全省保存各類作物種質資源近15萬份。實施種業龍頭企業扶優行動,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7家。創建國家級現代種業產業園2個、制種大縣2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1個,持續提升育種制種保障能力。持續推進全程農機化。加強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建設,創建國家級全程機械化示范市6個、示范縣29個。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培育全程機械化主體770家。突出優機優補,將重點機具補貼額提高到國家最高限額標準,更新新型機具13.2萬臺套。2022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示范推廣高質高效技術。優選適合不同區域種植的主導品種120個、主推技術58項。普及標準化技術規程,集成推廣精量播種、秸稈還田、生物防控等增產增效技術,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大力推進數字農業建設。升級改造農業衛星數據云平臺,普及推廣運用“吉農碼”,服務功能百余項。加強智慧農業和“數字村”建設,探索“無人農場”應用模式,創建智慧農業示范基地10個、智慧農場100家、標準數字村335個,提升糧食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奮力保障糧食產能穩定提升。舉全省之力應對疫情和自然災害影響,確保糧食生產有序推進。全力以赴抗疫保春耕。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備春耕生產與疫情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作出“保面積、保物資、保人力、保進度、保安全”的總體部署,成立由19個部門組成的備春耕工作組,采取超常規舉措,全力消除春耕生產堵點難點問題。組織各地在適宜期內完成旱田播種和水稻插秧,切實做到“農時一天沒耽誤、農戶一戶沒落下、農田一畝沒撂荒”。加大防災減災力度。全省上下積極應對階段性春旱和極端強降雨、低溫寡照等不利影響,科學制定防災減災奪豐收預案,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提出應對措施,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派出9個“干部+專家”技術包保指導組,成立15個駐縣排澇指導小分隊,督促指導排澇工作有序展開,全省累計派出技術指導人員19.2萬人次,排出田間積水277.86萬畝。全面加強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控,開展飛防作業5053萬畝次、綠色防控面積4721萬畝。通過采取有力有效防控措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確保作物安全成熟,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