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寧
摘要:構建標準平等化的現代文化服務格局,提高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服務質量,構建文化審美自信的高地,讓人民群眾普惠文化發展成果,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該文通過實地調研、現場座談和文獻資料對文化服務的內涵和發展前景有了一定認識。基于原有理論與現有實際,探究在時間上著眼未來,空間上豐富文化供給,對象上以老帶新、去粗存精等不同層面提出了不同路徑建議和方法參考,進一步促進優秀文化傳承、文化服務質量提升、文化發展形式豐富、文化服務成果卓著,文化審美自信由此應運而生。
關鍵詞:文化服務;公共服務;審美自信;文化交流;文化傳承;民俗節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133-05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Service Qual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
—Taking the Fuzhou Cross-Strait Folk Culture Festival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modern cultural service pattern with equal standards, improve the level of cultural servic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service, build a high ground of cultural aesthetic confidence, so that the people can benefit the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and gai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field discussion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ultural services was got. Taking the Folk Culture Festival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in 2023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eory and the existing reality, different path suggestions and method references are put forward to explore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ime, enrich cultural supply in space, bring the old with the new in terms of object, remove the rough and save the fin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cul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services, enrich the form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ak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cultural services, cultural aesthetic confidence comes into being.
Key words: Cultural services; Public services; Aesthetic confidence; Cultural exchange; Cultural inheritance; Folk festival
2020年6月24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出臺了《激發消費潛力促進文化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強調推出“全福游”App,提高智能化服務水平和服務效能[1];2022年3月1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福建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閩文旅規文〔2022〕2號)強調要發揮閩臺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通的優勢,創新機制[2],充分發揮中國文化在提升審美自信、文化自信中的獨特作用。2023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把海峽兩岸的傳統民俗用一種年輕人更易于接受的創新方式呈現。傳統節日承載著古老的信仰,延續著鄉風民俗,進一步成為民族的文化血脈和集體記憶,隨著青年群體成為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其也成為民俗文化尋找更具創新性的發展動力。迭代更新的民俗節慶活動嘗試將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理念融入民俗活動中,真正做到了優化節慶質量,進一步提升了文化體驗和觀感,提升了民眾對民俗的熱忱關注度與文化認同意識。可見,無論是提升文化服務質量,抑或是增強文化自信,還是建設文化強國,都應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進而將中華優秀文化更好推向世界。
1 文化服務的相關概念
1.1 國際文化交流
國際文化交流前提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民族的文化打破地域和認知的局限,開始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事實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遇到了諸多挑戰,一方面,主要體現在中國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排擠、霸權主義的壓制、資本主義大國利用其優勢開展的對外意識形態輸出和文化轉型過程中與經濟發展產生沖突等方面;另一方面,全球化和頻繁的國際交流雖為中國文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促使中國文化發展在保持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上與時俱進,走現代化的發展之路[3],但事實上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我國面臨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難題。
1.2 海峽兩岸文化交流
兩岸民俗一脈相承,在技藝上不斷交流合作,文化上不斷創新迭代,情感上不斷根治深挖。兩岸“小三通”逐步恢復常態化運營,讓兩岸往來更加便利。歷屆的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秉承尊重傳統、兩岸同源、和諧共享的理念[4],將充滿民俗風情的非遺文化融入新時代場景中,力求為海峽兩岸民眾打造了精彩絕倫的文化盛會。
1.3 文化服務質量提升
文化服務主要作為一種傾向于服務和支持的活動,不僅是政府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全民素質和意識的要求。基于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國際文化交流與博弈尤為激烈,政府層面不斷完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逐步形成更完備的文化服務體系[5];社會層面不斷完善產品架構、人才體系、服務規范和參與形式;個人層面要求更注重服務于被服務的反饋調整、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加尊重文化權利平等、更重視文化民生。
2 文化服務現狀
2.1 不斷突破傳統、開拓創新
目前國內的文化服務載體多以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這類公共文化設施為主。國內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服務機構開展公共文化空間拓展和創新的探索,突破了場所限制和時間限制,將文化空間和配套服務延伸至科技園、創業園、商務樓等辦公區和戶外LED、運動公園、城市地鐵等地方,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普惠大眾。
2.2 服務內容更加時尚、科技化
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與活動形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唱歌、跳舞、棋牌。隨著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群眾接觸到的文化形式也越來越多樣,類似鮮活時尚的街頭文化、科技氣息濃厚的天文地理活動、打破時空限制的青年公益文化和數字化展出的鮮活傳統文學藝術作品等形式不斷涌現,公共文化服務也逐漸改變傳統面貌,呈現時尚化、科技化和年輕化的特點[6]。
2.3 交互性和參與性更強
“互聯網+文化”是以文化數字化為發展載體的,基于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化趨勢,互聯網領域的文化服務云平臺逐步被大眾所接納。在數字化、網絡化的環境下,國內各大文化服務機構實現了與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一站式”便捷服務與交流,民眾的參與性更強[7],文化服務機構也能更全面地了解用戶需求,及時調整運營策略和提升服務質量。
3 以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為例品析文化服務
3.1 弘揚有福之州的福文化
2023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旨在打造規模大、特色濃、項目多、節目精的民俗文化盛會。福州作為匯聚非遺精粹的城市,在民俗節中充分融入了非遺文化。舉辦方精心籌備、融入特色非遺文化,活動以“福文化”為主線貫穿全場,將展示的涉及福文化的非遺項目點線串聯、重點展示,讓非遺元素動靜結合、充分融入主舞臺、集市區、互動體驗區等區域。民俗節展示了漆器、角梳、油紙傘、壽山石雕、軟木畫、福州木雕、福清竹編、福州糖畫、冷凝合香、剪紙、紙翻花、畬族苧布織染縫紉技藝等福州傳統非遺手工技藝。精心統籌展演時間、選取非遺展示節目、安排街頭文化藝術項目,福州評話表演、詠春拳表演、十番音樂表演等多項具有“福文化”特色的節目,輪番上演,其中具有觀賞性、區域福文化特色的節目,生動再現了傳承人現場活態展示與大眾文化體驗互動,現場努力形成各點各有特色、各點互動聯動的良好景象,以提升群眾參與積極性與滿意度。而中心場舞臺表演以濃厚的地方特色、鮮明的藝術特征,也為群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
3.2 推進文旅融合新業態
2023年的民俗文化節在有著“福州藝術門戶”和“都市最美村落”美譽的傳統古村落梁厝舉行,不僅將民俗業態置于更接地氣的村落場景里,讓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相結合,還融入街頭文化藝術表演點綴于各個區域,展示閩都非遺風貌和優秀保護實踐成果,彰顯非遺文化生態新貌,這進一步促進了市民游客自發自覺追求、體驗、共享生態文明的旅游、休閑審美,推動了更深層次的文旅融合,助力了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8]。2023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特設茶文化展示區、魚丸文化展示區、唐卡展示、“古厝福影”攝影展示區四大特色展區。其中,現場充分發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名錄的宣傳效應,茶文化的保護單位、代表企業現場展示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等福州特色茶葉品種,讓市民群眾在茶香中品生活之福,充分感受了底蘊深厚的福茶文化。
3.3 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
2023兩岸民俗文化節延續了以往傳統,立足福州與臺灣的地緣優勢,著重引入兩岸元素,尤其重視福州與媽祖的同根同源和親情紐帶。文化節啟動儀式還與媽祖分會場對接,展現媽祖民俗。現場還有專門的“臺灣民俗博物館”,展出“兩岸同福之福馬二十四節氣展”攝影作品。而館內也有臺灣紙雕等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節目中通過穿插臺灣非遺手工作品展銷、線上直播帶貨等方式,多維度展現臺灣民俗文化。在啟動儀式上,福州與媽祖之間的實時連接以“云共享模式”開啟。來自福州和臺灣的青少年用中國傳統的木制拱橋技術搭建“連心橋”,寓意兩岸同根同行。除榕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活動還邀請了福建漆文化與西藏唐卡藝術結合的創新藝術形式——漆畫唐卡項目的加入,充分展現了多民族、多地域、多維度的民俗文化交流。國家級非遺畬族項目還在2023民俗文化節上進行了畬族非遺風情展示,包括畬族服飾、畬族文化創意、原生態畬族歌舞、竹竿舞等,生動展現了畬族福地的文化魅力和民俗風情。
3.4 提供技術賦能交互場景
2023年民俗節新增“數字造福”數字民俗館版塊,通過“數字+電競”的形式,技術賦能非遺成為民俗節新亮點,勃發交互場景體驗的生機,用年輕人最喜愛的形式為傳統民俗注入數字新功能,呈現時尚化、科技化和年輕化的特點。民俗節特設了數字館用VR點亮元宇宙的方式,引領現場的人沉浸式體驗中國傳統武術。展館內,市民游客可以借助AR、VR技術和穿戴設備實現互動體驗,沉浸式學習鳴鶴拳等非遺傳統拳術。活動設置了賽博朋克風打卡點,打造網絡流量的高地。活動還開設了非遺線上購物版塊,通過電商平臺和直播間帶貨兩種方式推介非遺好物。民俗節全程活動采用云直播的形式,實現線上全方位實時互動參與。
4 提升文化服務的路徑及建議
4.1 明確文化服務的重要性
文化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重要內容,也是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之一。人民在滿足物質生活方面需求的同時,會進一步追求文化、精神層面的生活,進而會對文化對應的服務層面提出更高的要求[9]。在謀求完善和提升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對文化的高度認同,基于文化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強大力量,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影響的特點,文化的服務質量就顯得更為重要。
4.1.1 激活文旅消費業態
文旅方面的消費因其產業業態中自產生之初起就體現出了形式多樣、服務為先、主觀判定、口碑定級等特點。因此在諸如民俗節中展現的文旅新消費業態就應當整合規劃,輔之以海峽兩岸文化的碰撞元素將其呈現出來。
4.1.2 扎實推進文化交流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層面的文化交流都是最考驗文化審美和文化自信的,例如中國有西藏的唐卡、臺灣的茶點、福建的漆畫,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更加生動鮮美的特色畫卷。當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形式多樣、文化服務出眾時,文化交流中自然顯現出文化自信及審美自信。
4.1.3 突出傳承年輕化、國際化
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需要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陣地的“新駐民”讓“審美自信”有了“對象”,讓“文化服務”有了“變量”。海峽兩岸在民俗節的推動下進一步深入交流時,傳承人的年輕化和國際思維的重要性就得以凸顯。
4.2 秉承活態傳承,突出福州特色文化
4.2.1 “茶文化”傳承發展坦胸懷
近年來,福州積極做好“茶文化”文章,福州市政府先后出臺《福州市茉莉花茶保護規定》《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以創新理念推進非遺保護傳承,打造了眾多市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重視茶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借助高校平臺,通過非遺進校園及開設相關專業課程,鼓勵更多有志于茶文化的青年人主動研修,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茶文化注入了新生力量;持續拓展旅游景區運營大眾茶館,有效推動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項目的“活態”傳承。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的傳統,制茶技藝、茶文化都是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10]。茶文化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茶文化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做好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的同時還要注重傳承形式創新和載體的豐富,通過開發茶文化相關旅游景區建設項目、茶元素文旅產品的開發項目等,加快推動茶文旅融合,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與時代內涵。堅持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接續發展,傳播茶產業相關的文化知識、技藝和實踐促進茶產業的持續發展,在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和審美自信。并通過人才方略和協同策略弘揚優秀文化,推動建立世界“茶文化共同體”。
4.2.2 “漆文化”協同發展顯博納
福州脫胎漆器上承中國傳統漢之纻胎技術,下啟近現代璀璨漆藝之傳承,是中國最為典型的漆工藝之一。福州的漆文化發展始終堅持高質量和穩定發展,并取得了較豐盛的成果:一是積極參與各類展演活動,漆藝保護單位組織了多家茶企業、漆藝企業,持續協調推動漆藝博物館的建立與開放;二是積極組織培訓、評選活動:福州各級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培訓班參與人數逐步增加,具有一定的行業知曉率與參與度,并進一步通過協同發展,將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與藝術作品融合,啟動創作評選各類活動;三是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擔負藝術使命,赴疆、赴藏開展漆藝授徒傳藝與展示展演,彰顯福州脫胎漆器行業的責任擔當。福州漆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傳承人的培育和觀眾的情感共調;發展過程中堅持文化內核與服務質量的高質量發展。以傳承手藝為基、培育人才為術、開辦展會為道、活動宣導為式,為福州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和演進搭建了交流平臺,促進漆文化與茶文化等門類文化的融合與傳播,為漆藝產業發展積累了經驗,為人民群眾增強文化自信和審美自信提供了強大助力。
4.2.3 “戲曲文化”堅守發揚謀長遠
閩劇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它是福州民間藝術的瑰寶、本土文化的精髓,是福州的文化名片之一。作為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舞臺藝術,閩劇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閩劇的傳承與發展經歷了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俗已由內而外地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在閩劇及其文化同源的戲曲文化不斷發展并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值得重視的是非遺傳承人的作用,傳承人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承擔者。因此,福州堅持非遺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保護實踐,培養更多后續人才,形成較為成熟的曲藝傳承人梯隊。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戲曲進校園”項目:遵循“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內容方法、價值導向;保證教學的前提下,增加閩劇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在校園培養非遺傳承人;將戲曲進校園研究成果轉化到實踐活動中去。“戲曲進校園”通過傳承人實踐教學與學生的親身體會,有效拓展了學生們語言表達、形體表現等表演能力,有利于學生們的藝術潛能在欣賞體驗中得到挖掘,進而為后續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項目保護單位、傳承人、藝術院校等社會各界力量多方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合力搭建曲藝傳承人培養平臺。平臺的搭建與內容完善有利于加強其與其他藝術之間的交流,廣泛吸收地區內不同表演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并從多方面、多路徑、多視角進行培養。積極搭建非遺傳承人“周周演、村村演”的實踐演出平臺,采取多級聯動方式,鼓勵鄉鎮地區積極開展惠民演出活動,同時積極號召市民群體參與戲曲演出活動,培育更多的受眾群體。
戲曲文化的發展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環境下得到重視與支持,并以不懈傳承的方式[11],使傳承人們走向文化自覺,廣泛增強全民共同參與戲曲傳承的文化自覺意識。
4.3 依托政策及市場調節提升文化服務質量
通過爭取政府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和依托社區網絡、基礎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服務和管理部門應該牢牢把握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文化消費暴漲的重要契機,以國際視野和全國站位規劃未來發展,展現政府單位在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責任擔當,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文化服務的質量提升一定要在政府的牽頭下有步驟地進行,政府宏觀調控這一只“有形的手”是掌控全局的關鍵,市場這一只“無形的手”就應當以數字服務為抓手,統籌資源整合,堅持平臺發展方向與文化服務方向步調一致,打造文化服務高質量的核心競爭力,夯實審美自信基礎。通過民俗節的交流溝通,以開放包容、百花齊放、敞開懷抱的姿態歡迎國際文化交流,對內樹立文化服務的標桿提升質量,對外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和審美自信。
參考文獻
[1] 狄松.新媒體對美麗中國的審美自信[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8):116-120.
[2]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閩文旅規文〔2022〕2號)[EB/OL].(2022-03-02)[2023-02-12].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 details/24672.html.
[3] 呂曉光.構建“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聯動生態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J].智慧中國,2022(12):40-42.
[4] 李東海,陳井安.新時代海峽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路徑探究[J].中華文化論壇,2020(6):101-109,156.
[5] 張曉娟.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策略研究[J].文化月刊,2018(12),106-107.
[6] 羅娟.過程型邏輯: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實現機制[J].農村經濟,2022(10):82-90.
[7] 陳靜,陳茫.“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與保護的思考以“粵語講古”的數字記憶建構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2,43(6),22-28.
[8] 趙航.以業態升級為抓手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解讀[J].人文天下,2021(10):29-32.
[9] 趙巧紅,陳麗彬.做好福字文章 打響文化品牌[N].閩東日報,2023-01-08(2).
[10]王泓琳.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愿及行為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22.
[11]張艷紅.新時期群眾戲曲文化的發展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2(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