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檬 蔡宗慧
(秦皇島職業(yè)技術學院)
德國哲學家習勒曾說過:“我們首先要培養(yǎng)一個人的審美,其次才能把他從感性變?yōu)槔硇浴薄C溃偸桥c藝術、人性相關聯;與感性、理性相關聯。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對他們未來人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大學階段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時期,如上文所述,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等學校需要自覺營造一個健康優(yōu)美的文化氛圍,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教育質量,幫助學生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進而在當今多樣化網絡信息資源和腐朽文化和丑惡現象不斷出現的現實面前,不斷提升辨析能力、不斷提升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真正成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和創(chuàng)造者,成為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者,這項工作是十分迫切的。
審美能力培養(yǎng)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需要。聯想到“人生三不朽”的著名論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說人要先樹立德行,然后才能立下豐功偉績,才會有恒久的思想,才能夠不朽。我們引導學生對藝術家的文藝作品學習欣賞就是在進行向上向善的教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過程是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的學習過程[1],也是高尚的品格、正確的思想的涵育過程。
審美能力培養(yǎng)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需要。美可以激發(fā)我們內心的力量,讓我們的精神更加健康、道德更加高尚、情感和信念更加堅定。大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音樂、舞蹈、美術、書法、影視等不同類別的公共藝術教育形式來實現,它和知識型教育、技術技能教育有所不同,是一種追求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教育,同時也是推崇人文精神的教育[2],我國古代所講到的“知書達理”抑或“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理念,同樣強調了審美修養(yǎng)的重要性,讓我們更加懂得如何欣賞美好的事物,從而更好地享受生活。習總書記曾在《生活情趣非小事》中指出:“切實解決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課題。利用藝術的巨大感染力讓人們了解海瑞、屈原等歷史人物,還有焦裕祿等當代人物的高風亮節(jié),無疑會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思想教育再添動力”。
1.培養(yǎng)大學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存在于自然、藝術、社會、個人等客觀世界和社會活動中。遼闊的大地、險峻的山峰,傲雪的紅梅,盛開的夏花是美的,這是自然的美;偉大的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鐘南山為代表的抗疫英雄是美的,這是社會的美;唐詩宋詞元曲、貝多芬的交響樂,達·芬奇的繪畫是美的,這是藝術的美;契訶夫曾經說過:“人應當一切都是美的:臉、服裝、靈魂、思想。”這是行為的美。對美的熱愛是人的天性,但要欣賞自然、藝術的美、追求社會、心靈的美,卻需要有感受美的能力。
2.提升大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愛美之心,并不等于審美能力。大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目標之二,是培養(yǎng)大學生對美的鑒賞力。通過教育引導,使學生從能夠區(qū)分美與丑,上升到甄別和鑒識高雅與鄙俗、崇高與低劣的鑒賞美的境界。大學階段是學生從青少年向成年人轉變的重要時期,這個過程中,他們的三觀也在不斷成熟和完善,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非常重要。當然,藝術審美鑒賞必須具備一定的鑒賞條件,遵循正確的方法和規(guī)律,引導學生被藝術形象所感染而動情,從而產生情感的互通與共鳴,方能獲得高層次的審美享受。因此,學生鑒賞美的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育引導的難點。
3.涵育大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具備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豐富精神、以美育人的初級目標。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對美的感知,就是人在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感知其本質力量能夠發(fā)揮作用,形成的一種生活樂趣。”大學階段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科特點科學設定公共藝術教育的側重點,在感受、鑒別美、樹立崇尚真善美的愿望的基礎上,通過以素質提升的視角選擇開設的藝術教育課程、通過有針對性的藝術實踐活動、通過專業(yè)視角有針對性的訓練和熏陶,教給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必要技能、技巧,讓學生親身感悟、體驗藝術過程,引導學生不僅具有的欣賞者的審美能力,而且學會將美的意識同所學專業(yè)相結合,并轉化為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1.對高校美育工作的認識不夠、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工作特性把握不準。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指出了公共藝術課程不僅僅是一門必修課,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方式,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藝術,同時也可以為社會的文化建設和發(fā)展作出貢獻。[3]但長期以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局限,高等學校美育工作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基本特征的認識不夠。
2.高校美育工作缺乏組織保障,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運行體制不順暢。誠然,很多學校在美育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數高校給予的關注度并不夠,缺乏統(tǒng)一的組織領導、較少設立獨立的美育教育教學機構。
3.部分高校美育工作缺乏系統(tǒng)設計,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效果不能盡如人意。目前,一些高校并沒有針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目標開展有效的調研和充分的分析,較少能考慮到非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學科銜接、目標整合和教材貫通。
1.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寬泛的美育形式,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
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針對非藝術專業(yè)的大學生開展,具有一定的廣泛性。比如在進行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教學中,可能有大部分學生不懂得基本的繪畫知識,這是正常的,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成為畫家和設計師,而是通過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感體驗,進而提高藝術修養(yǎng)、陶冶藝術情操、促進身心健康、培樹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公共藝術的學習來提升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3.公共藝術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藝術教育”取代“美育”已經成為一種過時的觀念,過度依賴“藝術教育”來推進“美育”工作也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教育部曾明確指出高等學校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強化普及藝術教育的力度,規(guī)范公共藝術課程,加強美育教育教材建設,并修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此外,各高校還需要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同時,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求,高校應該積極探索構建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為重點,同時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4]
1.在明確定位的基礎上,落實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地位。就像習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時充分肯定的那樣,“塑造感悟美的心靈最重要的一點是對美的教育”,“我們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做好美的教育建設工作,深入生活、扎根時代,遵循美育的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祖國的青年一代在身心健康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成長。”。將公共藝術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一樣,不僅是學生必修的課程,更是教師教學的重要資源和工具,需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促進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的提升。[5]美育相關的支持文件意見出臺,顯現出國家對高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但關鍵在落實,高等學校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設立學校美育工作管理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從事學校美育工作。
2.在規(guī)范管理的基礎上,落實公共藝術教育評價體系。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制定規(guī)范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法規(guī),并將學校美育工作納入教師的培訓計劃。同時,高等院校也應該出臺美育工作制度性文件,為推動學校美育發(fā)展提供法治和政策保障。只有不斷健全教育督導評價制度,才能確保好的政策措施得到落實。對于政策、制度落實不到位,經費、人員保障不到位的學校負責人進行問責。此外,鼓勵社會、企業(yè)支持學校美育發(fā)展,吸引社會捐贈,采取多種措施支持學校美育工作。
3.科學布局公共藝術教育內容,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美。藝術教育的過程是豐富多彩的,作為具有公共課程性質又具有其特殊性的公共藝術教育,其培養(yǎng)目標、技能要求、課程設置等需要不同于專業(yè)的藝術課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以優(yōu)化課程結構為基點,依據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基本原則,綜合考慮學校教學資源實際情況,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藝術概論》《音樂之美》《美術之美》《舞蹈之美》《戲劇之美》《書法之美》等八門選修課程。將公共藝術教育內容分為理論知識為主的日常講授教學部分和以藝術欣賞為主的信息化課堂兩個教學模塊。這種分類設置的課程模塊應充分體現出公共藝術課程綜合性與專業(yè)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傳統(tǒng)與現代的有機結合[6]。
1.優(yōu)化教學理念,喚醒學生的審美情趣。優(yōu)化教學理念的關鍵點在于以人為本。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興趣點應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感興趣是激發(fā)學習動力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最好的老師。在高校公共藝術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去自行選擇公共藝術課程的條件,同時,教師應在充分重視學生興趣及專業(yè)需要的前提下不斷優(yōu)化課上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實踐項目,這是保有學生學習興趣并增強學習的積極性的必要條件。其二: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審美情趣。在喜愛和感動中升華共鳴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淡化目的性和針對性的心靈滌蕩、情操陶冶、情感升華是藝術教育的魅力。
2.優(yōu)化美育場域,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感受。優(yōu)化美育場域的關鍵點在于考慮專業(yè)特性和學生個性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的獨特性。可以考慮兩個落腳點,其一:摒棄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塊白板、一幅畫架、一種樂器的原始教學方式,采用直觀式、開放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藝術作品,營造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強化藝術感知,提升藝術體驗與鑒賞能力。其二:學校需注重課程內容的廣泛性和針對性,可通過結合所在地域教育資源優(yōu)勢、地域風情、地域特色文化及特色遺址建筑等審美亮點開展課外藝術實踐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解讀,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同時也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作,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關鍵點在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從兩條主線入手,其一:高校可以創(chuàng)設“三階段”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一階段,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開設16學時的全院限選課,介紹藝術的基本理論和歷史沿革,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基本能力。第二階段,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開設16-24學時包括《交響音樂欣賞》《民間藝術欣賞》《世界現代設計史》《影視評論》《現代藝術評論》《新媒體制作》等內容的供學生任意自由選擇的選修課程,提升學生鑒賞美的基本能力。第三階段,開設16學時的《視聽藝術》《藝術與科技》《藝術實踐》等專業(yè)選修課,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其二:從弘揚民族文化的角度開設“國樂”“國畫”“國禮”“國韻”“國風”五方面“大美中國”的藝術鑒賞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可以開設《山海文化》《城市文化》《非遺文化》《中式美的藝術》等課程,在欣賞美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愛國情懷,進一步構建“課內外聯通、產學研貫通”的協同育人機制,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富有靈性,啟發(fā)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同時,更大限度地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