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能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先后與錢鍾書、季羨林并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法國漢學家說“他是全歐洲漢學界的老師,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qū))。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父親饒鍔是一名學者,在家鄉(xiāng)建起了當年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少年時,饒宗頤感覺學校的教育并不適合自己,寧愿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里自學。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饒宗頤打下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培養(yǎng)了超強的自學能力。
1930年,饒宗頤以優(yōu)異成績?nèi)胧×⒔鹕街袑W,總有“吃不飽”的感覺,因不愿浪費時光,僅讀一年便輟學。其間,古文教師王弘愿指導他“學古文要從韓文入手”,對饒宗頤影響頗深。其時,饒家常常高朋滿座,如文學青年馮印月、馮瘦菊,詩人柯季鶚、戴貞素,畫家王顯詔、楊栻,詞學大家詹安泰等,都是饒家的常客。十六歲開始,饒宗頤便繼承先父遺志,續(xù)編其父饒鍔的《潮州藝文志》,后刊于《嶺南學刊》,這成為他踏入學術界的第一步。1935年,由著名學者溫丹銘舉薦,年僅十八歲、僅有初中肄業(yè)學歷的饒宗頤破格被聘入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他幾乎將館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過,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jīng)歷對于他后來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的構建起到基礎性的影響。1938年至1939年,在詹安泰的舉薦下,饒宗頤受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
1952年開始,饒宗頤在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十六年,這一時期,他對敦煌學、甲骨學用力最勤。
1956年,饒宗頤出席巴黎國際漢學會,結識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高足戴密微。戴密微陪同他游覽了各處名勝。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饒宗頤第一次閱讀了原版敦煌經(jīng)卷,想到當時中國的敦煌學已經(jīng)落后于外國,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研究,為國人爭一口氣。后來,他出版《楚辭書錄》《巴黎所見甲骨錄》和《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等。
1959年,饒宗頤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這部書以占卜人物為綱,將占卜的大事融會貫通,全面地展現(xiàn)了殷商歷史的面貌。此書一經(jīng)出版,共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表評論并加以推介,在中外學術界影響巨大。因為這部著作的發(fā)表,1962年法國將“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這個獎項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因此,饒宗頤(號選堂)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分別號雪堂、觀堂、鼎堂和彥堂)并稱為“甲骨五堂”。
饒宗頤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地語、伊拉克語等語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等在其本國亦少有人精通,而饒宗頤卻能通乎異國“天書”。他還精通古琴和中國音樂史,中國書法、繪畫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香港大嶼山有一游覽勝地,三十八株巨木鐫刻著斗大的《心經(jīng)》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jīng)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chuàng)作的,他說,要為香港開啟智慧。“心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現(xiàn)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饒宗頤曾寫過兩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饒宗頤認為,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環(huán)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他在晚年仍然從事文化工作,筆耕不輟。他曾說:“人生在世,安頓好自己十分要緊。”這或許才是他在經(jīng)歷了整個二十世紀的跌宕起伏之后,對自己人生下的一個結論。無論是年輕時經(jīng)歷戰(zhàn)亂抑或是中年后在香港乃至世界的名譽,對于饒宗頤而言,無非都是給自己一個安頓。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饒宗頤在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主持大型項目“補資治通鑒史料長編稿系列”,以近十余年出土簡牘、石刻等材料,補過去史書記載的缺漏,至今已經(jīng)刊行著作八種。在這個系列里,他與李均明教授合作,在1995年9月出版了兩部書:《新莽簡輯證》和《敦煌漢簡編年考證》,這其實也就是他后來所提出的“廣義敦煌學”主張中一個最具體的表現(xiàn)。
饒宗頤為人修學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意為在孤獨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饒宗頤認為這是一般人不愿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經(jīng)不起孤獨寂寞,又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意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