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瀟 牟中瓊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人民城市”理念指出要切實提高人民在城市建設中的幸福感知,同時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住歷史與鄉愁,堅定文化自信。文學對城市的文化記憶與審美想象可以轉化為空間設計需要的敘事語素。敘事空間建構通過物質要素將抽象的人文敘事要素還原到時空體中,以便人們直觀、系統地感知事件在時空中的面貌。通過對歷史文化街區空間的敘事設計傳達街區所蘊含的人文及情感記憶,形成街區獨有的文化場域,從而建構既有外在藝術表現力又有內在情感吸引力的街區空間。該文以濟南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為例,探討敘事進行空間微改造的可能途徑。
關鍵詞:散文;城市書寫;空間敘事;空間塑造;人民城市;濟南
中圖分類號:I207.6;TU984.11+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138-05
Urban Writing in Prose and Space Sha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Furong Street
—Baihuazhou Historical Block in Ji'na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eople's City" i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people's happiness in urban construction, while preserv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the city, so that people can remember the history and strengthen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cultural memory and aesthetic imagination of the city in literatur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narrative morpheme needed for space design. Narrative space construction restores abstract humanistic narrative elements to the space and time through material elements, so that people can intui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perceive the appearance of events in the space and time. Through the narrative desig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space, the humanity and emotional memory contained in the block are conveyed, and the unique cultural field of the block is formed, so as to construct the block space with both external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internal emotional attraction. Taking Furong Street- Baihuazhou Historic Block in Jin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sible ways of spatial micro-transformation by narrative.
Key words: Prose; Urban writing; Spatial narration; Space shaping; People's City; Ji'nan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1]與此一脈相承,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人民城市”理念,即在新時期城鎮化發展中,以人民為核心,遵循共享原則,切實提高人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幸福水準,“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增強城市現代化與智慧化水平,讓人民享受經濟發展與現代科技的成果,又能保留城市特有的地理風貌、歷史記憶與建筑風格,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發展中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山東省所實施的《山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2020—2025年)》,與此理念有著內在的相承性,意在打造“好客山東”升級版,開創文化旅游強省建設新局面。在此宏觀背景下,山東核心城市形象塑造與文旅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濟南作為山東省會,是齊魯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其城市空間塑造是推動山東省新時期城鎮建設及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歷史悠久、文化沉潛的老街區是彰顯城市內蘊和精神的縮影,只有對老街區進行合理規劃和改造才能優化城市空間品質,提升人在城市空間中的感受,增強人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認同,從而加深對城市的情感,這既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基因的賡續,也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創造源泉。一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融入新的時代精神,形成綿延的文化血脈。以人文內涵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為目標的城市微改造,既是延展城市記憶、提升生活品質的城市更新方式,又是保護歷史文脈、彰顯城市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主體文化創造,構成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時代接續的空間表達與人文歷史的融通,促使城市文化資本轉化為城市主體的精神資產和價值創造源泉,形成推動城市時代發展的文化軟實力[2] 。本文擬以“人民城市”理念為指導,從散文中的城市形象、空間敘事與情感視角切入城市空間研究,為城市空間品質提升提供一種新思路和視野。
1 散文中的濟南書寫與審美想象
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宋朝便被稱為“文學之國”“富饒之地”,此地還出現史稱“濟南二安”的著名詞人李清照與辛棄疾;明朝時期成為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清朝建府,民國以來更是經濟軍事文化重鎮,其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淳樸的民風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為之盤桓逗留、拋灑文采情思。濟南在眾多作家筆下留下詩意倩影,生成了關于城市的空間記憶與審美想象。濟南融“山、泉、湖、河、城”一體, 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名。說起散文中的濟南,就不能不想到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然而,濟南不只存在于老舍筆下,梁容若、卞之琳、王統照、李廣田、艾蕪、蹇先艾、郁達夫、蕭乾、瞿秋白、丁玲、石評梅、謝冰瑩、芮麟、唐魯孫、季羨林、臧克家、吳伯蕭、陶純等名家均不吝才情,既描繪自然美景、歷史典故,又論及風土人情、當地美食,所揮筆墨或淡雅疏朗或濃墨重彩,寫不盡濟南的風情韻致。20世紀初期時代動蕩,作家們筆下的濟南往往夾敘夾議,在描述自然風景中融合對世事的評論,雖贊嘆濟南風景之美,卻又感懷世事動蕩、民生凋敝、國家沉淪,這為讀者還原了舊時代的濟南形象。
例如,老舍曾著散文《吊濟南》,由題目就可看出作者悲嘆的心境,他犀利地指出:“濟南的美麗來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還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繞郭。可惜這樣的天然美景,和那座城市結合到一處,不但沒得到人工的幫助而相得益彰,反而因市設地敷衍而淹沒了麗質。”體現了他對當時濟南城市規劃和建設的不滿與憂慮,也傳達了他對濟南的一片赤子之情。 梁容若對濟南自然風景的美有著超越世俗的眼光,他認為大明湖的美在于“安靜樸素”,在于實用之美,這些觀點與儒家思想有一脈相通之處,可以說“梁容若把他對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贊美,對齊魯文化、山東人的喜愛和尊重,投射在濟南的城市名片——大明湖上”[3]。濟南美食與淳樸民風同樣令人傾倒。文藝理論家芮麟在《濟南秋色似江南》一文中不僅描述了大明湖鮮美的水藕和活魚,還有對濟南人豪放與淳樸的欣賞與贊美;作家王統照在《悼徐志摩》中回想當年一起在大明湖賞夏夜、品鯉魚的美好時刻;詩人臧克家同樣對濟南的黃河鯉魚贊不絕口,而這樣的美食與之相稱的是令詩人賞心悅目的方方稻田和潑剌魚躍的自然美景;美食家唐魯孫的散文《濟南的泉水和魚》更是記述了在泉水中掀開石板捉青草魚的趣事,以及品嘗純凈甘甜泉水的生活趣味。季羨林從6歲到19歲在濟南求學,如他所言,“濟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會有我的足跡”。濟南的山水風情與歷史人文滋養了他,為他走向國學大師奠定了基礎。當代濟南本土作家常芳雖以小說見長,但其表達細膩綿密、從容優美,充滿了散文詩的意境。她在《桃花流水》中以詩性筆觸描述了一個文學意義的濟南,生動展示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人文情懷和精神特質,也向世人展示了老濟南文化的深厚歷史蘊藉、生動多彩和老濟南人的厚道、淳樸、樂觀。常芳小說中經常出現千佛山、百花洲、英雄山、趵突泉、大明湖、鵲山、華山等自然意象,尤其是“百花洲”,其作為濟南核心的地理坐標,在常芳筆下成為濟南的象征,“淡定悠遠,韻味悠長,返璞歸真,給文學濟南的構建增添了色彩”[4] 。此外,建筑、美食、民俗等人文景觀更是構建濟南人文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百花洲邊上的基督教堂、將軍廟的天主教堂、文廟、鳳凰山花鳥市場、曲水亭棋社、貴心齋的果子、百花洲里蓮藕做出的酥鍋等,都是無法磨滅的老濟南記憶,處處彰顯濟南的民俗風情與歷史底蘊。
文學中的地域風情之所以具有與眾不同的審美質地,就是因為它不僅負載豐富的文化蘊含,還飽浸作者的審美情感,激蕩著時代跫音[5]。城市與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品格,如同卡爾維諾所講,“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收著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的潮水,并且隨之膨脹著”[6]。散文對濟南的記憶與審美想象也在不斷豐富著她的品格與形象,而這些審美想象與記憶又可反過來施諸現實的城市空間塑造。
2 空間敘事視角下的城市空間塑造
2.1 城市空間塑造的目標
“人民城市”的理念強調的是人在城市空間中的情感體驗。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正經歷著由“速度優先”轉變為“品質優先”的過程。當前城市空間研究呈現出更加注重“精度”(細節)與“溫度”(人性場所)的新趨勢,研究關注的側重點也由空間景觀效果的營造和基本使用功能的滿足轉向關注人在空間中的情感體驗等更加人本的角度[7]。作為具有優良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省會濟南應利用自身優勢打造更具人文溫度和深度的城市空間,讓人樂居其中、樂游其中,方顯“人民城市”的本色。現象學家莫里斯·梅洛-龐蒂認為人與外部空間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注重人與環境間的感性互動。但全球一體化與城市化進程使城市設計盲目追求視覺刺激而忽略了人對所處空間的情感體驗,并造成城市空間個性化的喪失。千篇一律的建筑格局、海納百川的各地特色小吃、人頭攢動的網紅門店沖淡了街區原有的歷史氣韻,造成地域特色淡化、個體認同感不強等后果。建設有人文關懷并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間才能促使人對城的情感認同及人與城的和諧相融。
2019年1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批復》(下文簡稱《批復》)中,同意確定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3處為歷史文化街區。《批復》強調“要整體保護濟南‘山、泉、湖、河、城一體的城市空間格局、歷史城區的空間特征及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不斷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同時,“正確處理歷史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歷史文化遺存、歷史文脈與空間環境、自然景觀的依存關系,體現出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依法合理適度利用歷史文化遺存,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8]
芙蓉街-百花洲是濟南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人文資源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以“人和古城相容共生,古城和人相合共榮”為建造理念,將藝術、城市、文化與人的日常生活相融合[9]。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塑造無疑是成功的,但尚存在一些問題,如文化內涵還有待整體挖掘。雖然街區內有各種民俗和飲食文化,但并未系統展現齊魯文化氣韻,缺乏和諧整一感。趙小茜學者指出:“百花洲片區的文化內涵包羅萬象、脈絡錯綜復雜,在文化內涵挖掘過程中應首先錨定一條核心脈絡,將其作為主場景精神加以漸次補充完善,結合其他支線脈絡營造主題突出且內涵豐富的場所精神,凝聚起對于不同人群的文化共情力和吸引力,實現更大范圍的文化消費和參與行為。”[10] 因此,可以考慮從敘事角度對街區空間進行適度改造。
2.2 城市空間塑造的策略
敘事,就是指在時間和因果關系上意義有著聯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號再現[11]。文學與城市共有的文本性決定了城市空間規劃也可以嘗試文學敘事手法,即利用各種敘事語素把空間規劃為一種具有內在邏輯并具有閱讀趣味的場所。所謂空間的敘事,“就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敘事方式表達有意味的空間圖景,構建一種充滿事件與生活情節的空間情境,使人們獲得認知與體驗”[12]。把人關于城市的文化記憶與審美想象可以轉化為空間設計需要的敘事語素。敘事空間建構通過街區的自然景觀、歷史建筑、空間結構等物質要素,將抽象的人文敘事要素還原到時空體中,以便人們直觀、系統地感知事件在時空中的面貌。通過對街區空間的敘事設計傳達街區所蘊含的人文及情感記憶,形成街區獨有的文化場域,從而建構既有外在藝術表現力又有內在情感吸引力的街區空間。
針對當下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缺乏文化核心脈絡的問題,可以嘗試將空間敘事應用于城市空間設計及局部改造。在安排敘事路徑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空間特點采用不同風格的敘事設計,使受眾在空間的行進過程中有不同的審美感受。百花洲片區內既有自然美景又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蘊含,混合“詩詞”“散文”“小說”型等空間敘事風格,能使整個街區風格更加多姿多彩,并富有人文情懷。詩詞的特點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往往通過某種意象的隱喻和象征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從而達到審美的效果。例如,曲水亭街區可以采用詩詞型的空間敘事手法,在河上或河邊進行物質敘事要素的設置,利用隱喻象征的手法將人們帶回到古代文人“曲水流觴”的美好意境中,這也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所描繪的“曲水流觴”相呼應,如此將齊魯文化放置到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產生更深遠的回響。此外,在每年農歷三月三可以在河邊舉辦“曲水流觴”的聚會,遵循古人節日之禮,進行祓除畔浴的修禊活動,讓人們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時,感受春天美好,并為新的一年許下美好愿望。
與詩詞相比,散文一方面既強調真情實感,立意深遠、“獨抒靈性”,結構卻更加自由灑脫、不拘一格,內容上更是融描寫、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散文型的空間敘事設計可以突出百花洲街區空間“清水出芙蓉”的自然氣質,也可傳遞豐富的人文蘊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濟南任職時修建了百花臺、百花堤、百花橋等景觀工程,并題詩《百花臺》:“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以武陵游。”將百花洲看做世外桃源一般的美景。明朝詩人李攀龍在百花洲建白雪樓,召集一幫文友吟詩作賦,創作出的《滄溟集》世代流傳。而各種明清老建筑也為街區增加了濃郁的歷史氛圍感。散文型的空間設計在于尊重原有自然及人文元素,展現空間原生態的美,使城市人獲得淳樸、自然的美的熏陶。散文的特點就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可從不同視點描述同一個主題,空間規劃也可遵從這個原則。百花洲的多個散放景點,自然與人文并列、交織,共同營造了自然、優雅、靜美而又充滿歷史沉淀的優美空間。所以應盡可能弱化街區商業氛圍,保留原汁原味的老濟南味道,讓人與景自然融合,感受劉鶚筆下“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府泉城市井風情。
如果說詩詞與散文型空間強調寫意,那么小說型空間設計則是在講述故事。小說型空間將各種敘事要素編排為一種有邏輯的空間,讓人們在空間中游覽時能感受到強烈的秩序感,就好比閱讀一部情節連貫并引人入勝的小說。要實現這一設想,可以首先挖掘芙蓉街-百花洲街區的歷史文脈,并結合物理空間(包括街區中山石草樹等自然要素,以及街道民居等建筑實體)進行敘事要素的梳理,確立空間主題。其次,將空間敘事要素按照敘事邏輯思維進行故事情節編排,確立“起”“承”“轉”“合”的敘事路徑和敘事節奏,進而達到敘述主題的目的。“起”的目的是吸引受眾,開篇立意;“承”是空間展開,氛圍營造;“轉”則深化主題,達到高潮;“合”則讓受眾有意猶未盡之感,最后精神得以升華。空間感受者在空間中行進即是在不斷閱讀,當書頁合上時,書中的故事和精神已深入其腦海中。這次旅程不僅讓“讀者”充滿閱讀的樂趣,還使其精神得以升華, 如陸紹明指出的:當人在空間中有了令人愉快的情感體驗,那么這樣的空間,創造了一種美的空間關系,產生了一種藝術感染力[13]。因此,人對濟南意象有了更加深入立體的感受,從而加深了人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情感。
3 結語
空間敘事手法對于城市空間塑造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一個有著豐富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沉淀的城市來說,要整體細致地挖掘各種敘事要素,并對敘事要素進行統籌安排,注意場景節點、空間序列、區域布局和環境的整合。通過空間場景的排列使空間體驗者感受到如同閱讀文字一樣體驗城市空間跌宕起伏的敘事過程,在與城市內涵的互動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與城市融為和諧的一體。總之,老街區是承載了城市歷史和人文蘊含的有形空間,以空間敘事手法對老街區進行適度改造,將歷史人文元素融入街區空間的改造,既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又改善了人對城市的體驗,加深了人對城市的感情,是對歷史的傳承和發揚,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彰顯,這與講好中華故事一脈相承。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EB/OL].(2019-11-03)[2023-01-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1/03/c_1125187413.htm.
[2] 朱廬寧,曹勁松.微改造中文化藝術的敘事創新[J].南京社會,2022(2):157-164.
[3] 劉傳霞.中國現代散文中的濟南城市構型[J].濟南大學學報,2010(3):13-18.
[4] 李廷婷.多重視域下的文學濟南——常芳小說論[J].時代文學,2013(3):219-224.
[5] 呂曉瀟.“想象的共同體”:現當代散文中的青島印象[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92-96, 108.
[6] (意)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M].張宓,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7] 劉榮伶.大城小事·睹微知著——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情感化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20.
[8] 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批復[EB/OL].(2019-11-15)[2023-01-28].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9/11/15/art_2259_60814.html.
[9] 農莊旅游網.山東濟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讓城市更美好[EB/OL].(2020-11-04)[2023-01-28].https://www.sohu.com/a/429383075_120513952.
[10]趙小茜.文旅融合視角下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探析——以濟南明府城百花洲片區為例[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2.
[11]程錫麟.敘事理論概述[J].外語研究,2002(3):10-15.
[12]李沁茹.城市公共空間記憶生成的敘事性構建[D].無錫:江南大學,2009.
[13]陸紹明.建筑體驗——空間中的情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