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杰,鄔關榮
(浙江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的發展面臨著國內資源與國外資源、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選擇與取舍,面臨著如何協調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等種種問題。近年來,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俄烏沖突不斷、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急劇變化,全球經濟基本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中國作為一個出口占全世界份額約15%(2021 年)的大國,是無法延續過去依靠出口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的。在此背景下,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核心、建立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應運而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釋,一方面,應以供給側結構管理為著力點、同步推進需求側管理進而促進國內大循環;另一方面,應以制度建設為重點,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而在雙循環關系的構建上,著重把握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通過推動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外貿新業態,暢通大循環、構建更高水平開放格局。
跨境電商物流是隨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而逐漸興起的一類物流模式,主要指交易主體在不同環境,通過電商平臺完成交易、支付結算,然后借助跨境物流送達商品,最終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性商業活動。作為一種新型貿易方式,相較傳統貿易而言,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方式更便捷、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企業利潤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交易平臺主要有三類,分別是B2B、B2C 及C2C。B2B 模式是我國現今跨境電商交易中的主流模式,該類模式借助平臺優勢,為國內外交易雙方提供信息和交易服務,以企業和集團客戶為主。B2C 模式在跨境電商市場中所占比重不斷加大,分為垂直型B2C 模式和綜合型B2C 模式,垂直型B2C 模式是由平臺企業直接買斷國內貨源,自建平臺而后銷往海外的模式;而綜合型B2C 模式是國內企業直接和國外消費者對接,借助電商平臺完成交易的模式。第三類模式是C2C 模式,該模式下平臺直接在平臺上向全球發布國內所有相關賣家的商品和服務信息,主要以個人客戶為主。
據網經社相關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為14.2 萬億元,較2020 年同比增長13.6%;2021 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6.32%,市場滲透率超過35%,疫情給經濟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跨境電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回顧跨境電商的發展歷程,2004—2007 年,中國跨境電商初步興起,跨境物流服務商大多是從傳統貨運代理轉型而來,貨物主要通過國際郵包及國際商業快遞寄送。2007—2016 年,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大量興起,如全球易購等;一些新型物流模式也隨跨境電商的發展而逐漸興起,如海外倉、平臺物流。2016 年至今,受萬國郵聯終端費上調影響,通過郵政網絡完成物流運輸費用明顯上漲,促使跨境物流服務商推出“專線”類物流產品等新業務。跨境電商與雙循環發展關系演變共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 世紀末至2011 年);外向型經濟發展初步形成,跨境電商極大促進了中國外貿的發展,助推構建國際經濟大循環。第二階段(2012—2016 年);外向型經濟發展調整時期,國內消費處于升級換擋期,助推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第三階段(2017—2021 年至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時期,跨境電商產業鏈整體升級,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協同發展。第四階段(2022 年至今)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核心構建統一大市場的培養時期,跨境電商為國內經濟大循環暢通奠定堅實基礎。
新發展格局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核心,以更高的開放水平對接國際經濟大循環,建立高度一體化的市場。跨境電商作為連接紐帶,貫通了國內、國外市場,促進了商品、要素的流動,疏通了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多個環節上的傳導障礙,有效地架起了供給端和消費端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暢通了國內大循環,同時賦能國際外循環。立足新發展格局,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應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發展的支撐點。
2.1 全產業鏈物流建設。相比于國內物流運輸體系而言,跨境物流體系涉及報關清關等多環節,物流鏈條長,由于跨境物流整體鏈條相較國內物流鏈條較長,且涵蓋了報關清關等業務環節,這就導致了物流上下游鏈條整合難,倘若能充分利用平臺功能聚合產業鏈不同環節資源,能極大提高服務效率。從橫向整合來看,要整合同一環節上的不同服務商,如龍崗最近就已基本形成了以跨境電子商務賣家、獨立站、制造商、物流服務商和海外營銷服務機構為主的全產業鏈,極大地完善了產業鏈布局;從縱向整合來看,要銜接好貨物的交易流、信息流,優化各環節清報關服務及物流服務。
2.2 加強數字技術賦能。數字經濟已經貫穿到產業鏈建設的各個層面,數字貿易也已經成為國際經濟往來中的新趨勢,加強數字技術賦能有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跨境電商物流涉及面廣而復雜,若能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協調整合優化物流資源,將極大提升跨境電商的運行效率。另外,分揀業務是跨境物流業務鏈條中國內段效率提升的關鍵環節,主要指跨境電商物流服務商對跨境電商包裹的運輸線路進行分類、集裝和裝車配送至港口等操作,之前我國物流行業分揀系統長期依賴國內低價勞動力,而隨著智能分揀設備和整個智能分揀系統的統一應用,分揀環節的整體效率得到了提升,人力成本也大大下降。
2.3 跨境電商物流風險管理。疫情席卷全球,給經濟基本面造成了嚴重破壞,同時也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受益于各國出臺的疫情管控措施,線上消費滲透率逐漸提升,海外消費者的跨境線上消費習慣也在逐漸培養形成。與此同時,跨境電商交易活動中不少問題也紛紛涌現,退稅結匯不暢、通關效率低下、商品質量不合格、物流服務質量低下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跨境電商的持續發展。受制于行業本身特點:交易頻次高、價值小、品類多,物流運輸時間長、距離遠,導致跨境電商交易活動中匯聚了各種各樣的風險,其中又以物流風險尤為突出。為了更好更快地發揮跨境電子商務對我國雙循環戰略的促進作用,需合理高效識別、管控跨境電商物流的風險。目前主流的風險評估體系有兩大類,一類是定性風險評估,主要涵蓋問卷調查、專家評價法、德爾菲法和AHP 等方法;另一類是定量風險評估,主要有模糊綜合評價法、D-S 證據理論法、最大熵、灰色理論及貝葉斯評估等方法。為了合理管控風險,第一步要首先識別風險的類別(物流時效風險、物流信息風險、物流損耗風險、物流成本風險、環境風險);第二步要選則恰當的風險評估方法,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在評價物流時效風險上,可以采用訂單處理效率、運輸效率、清關效率等指標;在評價物流信息風險上,可以采用物流信息安全度、實時信息追蹤能力等指標;在評價物流損耗風險上,可以采用貨物破損量、貨物丟失量、客戶退換貨量等指標;在評價物流成本風險上,可以采用運輸成本、庫存成本、物流成本占銷售比例等指標;在評價環境風險上,可以采用宏觀經濟波動程度、行業市場波動程度、不可抗力風險影響度等指標。只有科學合理、宏觀審慎識別風險,才能做到事前管控、規避風險。
2.4 加速推進跨境電商海外倉物流模式探索。相較于跨境電商的發展,我國跨境電商物流體系建設嚴重落后,國際物流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現今受疫情影響,國際運輸通道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跨境物流價格高、時效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跨境電商物流主流模式有郵政小包、國際快遞、海外倉和專線物流這四類。郵政小包的貨物運輸主要通過聯合國的萬國郵政聯盟體系實現,即以郵政體系為載體實現物流運輸,目前以海淘和海外代購較為典型,價廉、運輸時間長、包裹易丟失及難以溯源物流實時動態是該種模式的典型特征;國際快遞是指通過全球性的快遞公司實現貨物在兩個國家之間的物流運輸,代表性國際快遞公司有:順豐速遞、FedEx、EMS,該種物流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價昂、時效性高、丟包率低;海外倉是一類新興物流模式,是指跨境電商商家直接在海外建倉或租賃倉庫,先通過國際貨運將貨物運至倉庫再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實現銷售交易,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運輸效率,但海外倉前期建設成本大、倉儲成本大,屬于重資產運營。倘若對市場消費預期有誤,將面臨一定程度財務風險和滯銷風險。海外倉模式受政策及電商物流平臺需求的雙重驅動得到了快速發展。毋庸置疑,海外倉獨特優化機制化解了配送成本與時效的主要矛盾,但針對海外倉痼疾,需要不斷探索優化海外倉物流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跨境電商的需求。如沒有足夠資金實力的中小企業可與實力雄厚的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共建海外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雙方所面臨的各種風險。
2.5 深化以制度性開放為導向的內外開放。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外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濟發展也已邁上一個新臺階,制度性開放的沃土已培育完善,未來我國要立足制度性開放,逐步探索從政策性開放到制度性開放的發展路徑,深化內外開放,為雙循環戰略有效實施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及經濟一體化建設。在我國前期的開放中,外循環占據主導地位,中間產品出口、外商投資企業及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都占據相當大比重,對外貿易依存度所占比重也相當大。反觀近10 年,我國要素稟賦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循環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外循環經濟增速在不斷下滑。基于此,更應該架起跨境電商和內外雙循環的橋梁,以跨境電商為進出口連接國內國際市場,加強跨境電商與區域經濟合作聯動機制,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實現高質高效的內循環、更高水平的外循環。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會議中都曾明確指出,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加強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跨境電商作為一個在全球成功搭建的自由、便利的貿易平臺,極大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特別是在疫情席卷全球外界環境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國外經濟大循環受阻,跨境電商以其獨特優勢成為推動國內經濟大循環、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的總推手。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以有機結合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為指導,借跨境電商之力,貫通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基本環節,解決生產和消費存在的嚴重堵點、痛點,充分發揮競爭新優勢,將內需潛力轉化為經濟增長實際動力。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若能充分利用國內本土市場優勢的沃土,悉心灌溉國際競爭新優勢所必須的雨露與養分,必能在國際市場中分得更大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