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琦
(南京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水上運輸是開展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水上運輸行業是世界經濟融合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和服務性行業,是我國綜合物流運輸體系重要組成部分。2021 年,受新冠疫情反復和國際貿易需求激增但供給不足等多方面影響,水上運輸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但是2021 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開始復蘇以及我國全面推進“一帶一路”號召,為我國水上運輸企業的轉型和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目前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和貨物吞吐量較發達國家仍處于較低水平,水上運輸業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確立,水上運輸行業降低碳排放的要求逐漸明確。升級清潔能源和運輸結構調整是水上運輸行業降低碳排放并駕齊驅的“兩輛馬車”。根據2022 年國務院頒布的《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集裝箱運輸成為多式聯運的載體,也更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因此,調整運輸結構將推動水上運輸行業企業的集裝箱業務發展。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經濟領域和公路與水路運輸學科,涉及會計學科的文獻較少,并且在經營業績評價方面的研究也很少關注我國水上運輸行業。因此,研究2021 年我國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業績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臧雪晴和劉俊選取17 家國有水上運輸企業為樣本,研究其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1]。黃陽選取22 家水上運輸業公司為樣本,在DEA 博弈交叉模型的基礎上建立業績評價體系[2]。徐詩然選取3 家水上運輸業公司,運用功效系數法評價其財務狀況[3]。
目前對上市公司進行績效評價還有經濟增加值法(EVA)、熵值法和Z-Score 模型等。參考現有研究,因子分析法廣泛運用于多個領域,但是在企業績效評價主題上占全部主題分類的1.1%左右,說明因子分析法在企業業績評價方面的應用較少。主要因為運用因子分析法在提取因子時會忽略一些對業績評價有重要意義的原始指標,降低了業績評價的全面性[4],并且模型計算出來的公因子具有很強的相關性,這是財務指標之間本身存在強相關性決定的。但是因子分析法利用客觀計算模型,在評價企業業績時會減少主觀影響,保障業績評價的客觀性[5]。
因此,本文主要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31 家水上運輸行業企業2021 年經營業績進行分析評價,找出影響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因子,分析水上運輸行業經營過程中的缺陷并提出建議,進一步完善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評價體系。
在樣本選擇時,參照中國證監會2012 版行業分類,選取我國31 家滬深A 股上市的水上運輸業企業為樣本,以2021 年為研究年度進行研究,原始數據來源于2021 年我國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年報。
本文考慮經營業績評價各項指標間的內部依存關系和指標的基本結構,分別從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指標中選取了12 項基本指標,如表1 所示。

表1 2021 年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描述性統計
由2021 年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從償債能力來看,31 家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整體上表現良好,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的均值分別為1.17 倍和1.09 倍,表明水上運輸業資金使用效率良好,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為41%,表明水上運輸業整體資產負債結構相對合理,負債償還壓力較小。從營運能力來看,水上運輸業流動資產周轉率最小為0.7 次,最大為5.45 次,固定資產周轉率最小值為0.28 次,最大值為6.07 次,兩者的標準差均超過100%,表明在流動資產周轉率和固定資產周轉率上兩極分化嚴重,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營運能力懸殊。從盈利能力來看,水上運輸業在總資產利潤率和資產報酬率上最大為0.3 和0.38,凈資產收益率的均值僅為0.11,說明水上運輸行業整體盈利能力較差。從發展能力來看,凈利潤增長率最小值為-278%,而最大為814%,標準差為197%,說明水上運輸行業凈利潤增長率相差較大,發展能力良莠不齊。整體來看,水上運輸業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各項指標的最小值均為負值,說明水上運輸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較弱,并且營運能力懸殊,但是償債能力表現良好。
因子分析是把原本復雜的數據進行降維處理,找出相對獨立的公共因子,研究公共因子對經營業績的影響,使用綜合經營業績得分模型為:

其中:Fi為綜合經營業績得分,ai為權重,Si為各公因子的得分。
用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判斷原始變量間是否相互獨立,由表2 可知,KMO 值為0.646>0.5,且經Bartlett 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490.205,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原始變量間不是相互獨立的,從而有利于獲得公共因子。

表2 KMO 和Bartlett 檢驗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相關性矩陣,根據特征值大于1 的條件,分類出3 個公共因子。如表3 所示,公共因子旋轉載荷平方和累計貢獻率達到80.139%,說明這3 個公因子可以相對準確地代表這31 家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原12 項財務指標變量來評價經營業績。其中公因子S1、S2和S3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2.728%、24.507%和12.904%,說明公因子S1對整體數據影響最大。

表3 總方差解釋
提取的公因子分別用S1、S2和S3來表示,如表4 所示,因子S1在X7至X9上載荷均超過0.9 且在X10至X12上的載荷均超過0.5,表明因子S1主要是樣本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的體現;因子S2在X4至X6上的載荷均超過0.9,說明因子S2主要體現樣本公司的營運能力;因子S3在X1至X3上載荷的絕對值均超過0.7,說明因子S3主要是樣本公司償債能力的表現。

表4 旋轉后成分矩陣
對變量進行回歸,得到2021 年水上運輸行業各項原始指標的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后,分類出的各公因子得分表達式為[6]:
S1=-0.019X1-0.001X2+0.148X3-0.108X4-0.033X5-0.069X6+0.217X7+0.264X8+0.221X9+0.220X10+0.185X11+0.121X12
S2=0.049X1+0.014X2-0.054X3+0.374X4+0.341X5+0.379X6-0.047X7-0.075X8-0.047X9-0.014X10+0.018X11-0.038X12
S3=0.359X1+0.348X2-0.375X3+0.021X4+0.053X5+0.076X6+0.033X7-0.085X8+0.021X9-0.125X10-0.188X11+0.045X12
根據上述公式,經過模型處理,得到2021 年水上運輸行業樣本公司各公因子的得分,如表5 所示。

表5 樣本公司各公共因子得分情況
根據2021 年水上運輸行業樣本公司各公因子的方差解釋率占累計貢獻率的權重進行加權求和,得到每家樣本公司的綜合得分F 和排名情況,如表6 所示。
F=(44.39%S1+19.17%S2+26.44%S3)/(80.14%)
由表6 可知,在31 家水上運輸業樣本公司中,中遠海控、中谷物流和長航鳳凰等11 家上市公司的綜合得分為正值,而其他20 家上市公司綜合得分為負值。一般而言,綜合得分為正值,代表公司經營業績良好,而綜合得分為負值,代表企業經營業績欠佳[7]。因此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有待提高。其中,中遠海控的綜合得分最高為1.815,而排名最后的中遠海能綜合得分為-1.088,說明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間的經營業績表現優劣明顯。

表6 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綜合得分及排名
王若晨等指出,上市公司的綜合得分在0.6 以上經營業績為優秀,處于-0.6 和0.6 之間經營業績為一般,低于-0.6 經營業績為較差[8]。在樣本公司中,經營業績為優秀的有5 家,占16.13%,經營業績一般的有24 家,占77.42%,經營業績較差的有2 家,占6.45%。因此,2021 年中國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的整體經營業績一般,呈現出橄欖型分布。
從公共因子S1來看,盈利能力指標和發展能力指標得分在綜合績效得分中占44.39%,表明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指標對綜合績效得分影響較大,但是樣本公司中,有19 家上市公司公因子S1得分小于0,占樣本總量的61.29%,表明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2021 年,綜合得分最高的中遠海控因子S1得分為4.03,遠高于同行業中其他上市公司,說明我國水上運輸行業需求的增長給行業內龍頭企業帶來了供需改善的紅利。
從公共因子S2來看,營運能力指標得分在綜合績效得分中占29.17%,且營運能力指標得分與綜合績效得分基本呈正相關關系。在樣本公司中,只有7 家上市公司公因子S2得分大于0,僅占樣本總量的22.58%,說明2021 年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整體營運能力較差。綜合績效得分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中遠海控和中谷物流,公因子S2得分為0.50 和0.49,遠低于最高得分廈門港務的4.12,說明其營運能力還有待提高。2021 年我國水上運輸行業外貿市場需求持續上升,集裝箱和船舶的租賃價格也隨之增長,2021 年末相同船型的租賃成本較2020 年高出接近一倍,并且船舶的燃油成本也有所增加,經營成本的增加對行業內上市公司的營運能力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從公共因子S3來看,償債能力指標得分在綜合績效得分中占26.44%,償債能力指標得分與綜合績效得分大體呈正相關關系。在樣本公司中,有13 家上司公司償債能力指標得分大于0,占總樣本量的41.94%,表明2021 年我國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良好。但是,綜合績效得分排在第一位的中遠海控,在公因子S3的單項因子得分為-0.465,說明其償債能力欠佳,中遠海控還應重視債務償還風險。
通過實證分析與財務指標描述性統計結果對比可知,因子分析的結果與財務指標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說明因子分析法應用到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的業績評價中是具有參考意義的。結果表明2021 年我國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業績水平還有待提高,上市公司間各項能力懸殊,綜合得分總體呈現橄欖型分布;面對2021 年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可以從尋找新的盈利點,開拓發展能力和提高營運效率等方面入手。
2020 年新冠疫情加速了跨境電商發展和線上化交易,推動了全球物流的發展,全球物流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對水上運輸供應鏈的穩定性和便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把握水上運輸需求增長和政策助力的契機,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應不斷完善運營模式,使運營的船舶和集裝箱匹配公司業務結構,實現靈活調度,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面對經營成本的上升,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要重視營運效率和成本管理,對經營業務和營運成本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水上運輸行業的盈利能力。
為實現水上運輸業務智能化發展,推動自動化、無紙化和集成化發展,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應不斷創新業務流程的自主規劃、自動運轉和智能化管理技術,提升客戶服務體驗,促進外貿的成交量。水上運輸行業屬于服務行業,應該通過不斷創新優質服務來提高客戶黏性,以滿足客戶對物流服務時效性和穩定性的需求。為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行業內上市公司應不斷挖掘客戶的“痛點”和“癢點”,打造定制化服務,吸引更多優質客戶,進一步開拓市場,提升水上運輸行業的發展能力。
2020 年新冠疫情給內貿集裝箱和船舶市場造成一定沖擊,但也刺激了我國外貿市場的需求。面對水上運輸行業運力供給緊張,需求擴張,我國水上運輸企業運價水平上漲。根據PDCI 指數,2021 年行業平均運價指數較2020 年上漲22%。為有效應對水上運輸需求快速增長與運力供給緊張的失衡局面,水上運輸業上市公司應提供覆蓋面更廣、交貨更快和質量更優的航線產品,提升運力水平。并且我國水上運輸行業上市公司應不斷挖掘資產運營效率,可以通過科學的計算,壓縮船舶在港停時,提升船舶周轉率,用效率提升來抵消運力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