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洋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職業教育是有別于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并設計支撐類型教育的雙高計劃、產教融合型企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制度、1+X 證書制度試點等若干制度”(摘自2019 年1 月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1]。基于此,教育部相關部門2019年4 月啟動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同時此項工作也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作為物流管理的重要主干課程之一的《快遞實務》,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共性問題較為突出,積極構建適用于電子商務下快遞實務的教學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是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教學過程的突出重點。教師作為主導方、激勵方,在組織教學知識上結合工作過程,在教學內容上采用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務,通過創設一種職業化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同時,獲得可遷移的工作過程性知識。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任務、教學情景與工作環境、教學情景與生產實踐的無縫銜接是基于工作過程的交互式教學模式突出特點[2]在實踐運用上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結合此模式的主體(學生),在創設的職業化學習情境環境下,通過有機互補把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和工作崗位教學結合,培養學習新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構建一種更為有效、合理、可持續發展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新模式,落實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加速培養復合型職業人才。在當前學院未設“快遞運營專業”前提下,急需把《快遞實務》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實現課證融合創新,探索出一條1+X 證書制度試點背景下《快遞實務》“課證融通”新路徑[3]。通過外顯和內隱的職業素質進一步細化,并對接課程標準,增加核心價值觀培養力度,融入更多的人才觀、質量觀及價值觀,從而達到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總要求。
1.1 改革的必要性。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學院對學生的人才培養計劃進行了調整,教學目標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與電子商務快遞的相關課程,精減教學內容成為了這次教學改革中重點解決的問題,即將原有課程進行整合,如國際物流、報關實務、外貿單證三門課程整合為國際快遞實務課程,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而在電商物流中把快遞實務課程作為核心課程開設在教學中,這門課程性質是快遞業務專業方向典型業務活動必備的知識和實操要求的一門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一定的實踐意義。
1.2 課程情況分析
1.2.1 學生情況分析。多學科交叉是快遞實務這門課程的突出特色,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設計和安排教學任務,對一個多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很強的課程,僅僅以一門課程的角度來進行教學,學生難以全方位理解掌握。大多數物流班的學生學習態度和出勤較好,上課聽講比較認真,筆記和作業完成的質量好,但因為高職學生存在基礎差,學習效率低的缺陷。對部分基礎性的知識點掌握不牢,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運用不熟。難以形成優化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1.2.2 教學狀況分析。首先,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體是老師,學生是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技能的群體。作為綜合概括能力不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待提高高職層次的大部分學生,改進教學方法很重要,如何在今后教學中進一步的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案例分析教學是重點[4]。而在課程教學目標上實訓課程雖多,但實訓中對學生自主實際探究內容的不多。要求學生能獨立組織快遞業務運作流程、快件安全管理的能力,干線運輸操作業務等。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專業實訓操作不完善,缺乏對實際電商快遞業務流程體系化的總控。其次,在我國快遞業發展時間較短,在快遞行業的從業人員不容易達到設崗要求,造成有理論又有實踐能力的人才缺失嚴重。再次,開展快遞業務用的設施與設備較多,購買成本較高,投入較大。這樣學生在實驗實訓中的動手操作能力鍛煉就受到很多限制,也是專業發展受到阻礙的主要原因。最后,由于教學環境受到快遞行業封閉因素的影響,教師要想開展深入的研究很難做到,只能到快遞企業工作(進修和培養)獲得第一手資料。
2.1 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把課堂教學任務模型化、詳細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為讓學生理解專業知識系統化、快捷化,能否把每一章節的教學要點及學習目標進行與實踐案例項目轉化結合,增強實踐動手效果,在教材內容上對快遞實務各章節內容急需重構。例如,在第一章第二節教學內容中,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為快遞概述,章節內容包括快遞業的起因、背景、特點、種類等;而經過重構模式課堂任務一是模擬創建一個快遞公司,如何申請?到哪里申請?并提出相關創建制度及基本業務流程,從實際出發建立評估及實踐能力培養。由此可見在課堂中教師設置的創業任務與教材內容相對應,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情境中完成實際工作任務,與此同時增強相應的實踐操作能力。就課程內容而言,針對教材內容的開篇論述一般是介紹快遞的發展過程、內容、特點、重要作用等總括方面的內容,根據這些線索將其引入為實際工作方面操作。在講授快遞實務這樣第一個能力目標就是創辦一家公司,同時上臺扮演角色介紹其運作和基本原則,通過在任務中鍛煉學生,一方面樹立了課程的學科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夠樹立建立企業的理念。針對教材中具體的章節內容,可以就其內容細化為與實際相關的任務,無論教材內容知識點如何繁瑣,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工作中的任務。
2.2 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快遞實務》教學方法。如何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與學習、實際工作過程與能力相結合呢?主線是項目驅動,基礎是課程設計(以工作過程作為導向),原則上由簡入繁,由單到綜,方法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設計學習情境,實現教學目標[5]。教學模式如圖1 所示,復合式教學法是針對該模式所創建的主要教學方式,具體實施過程如下:首先,借助現在流行的微課、慕課在課前構建線下線上雙層組合平臺;其次,營造實踐情景環境,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利用模擬式驅動任務、具體模擬某種工作角色、崗位仿真、頭腦風暴與交流合作等,借助自媒體、掛紙活頁、三維動畫、虛擬仿真等手段,加強實訓鍛煉[6];最后,在課程結束以后借助仿真模擬實訓工作室開展實訓綜合,提煉重點,結合模擬成果,提升對知識的掌握。具體框架如圖2 所示。

圖1

圖2
2.3 以獲取“物流管理”1+X 職業技能證書為目標,仔細構建學習模擬環境與課堂教學內容
(1)深入快遞企業,參與快遞企業,了解快遞企業。教師作為傳教授課主體,要始終保持對最新快遞運作模式的知識更新換代。重視學生學校理論、實訓學習和實踐操作的同步性,努力推動與快遞體系工程為向導的研學模式,指導新的設置《快遞實務》課程目標,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實現革新。
(2)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和理論的人才?對只有理論缺乏實踐動手能力的人才需要嗎?對獲取1+X 證書的人才可以作為就職敲門磚的分量如何?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與企業加強聯系才能有答案。作為快遞企業來說,由于其提供的服務產品,技術含量高,實操較復雜。在學校施教擇選實訓項目時,如太復雜,則在開展教學時難以展開,如太簡單,則又與實際快遞企業運作環節脫鉤,培養不出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強的學生。
(3)強化對1+X 職業技能證書的考核力度,“主要以實訓作為主導,綜合真題戰訓內容、提高真題實戰操作能力”。具體做法是:把快遞企業相關業務核心內容,重新包裝設計納入課堂教學,以“職業崗位實際情景”教學為主,運用課題引導、目標輪動、課堂結合實驗實習地點一體化等有針對性導向行動,使課堂內容更接近快遞企業、接近實際、新技術的發展需要,以社會愿意接受作為驗證,提高改進學校課程建設目標和人才培養能力。
2.4 剔除片面的、僅以試卷定成敗的評考模式。以實踐動手能力測評,替代落后的理論知識考核,出發點在于滿足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培養的要求,創建一個教學全過程,提升學生能力,最終組成一個根本在以實踐過程的交互式教學的課程設計和根本在于項目導向的教學實施綜合考評系統(以學校表現、課后練習作業、實訓能力、考試合格程度等),引導實踐教學從“為學而學”向培養“主動學、創新學”改變[7]。
2.5 創新工作過程為主線的教學內容,建立以線上線下《快遞實務》結合的課程資源。借助教育部“現代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1+X 證書”試點為契機,把“物流管理”相關職業技能要求能力放入《快遞實務》教學改革中,深度融合《快遞實務》教學內容,創建完善“主在訓、戰訓合、真實戰”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快遞實務》課程教學資源(以“1+X”為背景),并建立老師和學生教學互動和交流的超星《快遞實務》教學資源庫[8],真正意義上實現“1+X 證書”和快遞課程深入結合、虛擬仿真與現實案例的深入契合、教學目標和企業實操的深入融合。
為了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開設物流證書培訓,如物流領域的行業協會開設的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已是物流人才培養的必要補充。目前,我國的物流認證成果有: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引進英國皇家物流與運輸學會(ILT)的國際物流資質認證體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物流職業經理管理證書,以及中國商業技師協會的物流職業資格認證等。當然,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也已經制定了物流師國家職業標準。這些認證制度和認證體系的建立,既使得物流教育面極大拓寬,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制度鼓勵,促成從業人員甚至學生實現具體的階段目標。
企業畢竟是具體的實業單位,他們往往無法實時地全局把握整個行業的發展動向,從而出現短時盲目,這就必然會影響到其人員培訓。同時,為了自身利益,個別企業很可能進行一些違規操作而不顧忌員工乃至行業的整體利益。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積極發揮物流行業協會的指導和協調作用。美國物流比較注重企業物流,尤其開始注重全球物流戰略,但也是以企業為核心的。相應地,作為非官方機構,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始終堅持企業家辦會,不受政府影響,但可以與政府合作。其主要責任就是協調物流企業關系、為企業教育和培訓適宜的從業人員,而相應的費用及會費又是協會的主要經濟。我國的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同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屬于同級別單位,其功能、目標也同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類似。因此,充分發揮它的職能作用,必將對物流人才的培養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職校是培養中級物流人才的主要陣地,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職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市場對物流人才規格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設計、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培養方式等方面體現出自己的特色。
準確定位,做好培養目標設計。職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是以各學校的辦學定位為依據的。目前國內職校在辦學定位方面各有側重,有的培養研究型人才,有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有的培養復合型人才。但就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而言,由于物流學科的綜合性,物流產業的跨行業、跨部門性,物流人才必須是復合型的。這類人才一方面應該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根底,比較寬泛的知識面和比較強的適應性;另一方面還要具有有效組織物流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職校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有扎實的經濟與管理理論根底,掌握信息科學技術方法與手段,具備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物流活動的能力,從事物流運作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總而言之,快遞行業在目前同時具備理論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綜合型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與現實企業需求有一定差距問題,這不僅對于電子商務發展來說還是對快遞企業的快速發展而言都帶來了過多不利影響。鑒于上述情況,對目前現有的人才培養現狀問題,很多學校開始進行方方面面、多角度、多方向的剖析,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度的規范型、實踐型改革。針對現有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問題分析基礎上,進一步構建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多方位立體結合體系模型。一方面,結合快遞、物流企業對工作既能實踐、又有理論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大培養力度,構建先進的人才培養體系,真真切切建立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使之為用人單位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功效。另一方面,通過對教學模式改革,改變傳統重視理論,忽視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問題,真正意義上把“1+X 證書”與快遞實務課程設計與教學改革研究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