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長春建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5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逐漸完善,在高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中,要秉持著嚴肅認真的態度,通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助力學生樹立起健全人格,并讓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來成長成才。對此,高校應當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探尋其中問題,提出有效解決對策,引導大學生保持良好心態的同時,激發出大學生學習提升自我的主動性,進而實現人才全面培養。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強化和改進,有助于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勢,并利用其滲透性強、互動性高等特點,促使高校進一步對自身教育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進而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夯實基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內容較為廣泛,如認知發展、情緒管理、積極適應等,從某個角度而言,這一教育工作屬于學生管理工作的分支,并且具有保障性、支撐性等作用。這側面反映出如果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管理模式的革新發展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豐富學生管理工作內容的同時,保證學生管理工作逐步實現人性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呈現出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基于此,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文件下發至各大高校,為其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革新方向,有利于工作落實更加科學合理。近年來,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愈發重視,如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確保其身心健康、全面成才,是高校貫徹落實國家政策首要考慮的問題。
高等院校是大學生與社會連接的橋梁,教育目標是培養大學生全面成才,確保其順利融入社會中。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這一現狀,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通過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對之中的點與面進行重點解決,促使大學生在看待新事物時,保持用全面、辯證的角度進行認知,梳理清事物彼此間的關系,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全面成才發展[1]。
高考是改變命運的關鍵節點,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緊張且壓力大,很多大學生入學前的生活瑣事多由家長一手操辦,對家里長輩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自主獨立能力被全面抑制。在全新的大學校園生活中,感覺自身充滿違和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如不參與集體活動、對大學室友不信任等。
大學生群體均為“00后”,在面對實際生活中難以解決的人際關系矛盾時,一般將這種心態寄托于互聯網,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大學生心靈的渴望,但更多的是削弱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其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同時,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影響,居家學習成為常態,為大學生網癮心理埋下隱患。
目前,不少大學生內心情感毫無波動、活力缺失、冷漠淡然,加之當前生活較為開放,大學生情感意識逐漸提高,不再疏遠異性甚至希望接觸異性、得到異性關注。在情感問題處理時,對內心情感難以用理性來對待,導致大學生在心靈、道德等方面存在相應問題,或者有著錯誤的情感認知。
一方面,大學生活自由度較高,學業考核成績均與大學生自控能力相關,不少大學生缺乏正確學習態度,導致掛科重修、績點不達標等問題,致使大學生心理壓力劇增;另一方面,大學生將面臨就業壓力影響,有部分大學生不敢面對未來就業競爭;對自身所學專業不滿意,垂頭喪氣、心神恍惚,長此以往會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
由于有些教育者對大學生個體和心理問題認識不到位,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輔導、教育時,無法尋找出大學生群體自我認知的共性和痛點;有些教育者沒有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積極心理學運用、生活化教育思想、閱讀療法等,難以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上述現象,側面反映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較為薄弱,致使實際工作的實效性不強[2]。
如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者,一般是由心理學教育者身兼數職,不但肩負心理咨詢室的工作職責,還兼任行政崗位、學生輔導員等職責,造成這些教育者的精力分散,進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此外,高校輔導員主要負責對學生日常事務進行管理,將消耗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致使其忙于解決學生各類問題,難以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縱觀部分高校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缺乏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尚未落實、致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等等。此外,還存在有的教育者對積極心理學運用缺乏特色、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破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等問題。
第一,建立心理問題篩查機制。高校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評估工作。例如,收集大學生個人、家庭、社會關系等情況,為其建立動態心理健康檔案,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生活規律等與心理健康檔案進行整合,及時更新心理評估結果,實現動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庫。第二,建立跟蹤性心理干預機制。通過這一機制,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應激事件對自身的干預,并正確客觀認知自我,學會合理宣泄情緒等。在這一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大學生的個體情況及影響因素,并且要加強大學畢業生的回訪調查,進而更加精準進行心理干預。
高校應著手于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發揮最大的優勢便是及時發現和解決大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首先,高校要加強對教育者進行培訓教育,促使其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合理運用心理學等方面知識助力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同時,還要為教育者提供外出學習,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機遇,教育者通過參觀學習其他高校優秀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進而總結出適合本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其次,高校需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崗位職責,消除教育者身兼多職的現象,實現教育者專人專崗,便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最后,高校要提高心理教育者的招聘門檻,盡可能招聘到高水平、高素質、經驗豐富的心理教育者,進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
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不但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成長產生直接影響,更是決定大學生未來參與工作中自身發展水平。對此,高校須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進行優化與創新,將培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作為重點目標,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思想,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打破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壁壘。需要注意的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努力,通過長時間調查和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并針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有組織有計劃開展教育工作。同時,教育者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開展專門的心理咨詢、輔導、教育工作,時刻關注大學生心理活動變化,便于及時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3]。
在心理健康教育者運用積極心理學時,要充分發揮出目標強化的積極作用。這一理論是指為了實現某一目標或達到某一目的時,往往會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和方法,如果某一方法有助于期望目標、結果的實現達成,進而會產生自信心理,并會積極延續或創新這一方法。相關教育者若能合理運用這一心理,便可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積極心理情緒。例如,為了達成某一預期目標的實現,在大學生設計解決方案中無法確定這一方法是否成功而猶豫不決時,輔導員應及時給予其積極評價,并要助力大學生完善解決方案。通過輔導員的肯定與鼓勵,會促使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自信心理,幫助學生擺脫和解決任務目標中的艱難險阻。即便最后仍無法實現期望目標,如果輔導員及時給予其正面引導,便能緩解大學生的負面情緒和自我否定心理,實現大學生全面成才發展[4]。
第一,借助信息平臺,強化家校合作。高校要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讓教育者與家長共同建立交流群,并分享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教育者需要利用一定溝通技巧,獲取家長的配合與信任,并且要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溝通氛圍,能夠讓家長對大學生情況暢所欲言,便于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第二,重視實踐活動,鞏固教育效果。一方面,輔導員不能將大學生一時行為表現作為問題反饋,而是要記錄大學生切身投入實踐活動中,將自身心理狀態全面展示的一面。同時,通過提前做好大學生心理狀態調查工作,對大學生在校參與學習、活動中的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并積極與存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其負面心理的成因,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大學生疏導、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重點觀察大學生參與活動過程,是否存在因小矛盾、沖突出現負面情緒波動,并將該類大學生詳細記錄。同時,還應將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時反饋給家長,采取家校聯合方式,規劃好校園及家庭活動,幫助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長。
由于大學生個體思想、行為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加之輔導員學生管理對象較多,無法及時有效了解到每一名大學生的真實心理活動。對此,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嘗試個體差異理論,疏導和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要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行為動機,當察覺有弊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行為活動時,應當及時給予糾正和引導。目前,高校招生規模愈發龐大,大學生群體可能來自全國各地,每一名大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風俗習慣等,高校輔導員要發揮其作用,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并幫助大學生為未來職業發展做好規劃,減輕其對畢業后的迷茫與焦慮。
一方面,建立積極良好的校園制度。這是大學生保持積極心理的源泉,不但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校園秩序,規范大學生個體行為,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大學生需要與輔導員及其他學生產生人際交往關系,教育者要鼓勵其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在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下,幫助大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與其他學生進行競爭;另一方面,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教育者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作用,例如通過校園廣播、告白墻等方式強化宣傳,豐富相關理論知識;更要積極開展各類文體或社團活動,鍛煉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提高其心理調節能力[5]。
綜上所述,這項工作雖然取得了發展。但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待需改進。一方面,高校要采取針對性措施,通過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優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等措施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高校還要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力度,通過發揮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強化,組織開展家校合作教育方式,靈活運用個性差異理論知識,創設豐富多樣校園文化活動等,最終實現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