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銅山
(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河南工業大學糧食產業經濟研究院)
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大省,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任重道遠。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找準了必須補齊的短板,才能找出關鍵點和突破口。本文認為,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河南省主要面臨人口素質短板、經濟發展短板、產業結構短板、文化建設短板、土地利用短板、金融服務短板、治理能力短板等七個短板。
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人口素質短板,主要體現在鄉村人口結構有所失衡、鄉村勞動力素質較低、鄉村人才流失等方面。
從鄉村人口結構來看,隨著近些年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吸引了大量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奔向了大中城市,這導致了老人、婦女、兒童等“三留守”人員留在鄉村。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鄉村“三留守”人員約600萬。同時,留守婦女帶著留守兒童轉移到城鎮居住和上學的越來越多,留守老人便成了鄉村最主要的常住人口,全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占常住人口的18%,老齡化程度呈現出逐年加深的態勢,鄉村人口的性別、年齡結構有所失衡,鄉村“空心化”問題較為突出。
從鄉村勞動力素質來看,雖然河南省是鄉村勞動力大省,但只是數量上大,質量上卻仍待進一步提高。目前,留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普遍不高,生產技能、加工技術、銷售技巧普遍缺乏。全省鄉村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只有5.7%,小學及以下學歷的比例卻高達62.5%,技能帶動型人才僅占比9.9%,鄉村專業技術人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僅占比4.9%。
從鄉村人才方面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有所改善,但還不夠理想,鄉村人才依然呈現出外出務工經商的趨勢,流失現象普遍存在。2021年年底河南省鄉村勞動力轉移數量達到3134.33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878.36萬人,省外輸出1255.97萬人;即使是省內轉移就業的,雖然沒有“離鄉”,但絕大多數仍然“離農”。尤其是鄉村流出人口中絕大多數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具備較快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
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經濟發展短板,主要體現在鄉村經濟相對落后、鄉村經濟總量比重不高、城鄉收入差距偏大等方面。
從鄉村經濟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但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仍然較多。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大而不強”、結構不優,建設農業強省任務艱巨。2021年,在河南省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同比下降了10.4%,而同期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則保持了增長態勢,分別增長了11.6%、2.4%;全省鄉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依然較大,各地市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最高值(鄭州市,26790元/人)與最低值(周口市,14141元/人)的差距,接近了1倍。
從鄉村經濟總量比重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經濟總量取得了明顯突破,但鄉村經濟總量比重仍然不高。2021年,河南省有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村僅占村總數的28.8%,鄉村集體經濟薄弱問題依舊比較突出;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鄉村居民(17533元/人)與城鎮居民(37095元/人)之比為1:2.1,約占全國平均水平(18934元/人)的93%。
從城鄉收入差距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呈縮小趨勢,已經從2016年的2.3∶1下降到了2021年的2.1∶1,但絕對差距卻呈增大趨勢,已經從2016年的15536元增大到了2021年的19562元。2016年至2021年,鄉村居民、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49.9%、36.2%。雖然前者高于后者,但由于基數差距大,加之鄉村居民增收動能不足,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縮小之任務仍相當艱巨。
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產業結構短板,主要體現在鄉村產業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鄉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鄉村三次產業融合度不夠高等多個方面。
從鄉村產業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產業發展較為快速,但也出現了千業一面、產品種類相同、營銷手段趨同等問題,尤其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差不多都是“跟隨式學習模式”,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全省一些地方對主導產業定位不夠清晰,特色資源開發尚停留在表面,盲目跟風引進品種和發展產業,開發雷同的所謂特色旅游項目,個性化、小眾化旅游產品較少,存在“特色不特”“特產不特”現象。
從鄉村產業供給側結構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產業供給側結構呈現出優化態勢,但還面臨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優、鄉村服務業內部結構有所失衡、產業組織缺乏競爭力等挑戰。高效經濟作物與優質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僅分別約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4%、1%,種植面積中有機農產品僅占比10%,優質專用農產品供應不足。畜牧業中,肉牛、奶牛等草食牲畜發展較緩慢。
從鄉村三次產業融合度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三次產業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產業融合形式,但總的來看融合滲透度不夠高。多數鄉村尚未重視挖掘和利用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農業產業鏈橫向、縱向延伸拓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旅融合、農教融合、農文旅融合、農養融合的快速發展。全省三次產業融合主體在數量、結構、組織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帶動能力較弱,不能起到產業融合中的龍頭作用。
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文化建設短板,主要體現在鄉村教育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面臨危機、鄉村現代文明之風尚未盛行等多個方面。
從鄉村教育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教育發展質量已有明顯提升,但鄉村班級設置、師資隊伍結構、體育場地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到2021年年底,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中學設置的大班額和超大班額仍分別占總班數的1.53%、1.34%,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只有55%,仍有近30%的鄉村中小學體育運動場面積不達標。
從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面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文化傳承主體缺失、文化傳承客體式微等危機。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主體正在慢慢流失,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興趣度持續下降,“斷層”壓力日益嚴重。
從鄉村現代文明建設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積極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居民精神面貌得到較大提升,但仍面臨許多考驗。有些地方忽略了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與重要性,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到位。有些地方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及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影響,鄉村傳統美德有所淡化,鄉村社會的道德規范對村民行為的約束力也有所下降。有些地方出現相互攀比、收取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過多的人情消費支出使部分群眾苦不堪言。
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土地利用短板,主要體現在土地資源短缺、耕地質量有所下降、設施農業用地存在使用瓶頸等多個方面。
從土地資源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以占全國7%的土地貢獻了全國10%以上的糧食產量,但土地資源仍然有限,土地利用水平低,耕地紅線面臨威脅。2021年全省人均耕地僅為1.12畝,比全國平均水平1.35畝約少17%。許多地方已經沒有土地后備資源可供開墾,保持占補平衡難度較大。還有個別地方“大棚房”問題比較突出,造成耕地隱形流失。
從耕地質量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也在持續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但由于一些地方重使用、輕培植,全省耕地質量有所下降。尤其是農業生產經營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仍在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對土壤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不斷加重,目前河南省大約16%的耕地土壤酸化明顯,pH值下降到4.0左右。還有一些地方鄉村工廠的“三廢”排放不當,造成了土壤面源污染的發生,導致了土壤肥力受損和下降。
從設施農業用地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設施農業發展較快,但用地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設施農業用地項目面廣且需求量大,但用地申請審批時間較長,過程煩瑣。尤其是有關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的文件中,尚未明確設施種植業發展中看護房、農資農機存放房、烘干晾曬場、分揀包裝房、保鮮存儲房以及設施畜牧業發展中配套道路、綠化隔離帶、青貯窖、干草棚、精料庫等多方面的用地需求該如何解決,這些“不確定”導致一些地方設施農業用地申請頻頻被拒。
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金融服務短板,主要體現在鄉村金融發展滯后、鄉村金融信用環境欠寬松、農業保險亟待完善等多個方面。
從鄉村金融發展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但鄉村金融發展仍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鄉村金融服務的對象、內容與領域不夠完善,亟須加快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鄉村金融政策支持體系不夠完善,缺少有關配套的財稅與貨幣政策以及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考核和科學評價機制。
從鄉村金融信用環境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信用體系建設進程加快,但信用環境有待優化。部分設在鄉村的金融機構出現了“離農脫小”傾向,金融供給支持鄉村振興的力度明顯不足。個別鄉村土地轉入方經營不善后的“跑路”現象時常發生,信貸風險和違約風險還在增大,涉農不良貸款率較高。
從農業保險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農業保險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亟待提高。農業政策性保險尚未普及開展,一些商業性保險公司不愿為風險相對較大的農產品生產和農業收入提供服務,保險可得性不高。目前已有的保險險種范圍有限,全省農業保險深度大約只有0.5%。現有大多數保險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險,未涵蓋人力、地租等成本,全省農業保險密度大約只有260元/人,完全成本保險、產量保險等保險試點推廣力度有待提高。
河南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治理能力短板,主要體現在鄉村基礎設施仍較滯后、鄉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然欠缺、鄉村善治仍待彰顯等多個方面。
從鄉村基礎設施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但與城市相比仍比較滯后。鄉村地區的電力設備普遍陳舊老化,電網電壓偏低,變壓器使用性能下降。鄉村公共交通覆蓋率差異較大,個別鄉村尚未有公共交通。山地丘陵區域內的鄉村飲用水工程、天然氣工程等基礎設施尚未實現完全覆蓋,農戶的飲水安全、用氣方便得不到完全保障。
從鄉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健全,但供給總量依然偏少、供給結構依然欠優。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互聯網信息設施等方面的投入還不夠充足,提供的公共服務不能滿足鄉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鄉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鄉村居民生產生活迫切需要的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如學校的建設、基層衛生人才的培養、鄉村電商配套設施的完善等的供給相對不足。
從鄉村善治來看,雖然近些年河南省鄉村治理進一步加強,但鄉村治理中仍需破解許多難題。有些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夠強,存在管理缺位和管理越位現象。有些鄉鎮與上下級政府間的職責界定不夠清晰、管理機制不夠順暢,出現相關工作任務從縣級政府到鄉鎮政府再到村委會層層加碼的現象,“行政性下沉”壓縮了鄉村治理空間。有些鄉村信息化設施尚不能全面而良好地覆蓋,線上、線下與網上、網下統籌治理能力不足,數字鄉村建設任務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