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磊磊 馬微
攀爬是低中年級學生非常喜歡的動作,因此學生對攀爬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如何讓學生學得安全,玩得開心,則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懸垂的教學指導,本單元教學內容以低單杠懸垂為主,讓學生逐步體驗仰臥懸垂和多種屈腿懸垂的動作,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和全身協調用力的能力,并引導學生體驗單杠帶來的健身樂趣,由于單杠懸垂動作使學生身體位置有所改變,需要手臂力量來控制,身體姿態的變化容易發生脫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安全教育,指導學生掌握與保護幫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
教材的直接呈現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此過程中,兼顧學生知識及技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體技能得以提升。學生直接參與是成功掌握技能的關鍵。
本單元教學對象為水平二(三年級)的學生,該年齡段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低單桿教學,但部分學生已有玩單桿的經歷和體驗,這為本節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又因為學生對新事物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這也為本課目標的達成奠定了心理基礎。并且水平二年齡段的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因此充分利用合作學習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活動中自主探究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也能被很好地調動起來。
學生2人一組“石頭剪刀布”,輸了的人上杠做直體懸垂動作,贏了的人在后面兩手抓住其腰部前后推動“蕩秋千”,6~10次以后,兩人再次“石頭剪刀布”比輸贏,然后互換角色繼續游戲,提示學生推時不要太用力,注意安全。
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低單杠,對這個項目產生了極高的興趣,但是手臂力量缺乏,很多學生的握杠方式也需要及時的糾正,因此設計了這個過程。通過游戲既能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體驗在單杠上懸垂擺動的動作,對單杠懸垂擺動有肢體直接感受;同時,6~10次的擺動對鍛煉和加強手臂力量也有一定的幫助。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握杠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課的設計流程,做到因人施教。這樣的游戲還可以優化器材使用,避免器材使用沖突及安全隱患。
雙手正握杠,兩腳踩在離杠后約一步的“臺階”上,“臺階”可由小墊折疊而成,然后兩腿屈膝,雙腳離開“臺階”,身體隨重力自然前擺,能重新擺回臺階上為勝。提示保護與幫助的方法:一手握手腕,另一手托臀,當擺至與地面垂直時,加助力幫助擺動。


分析:懸垂擺動時人的重心和橫杠是相對運動,蹬地前擺可以獲得一定的后擺速度以及合理的擺動幅度。教師請學生配合的講解示范法讓學生充分的看清楚保護與幫助動作。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教師語言的引導,讓學生知道借助蹬墊子的力量,可以讓自己的身體隨重心自然前擺;同時,讓同伴清楚保護和幫助的方法,并能給予同伴及時的保護幫助。
去掉“臺階”,引導學生一腳或兩腿用力蹬地、收腹屈腿前舉,借蹬地力量和身體重心前擺,并越過障礙。學生初步能夠做到屈腿懸垂擺動后,可在單杠前設置障礙線(或者放一個小墊子),學生可以經過多次擺動,向前越過障礙,屈膝緩沖落地。
分析:根據心理學中的條件反射學說,強化是刺激關鍵的變量,條件反射的建立不斷強化刺激的結果,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強化練習是學生習得技能的關鍵。這個過程中就是不停地引導學生一腳或兩腿用力蹬地、收腹屈腿前舉,借蹬地力量和身體重心前擺越過障礙,讓其形成肌肉記憶。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教學,學生均能做到屈腿懸垂擺動的基本動作,但是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對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充分。在一開始學練的時候,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敢于直接跳握單杠,并在單杠上做直體懸垂擺動動作,因此,墊子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并沒有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此外,學生的屈腿懸垂擺動動作中的屈體做得不到位,如何讓學生體會屈體成了這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小學生喜愛新奇事物,教師可以借用器材,指向學生的動作學習,讓技能練習更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內容科學化處理,是深度學習的精髓,也是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因此,筆者根據第一節課出現的問題,重新設計了教學過程,旨在通過巧用器材,提高學生屈腿懸垂擺動動作的質量。
2人一組,面對面,同時在單杠上做懸垂動作,用腳完成“石頭剪刀布”,比一比在30秒內誰贏得多,誰堅持得久。
分析:在體育課堂上,充分利用器材,并增加學生練習密度尤為重要。同時,激勵式的教學策略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激勵式的語言讓學生的學練更具有挑戰和動力,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個過程在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調動下,通過游戲,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體驗在單杠上懸垂擺動的動作,對單杠懸垂擺動有肢體直接感受;同時,兩個人同時在杠上練習,加大了練習密度,學生對于兩人同時PK的積極性明顯高于單人練習。
教師講解示范屈腿懸垂擺動動作,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練習,引導學生體會和探究如何做到懸垂時核心發力,大小腿折疊動作,教師時刻提醒要領,強調安全意識,學生認真練習。
分析: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練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通過表達交流等方式,去探求事情的真相,習得體育知識和技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核心發力不理解,通過小伙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漸漸對于屈腿懸垂擺動技術動作有一個直觀的本體感受,了解技術動作的構成,在這個過程中,合作學習的能力得以提高,獲得對體育學習情感上的肯定。
4人一組,一人在杠前持海綿棒同腰高,其他成員依次體會屈腿懸垂擺動時膝蓋找海綿棒的動作,體會完整的屈腿懸垂擺動動作,5~8次后,交換。教師組織學生練習,強調用力適當,學生注意動作要領,積極練習。
分析:體育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前面的練習之后,對于屈體懸垂已經有了初印象,現在這個過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對于擺動能夠更加充分和徹底,讓動作更完善。利用海綿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主的屈膝抬高,讓學生不斷地挑戰屈腿懸垂擺動的高度,做到屈體充分。這個動作的弊端是學生一味地追求擺動的高度,忽視了擺動幅度,導致擺動不明顯。

海綿棒橫放于單杠底部,學生獨立或在同伴幫助下完成屈腿懸垂擺動幅度過海綿棒,每人成功三次為完成一組,然后角色更換。
分析:這個過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在單杠上擺動的幅度。這個過程融入以后,學生的擺動幅度有了明顯的提升,尤其是過程3和過程4融合到一起之后,學生的屈腿懸垂擺動動作更充分,完成度更高。
一根小小的海綿棒解決了學生屈腿懸垂擺動動作習得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讓教學效果更明顯,既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又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活動中自主探究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也能被很好地調動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評價十分必要,反思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動力。
在教學結束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反思自己在練習過程中曾經出現過,或者現在依舊存在的問題,并且找尋這種錯誤動作出現的原因,讓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深化知識理解,優化技能習得過程,明確該項技能練習的本質,探索知識與技能形成的規律。尤其是在學生的技能習得過程中,學生自身會展示出來一些錯誤動作,教師可以將這樣的錯誤動作轉化成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改善動作,走出誤區,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除了學生技能習得角度的自我的反思,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去思考“如果讓你教,你會怎么教,你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班上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整合自己所學的各學科的知識,去實踐、探究、思考,而后解決問題,并進行創新,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深度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