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58)
當中國人民逐漸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地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對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給予了同情和支持。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停留在對中國人民的道義支持上,而是運用唯物史觀科學地分析了處于小農經濟階段中國封建社會的封閉性和滯后性,高速擴張的資本主義必會用一切手段打開中國的國門。馬克思恩格斯相信面對數重剝削和壓迫的中國人民必將覺醒,并在斗爭中迎來新生。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贊揚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并為他們心目中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新中國起了一個新名字——“中華共和國”。歷史是合力的結果,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甚至一度預想到,落后的中國甚至可能先于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恩格斯將唯物辯證法譽為“最好的工具和最銳利的武器”,闡明了唯物辯證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歷史研究中的方法論意義。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并使用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乃至人類社會,從現實的人的生活需要和實際的生產供給出發(fā),指出人是依靠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來滿足人對維持生活的需要,并為意識、思想等精神產物的產生提供來源和動力。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深刻指出一切階級斗爭和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般規(guī)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唯物史觀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1]。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擴張,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世界歷史”的觀點,認為現代資本主義時代的大機器工業(yè)的強大生產力,為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的擴張?zhí)峁┝宋镔|手段,商品經濟將在世界范圍內完全取代自然經濟,世界市場的形成標志著世界歷史的正式開啟,世界歷史真正成為普遍聯系著的歷史,不再是相對隔絕的區(qū)域民族史的簡單并列。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強行并入世界市場,向來重視實證研究、反對主觀臆想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持續(xù)關注中國。正是基于唯物史觀,通過對西方資本生產方式和中國小農經濟的深刻剖析,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揭示了近代中國人民遭遇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
近代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是以傳統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由分散的家庭式的小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構成,社會生產力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十分緩慢,在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已經嚴重滯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19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仍是“以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yè)為核心”[2]79,這一生產方式已經嚴重落伍了。同時期,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yè)革命的浪潮中爭先恐后地進入了蒸汽時代,新式的機械動力來源進一步提高了工業(yè)產能和交通運輸能力,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工業(yè)強國。1793年,率先進入工業(yè)革命的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希望同清王朝商討通商事宜,而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清王朝仍然沉醉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傲慢自負的乾隆皇帝將英國的通商請求和送展的工業(yè)產品視為以往蠻夷小國的稱臣納貢,通商談判不歡而散。
腐朽的封建皇權專制制度建立在以小農經濟為核心的經濟基礎上,中國的小農經濟呈現出長期的穩(wěn)定性和封閉的內循環(huán)性,造成了整個社會安于現狀、保守排外,封建的宗法禮教思想進一步束縛了人民。馬克思認為,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是勞動者以家庭為生產單位掌握著分散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宏觀上眾多的生產者處于分散的狀態(tài),農民以家庭為生產單位,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給自足,這種狀態(tài)不利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分工的細化,難以形成社會化大規(guī)模生產。小農經濟自身的保守性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商業(yè)的繁榮,小農經濟在總體上仍停留在自然經濟階段。中國社會的封建階段漫長而穩(wěn)固,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發(fā)生了多次,但最基本的社會經濟結構從未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封建統治者歷來重視“重農抑商”的國策,維護小農經濟的核心地位,商業(yè)的發(fā)展一方面受到國家的嚴格管控,另一方面商業(yè)流通多是局限于國家內部。明清兩朝雖未徹底切斷對外的商貿往來,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居于支配地位。這根源于小農經濟的保守落后,盡管維護了封建統治的穩(wěn)定性,但在客觀上阻礙了中國對資本主義工業(yè)時代的科學認知,中國嚴重落伍于時代的發(fā)展潮流。恩格斯在晚年曾深刻指出,中國這種過時的農業(yè)體系是盡力排斥一切外在干擾而維持下來的。盡管這種小農經濟在表面上往往呈現出安寧祥和的田園風光,但卻是封建專制制度的經濟基礎。作為歷史的產物,小農經濟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而在工業(yè)時代,落后的小農經濟必然讓位于大工業(yè)支撐的商品經濟。
在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下,西方列強將中國視為掠奪的新對象,以武力迫使中國打開市場,通過各種手段攫取巨額的經濟利益。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面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英國的商品在中國打不開銷路,而英國卻需要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國為扭轉貿易逆差,便向中國輸出鴉片,在毒害中國人民的同時獲得了巨額的利潤。英國不滿清政府的禁煙活動,在1840年6月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后迫使清王朝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自此西方列強打破了中國較為封閉拒外的狀態(tài),強行將中國拉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中國開始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地,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苦難中。馬克思曾強調,當這些物美價廉的工業(yè)品難以在中國市場獲得利潤時,急于擴大貿易、獲得財富的西方資產階級“把自己的失望歸咎于野蠻政府所設置的人為障礙在作梗”[2]111,要求政府強力清除清王朝設置的這些障礙。恩格斯指出“國家總的來說還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著生產的階級的經濟需要”[3],強調了國家的戰(zhàn)爭行為通常服務于統治階級的經濟需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英國是當時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是一定會向中國挑起戰(zhàn)爭的,為英國的工業(yè)品搶占市場,甚至想把中國變成英屬殖民地。被迫打開的中國市場,這個有著四億多人口的市場,讓英國的資本家歡欣鼓舞。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開始激烈的競爭,最大限度地分割占領中國市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的工業(yè)品大量進入中國內地。面對質優(yōu)價廉的工業(yè)產品,中國的傳統手工業(yè)產品在市場競爭中不堪一擊,中國的小農經濟結構也受到嚴重的沖擊。傳統的經濟結構在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擠壓下開始逐漸分解,腐朽的清王朝更加軟弱腐敗,并出現新的剝削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社會貧富差距嚴重拉大,底層勞動者稅負沉重,民生凋敝。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帝國主義列強通過資本輸出和親西方教育等手段強化了對中國的壓榨和控制,國家支離破碎、社會動蕩不安、人民飽受剝削,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
在一個小農經濟占絕對優(yōu)勢的落后農業(yè)大國,一個腐朽沒落的封建帝國在資本主義的沖擊下搖搖欲墜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中國人民在遭受苦難時也隱藏著新生的希望。西方列強的侵略行徑讓中國深刻意識到不能再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必須鋪設鐵路建造工廠。為建立新的工業(yè)文明,舊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將得到改變,從而促使舊經濟基礎乃至上層建筑的改變。而隨著工業(yè)化的進展,社會的貧富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新的先進的無產階級“工人階級”將出現并壯大起來。苦難使中華民族不斷覺醒,中國人民必將同侵略者和封建統治者展開堅決的斗爭。而在斗爭中,斗爭的對象將指向所有的壓迫者和剝削者,一些平民指出一部分人富有一部分人貧窮的社會現象,要求重新分配社會財產,甚至要求完全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中國社會主義之于歐洲社會主義,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一樣。”[2]134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夕,中國出現的社會主義必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于以后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fā),科學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一般規(guī)律,出于對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定理想信念,科學地預見了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鴉片戰(zhàn)爭是資本主義沖擊中國的開端,中國同世界的聯系被空前強化,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社會生活、文化觀念在資本主義的有力沖擊下開始解體,新的工業(yè)文明將建立起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正如馬克思所言,“滿族王朝的聲威一遇到英國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破產了,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tài)被打破”[2]6。清王朝的天朝上國萬世長存的迷夢被徹底打碎,中國社會整體上閉關自守、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被徹底打破,在資本主義擴張的浪潮中,中國被強行并入世界市場。馬克思認為,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后,在質優(yōu)價廉的工業(yè)產品的沖擊下,傳統家庭手工業(yè)將遭到致命打擊,近代中國的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社會經濟結構將被解體,這種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相結合的舊式工業(yè)文明,必將讓位于大機器工業(yè)文明。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和統治方式在資本主義和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逐漸失效,腐朽的清王朝無力應對日益加重的內外危機,必然日益喪失自己的權威和統治權。只有在沖擊和苦難中,近代的中國人民才能在“世代相傳的愚昧狀態(tài)中喚醒”[2]7,擺脫保守停滯的精神文化狀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為反抗西方列強的武裝侵略,中國人民將覺醒起來,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鋪設鐵路、建造工廠、架設電報,等等,接受先進的思想文化,建立新的工業(yè)文明。事實證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先進的具有徹底革命性的階級“工人階級”也將發(fā)展壯大,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中國的工人階級從自在階級覺醒為自為階級后,必會產生代表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利益和要求的無產階級政黨。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沖擊下,中國的社會危機會不斷加深,革命的時代將要來臨,未來中國的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將在斗爭中贏得新生,而中國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對立,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奪,必然激起殖民地人民對西方列強的痛恨和反抗。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向中國挑起的鴉片戰(zhàn)爭等侵略戰(zhàn)爭,是極其非正義的戰(zhàn)爭。馬克思恩格斯痛斥鴉片貿易嚴重毒害了中國人民,高度稱贊了中國人民反抗西方列強的英勇斗爭,反駁了《泰晤士報》《每日電訊》等西方報刊對中國人民的丑化和污蔑。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中國市場作為當時世界上僅剩的一塊極具價值卻未被打開的市場,對西方列強極具吸引力。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后,面對這塊擁有近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龐大市場,必會圍繞分割占領中國市場展開激烈的爭奪,甚至彼此之間訴諸武力。無法避免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驅使西方列強強化對殖民地的爭奪、控制和壓榨,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引發(fā)世界范圍的大戰(zhàn),戰(zhàn)爭將會激化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危機,因此中國的革命斗爭可能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社會主義革命的催化劑。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中國人民首先掀起反抗西方列強的斗爭,日益覺醒的中國人民將把斗爭對象擴大到封建統治者。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社會貧富差距被進一步拉大,中國的工人階級壯大后,中國革命有了可靠的先進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的斗爭對象將指向一切剝削者,甚至要求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一度預想到,在率先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必將出現不同于西方社會主義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文明。馬克思認為,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后,太平洋區(qū)域的航運明顯增多,當中國建立起工業(yè)文明后,太平洋區(qū)域將取代大西洋區(qū)域,成為世界上新的經濟中心。時至今日,歷史充分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科學判斷具有真理性力量。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fā)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我們黨乘勝進取。為繼續(xù)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新成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科學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百年奮斗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歷史意義和寶貴歷史經驗,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啟迪智慧,增強信心,增加斗志,凝聚力量。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黨現階段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21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馬克思恩格斯的近代中國觀中的一些科學原理依然有著寶貴的指導價值,要把這些科學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密切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和發(fā)展。
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近代中國的落后社會生產力,源于封閉落后的小農經濟,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陷入遲滯,這是近代中國在外來侵略中不斷失敗的根本原因。面對貪婪的資本主義列強,落后就要挨打,這個慘痛的教訓我們要始終牢記。盡管資本主義產生了一些新變化,但帝國主義的本質并未改變,為收割財富實現資本增殖不擇手段。鄧小平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并非純粹的公有制經濟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而是不斷地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是比資本主義更好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避免貧富分化并實現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仍要清醒認識到這一新的方位仍未突破我國的發(fā)展定位,我們國家仍然處于“欠發(fā)達”的發(fā)展階段,我們國家依然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還未進入世界前列,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求需要得到實質性的滿足。發(fā)展是解決一切中國問題的關鍵。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任務還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黨中央要持續(xù)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堅決革除一切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思想觀念上的束縛,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為實現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扎實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帝國主義就是戰(zhàn)爭和掠奪的科學判斷至今毫不過時。強國必強軍,要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有效維護日益增多的海外權益,有力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農村經濟和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傳統小農經濟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農業(yè)經濟早已不再占據經濟優(yōu)勢地位,但當前農村經濟并未完全突破傳統小農經濟的局限性。我國的很多農村仍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單位,生產技術較為落后,產量低收入低。這也和我國農業(yè)的實際情況有關。我國人口眾多,農民占較大的人口比重,人均耕地面積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呈現少集中、多零散的狀態(tài),不存在全面推行現代機械化大農場式的條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5]31在1990年3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預見性地指出,中國農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在未來的一個飛躍,就是實現農業(yè)生產的科學規(guī)模化和社會市場化,發(fā)展集體經濟。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三農問題”視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指出,在“十四五”期間,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2022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嚴格條件、規(guī)范程序,探索解決改革中的深層次問題。”[6]這次會議對新時代我國農業(yè)的集體化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實現我國的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牢牢保護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就必須破除一切阻礙,探索一條中國式的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道路。在黨和國家的引導和幫扶下,在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成果的基礎上,拓寬致富渠道,實現部分農業(yè)人口的就業(yè)轉型,發(fā)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實現區(qū)域農田的規(guī)模化、科學化種植,發(fā)揮好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優(yōu)勢,整體上實現高質量高效益多種類農業(yè)產出,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有效滿足市場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扎實推進農業(yè)農村地區(qū)共同富裕建設。
馬克思恩格斯相信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終歸宿,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最終將徹底戰(zhàn)勝資本主義,但社會主義不是僵化停滯的,而是因時因地而制宜的。自中國共產黨人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伊始,我們黨就帶領人民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行。黨帶領人民獨立思考、自立自強、不懈奮斗、團結合作,用幾十年時間就建立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用200多年時間才建立的工業(yè)體系,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社會安穩(wěn)有序,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偉大飛躍,創(chuàng)造了彪炳中華民族史的不朽功績,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璀璨的文明成果,開辟了中國式文明新形態(tài)。歷史充分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只有科學社會主義可以發(fā)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科學發(fā)展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科學結論,是中國人民的選擇。黨帶領人民走的這條路,不僅走得對,而且走得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要明確“兩個確立”,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意識”,跟著黨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到底。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世界市場,即使在非洲大陸最深處、最原始的民族都被卷入資本主義的擴張浪潮中,當最后一塊市場被并入世界市場時,歷史真正成為世界的歷史。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擴張過程亦是傳播過程,日益普遍的生產方式和社會交往將終結各民族原始封閉的狀態(tài),世界歷史的普遍聯系性將得到不斷加強。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當今世界充分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的科學性,各國家各地區(qū)人民之間的聯系相當緊密,發(fā)展中的互相依賴程度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呈現出不可阻擋的發(fā)展趨勢,新出現的很多國際性問題和危機需要多個國家共同參與治理才能有效應對,人類社會已成一個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我國的發(fā)展離不開對外開放,中國的發(fā)展需要世界;如今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全球三大消費市場之一、東亞的經濟中心,世界的發(fā)展同樣也需要中國,新時代中國的發(fā)展更要與世界的發(fā)展深入融合。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把握和引領時代,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堅持親、誠、惠、容的多邊外交理念,積極構建周邊友好合作關系,堅持在正確的義利觀的指導下加強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積極構建以聯合國憲章和宗旨為基礎、更加符合發(fā)展中國家合法權益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法則,不斷為世界人民提供更具普遍指導意義和互惠性的國際公共產品。在2021年10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全球發(fā)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努力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7]在新征程中,黨和國家繼續(xù)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主梁架構,陸續(xù)推進多個區(qū)域性命運共同體和重點單領域性命運共同體建設,與各國人民一同努力,不斷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不斷變成現實,以普惠發(fā)展促進普遍和平和共同安全,以普遍和平和共同安全維護普惠發(fā)展,實現和合共生、合作共贏,一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馬克思恩格斯的近代中國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具體分析近代中國問題的優(yōu)秀成果集成,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人民的深切關懷,在理論上指明了中國的前途方向。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源自其實踐性,時至今日,我們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xù)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懈奮斗、開創(chuàng)未來,將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社會的美好預想,在祖國大地上現實生動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