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何靜,劉長軍
(沈陽工業大學 化工裝備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2020 年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九成以上,這個比例如今還在擴大。針對我國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作業成本法因其獨特的優勢被引入,并有實踐證明了其適用性。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規劃了未來綠色發展的方向和路線,堅定了我國對新能源技術研究發展的決心。因此在國家發展綠色物流的背景下,作業成本法和新能源車的結合從微觀上來說,首先能為中小企業建立一套更科學的成本分析法,對物流成本作出合理的分配,增收同時優化管理水平,最終提升自身競爭優勢。其次針對中小企業運量小、路途短的特點,和油價爆發勢增長、國家興建新能源加氣充電站的事實,新能源車在作業成本法的加持下,還能進一步優化企業成本費用,鞏固發展優勢。最重要的是對處于市場激烈競爭的中小企業自身來說,既能符合國家的低碳要求,又可以盡早適應綠色發展,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宏觀上來講,首先若能將此應用于大多企業,那么就能降低相關產品價格,為行業帶來經濟利潤,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其次在響應國家綠色物流的號召下,結合研究能為整個行業減輕負擔,達到輕裝上陣,提升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新能源車是國家綠色升級的先鋒軍,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的替代速度只會越來越快,更早加入是所有企業的不二之選。因此本文針對作業成本法和新能源車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兩者對企業的影響和不足,促進企業綠色發展,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水平。
作業成本法簡稱ABC 法,它以作業為中心,用資源和作業動因對所耗資源做科學歸集并將其分到作業中,再根據損耗量分配成本,最后歸總形成總成本。問世后不久的作業成本法就在歐美得到了實踐驗證,并迅速的開始應用和發展。
20 世紀末,作業成本法對我國來說僅是一種來自國外的新興概念,沒什么實質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使市場日益活躍,企業需求愈來愈多樣,傳統方法已逐漸無法滿足企業對成本核算的要求,作業成本法應運走上歷史舞臺,很多學者也由此開始對其進行研究:2014 年張勇[1]在電煤業應用作業成本法,達到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的效果。鄒松慶[2]以煙草企業為例,結合作業成本法和BP 神經網絡系統對企業物流成本進行分析。黃悅煬[3]在2019 年對作業成本法和估時作業法進行對比,提出將估時法用在第三方物流,解決供銷關系、資源分配問題的新思路。
研究成果比比皆是,但只有一些大型制造企業在用,應用不夠廣泛,多數中小企業對于作業成本法還處于初步了解或完全不知道的階段。因此作業成本法在我國仍有空白區域,特別是在現代更加多元化的行業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成本劃分與歸集的更科學更細致。企業得到更精確的核算結果和更真實的成本信息,再根據這些對自身物流活動進行更專業的分析,提高物流成本分配的準確性,從而提高企業對市場的準確預判和正確抉擇的能力。
(2)適配性高。比如與預算管理的結合,讓企業在對預算成本進行成本差異分析的同時,還能用作業成本法清晰的找出作業中的影響因素,從而對不利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達到有效降本的效果。
(1)對于資本實力弱的中小企業,作業成本法耗時耗力。盡管有很多研究支撐,但在開發模型時,要考慮后續問題。
(2)工作量偏大。因為作業成本法的實施基于其構成的詳細度和數據的準確性,又因為跨作業活動難以劃分邊界,如果分得不夠細,所獲得的信息就會缺乏專用性;相反的話,整個過程又將變得復雜,為之后的實施增加難度。
(3)缺乏企業認知度。積重難返的歷史思維,讓企業缺乏成本優化意識,這種局面不易改變,從多數企業對作業成本法的了解差異就能看出,尤其是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
(4)缺乏人才技術。中小企業本就人員構成簡單,又因為對作業成本法缺乏了解,導致出現缺乏與之匹配的人才技術,或者有人但能力弱的尷尬局面,這無形中都給作業成本法的推行增添了不少障礙。
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國開始加快發展新能源,新能源車由此成為關注重點。2020 年發布的《關于開展燃料電池車示范應用的通知》,稱將在中重型領域對燃料電池車的推廣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4]。國家能源局表示,我國的工作重心是發展氫能產業,持續降低能源成本,擴大綠氫比例,在基礎較好的地區開展能源化工綠氫替代[5]。
阿拉維與布拉德利[6]在2013 年利用成本模型,發現在一定條件下,純電車可能比混合動力和傳統車便宜。奧夫等人[7]則模擬了2030 年的情景,結果是純電車和氫燃料電池車的成本都高于內燃能源車。2019 年瓊斯、吉諾維斯和托布古[8]用TCO 模型模擬從特定供應商購買產品的成本,結果表明各種政策優惠下,柴油車仍是英國最具競爭力的選擇,但若氫價每公斤降至7 英鎊,混合動力和氫燃料電池車將具有競爭力。
21 世紀初,新能源剛剛進入我們的視野,通過不斷研究,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基本上已經做到可以緊隨世界步伐,也應勢成為我國當代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6 年馬婧[9]設計出一種計算新能源車使用成本的方法,通過對比分析得出載重1t 以下電動車稍占優的結論。2017 年李英、李惠[10]兩人在研究電動車的商業模式和其盈利能力后,提出了由企業共建換電站的電池租賃新模式。2019 年高婧[11]用中美日三國數據,分析不同情況下燃料電池和純電車的成本變化規律,得出燃料電池車在重載、長途領域具有優勢的結論。
目前新能源車在中小企業的推廣效果差,原因是作為一個新興產品,它還需要經歷產業鏈變革、用戶習慣改變等過程,未來“零碳排放”車全覆蓋不是幻想。
(1)工作清潔更環保。新能源車在工作中不會像傳統燃料車一樣排放有害氣體和顆粒,同時像電動驅動裝置行駛電動機本身工作時沒過多運動,更加靜音。因此新能源車的推廣在不限行的情況下也能減少我國的環境和噪音污染。
(2)動力燃料更廣泛更安全。首先新能源車不依賴傳統燃料,很多都可從再生能源中獲得。其次氫能源車因為儲氫技術的更新換代,目前設備擁有較強的防爆抗壓性能,它比大眾普遍想象的要安全。
(3)控制成本。除了各種政策優惠外,新能源車的部件簡單、工作效率高、磨損少,在延長自身壽命的同時,降低了維修保養成本。
(4)充分自主性。據國際金融報的報道[12]稱,“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制氫國,年產達3 300 萬噸,同時擁有全球最大的氫能源車生產和應用市場”。隨著我國氫能產業的爆炸式發展,我國在氫能技術上已獲得了多個突破性進展。
(1)科普不到位。新能源車發展之初的各種缺點,如里程受限、充電時長等,讓很多企業放棄更換新能源車。雖然隨著相關研究的跟進和技術的更新,得到一定緩解,但由于科普宣傳不到位,仍存在質疑聲,而本就對新能源車關注度低的中小企業,不了解真相的更不在少數。
(2)基層政府推廣力度偏弱。盡管知道新能源正處于推廣期,根據新政策所做的研究也處于正在進行時,但一些處于四五六線的中小企業由于對具體實施政策不了解,導致出現不敢主動換、不懂怎么換等問題,影響其新能源車的替換速度。
上述分析可知,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科學的成本管理法,在我國發展應用的空間仍然較大。我國新能源的研究一直都在繼續,但忽略了對中小企業推廣的價值,所以盡管優點多,其替換速度慢等問題卻仍未解決。
因此新能源車加作業成本法不失為一種中小企業物流成本研究新思路,既能滿足未來國家的貨運規范限制和“雙碳”目標,又能有效控制企業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知名度。最重要的是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中保護我們的生態家園。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更科學的作業成本法,更符合社會發展的新能源,三者的相遇即將碰撞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