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樹潤 孫曉暉
(廣東財經大學 廣東 廣州 510320)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學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愛國主義的主題,而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就是國家認同。因此,當代大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便顯得十分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1]這說明,歷史教育在增進公民的國家認同感上有其特有的價值。本文將從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內涵及其與歷史教育的關系、歷史教育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作用以及通過歷史教育增進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途徑這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國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家是指一切治權獨立的政治共同體,狹義的國家則專指近代以來才出現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民族國家是內含民族血緣、制度、文化三者的共同體。民族國家包括單一民族國家、多民族國家等幾種形式。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華大地上,經過歷史上的數次民族融合,形成了由全體中國人所組成的中華民族。
“認同”最初是哲學概念,表示的是“同一、等同”的意思,這是“認同”的第一層含義。“認同”的第二層含義是“確認、歸屬”,即個體指認出自己的特色、確定自己歸屬于哪一種類屬、不屬于哪一種類屬的活動。此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說“我認同你的觀點”,這里的“認同”就是“贊同、同意”的意思。此為“認同”的第三層含義。與“認同”的三層含義相對應,“國家認同”也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國家的延續性和同一性。二是指公民個人將自己歸屬于某一國家的心理過程。三是指公民的國家認同意向,即公民個人對“我支持哪個國家?我認可哪個國家?”的回答。
學術界對國家認同已有不少研究。賀金瑞和燕繼榮認為,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2]。暨愛民、彭永慶在談論國家認同建構問題時指出“國家認同反映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指人們對其所屬國家的贊同、支持和忠誠的情感、態度與行為”[3],而建構國家認同的要素可分為“文化與民族要素”和“政治層面的制度性要素”兩類。王卓君、何華玲將國家認同界定為“公民確認自己屬于某個國家共同體的心理活動”,“除了政治制度的認同外,國家認同還表現為公民對于民族傳統、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文化心理認同”。[4]18-19
從以上觀點不難看出,學者們對于國家認同的表述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都是從政治制度和民族、歷史文化這三個方面來界定的。因此,根據國家認同的相關理論,國家認同即公民個人將自己歸屬于某一國家的心理活動,是對自己所屬國家和民族的贊同、支持和歸屬感,表現為對本國的政治制度、歷史文化、民族血緣的認同。
要闡明歷史教育與大學生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先從“記憶”說起。“記憶”作為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范疇,是指“在人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5]。早期的心理學研究往往只將記憶視為個體的心理活動。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英國心理學家巴特萊特開始注意到社會文化對個體記憶的影響。在社會學研究領域,法國學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對記憶的研究有著巨大貢獻。他提出了“集體記憶”這一概念,認為記憶是一種集體行為,是某一特定群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是群體立足于當下對過去的一種重構,并非個體記憶的簡單相加。而“歷史記憶”則是集體記憶中的一種,指的是以歷史形態呈現和流傳的一種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中多數成員腦海里留存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性再現”[6]。
首先,歷史記憶是國家認同產生的前提。認同感的產生與過去的歷史記憶有關,幾乎是談論認同問題時的常識。如前文所述,“認同”既有“同一、等同”的意思,也有“確認、歸屬”的意味。個體只有將自己與某一群體已有的特征相比較,才能“確認”自己是否與這一群體有“相同”的特質,并進一步判斷自己是否“歸屬”于這一群體。通過回溯共同的歷史記憶,一方面,可以形塑人們對于自己國家同一性的認識,即認識到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國家的疆域、人口數量是不斷變化的,但最核心的要素從未改變;另一方面,可以讓公民個人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一員,找到在國家發展中的位置,增強對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其次,歷史教育是傳遞歷史記憶的重要方式。在我國現行的高校教育體系中,歷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本科生必修的公共課外,各校還必須結合實際,圍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內容開設本科及高等專科學校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生至少要選擇一門“四史”課程。在歷史教育中,歷史教材作為一種易于操作的歷史記憶的載體,為學生們建構了國家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以確保年輕一代不“失憶”。
最后,培育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是歷史教育的目的。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既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為了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歷史教育的內容都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經過精心挑選的。讓大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對新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家國情懷。
歷史教育作為傳遞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7]歷史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國家認同感中的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國家認同層面,政治認同表現為人民對國家基本制度的認可,對社會發展道路的擁護,對國家方針政策的支持。”[8]如前文所述,歷史記憶是認同產生的前提。當今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激烈,大學生群體的生活閱歷相對較淺,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容易被一些錯誤觀點誤導。因此,在對大學生的歷史教育中,必須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歷史材料進行適當的選擇和編排,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歷史邏輯,證明走中國道路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讓學生明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提升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可度,自覺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增進政治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外國列強開始侵略中國,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兩大歷史任務。各路仁人志士對國家的出路進行了前赴后繼的探索。無論是農民階級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開展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推動的戊戌變法,還是由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并成功終結君主專制制度的辛亥革命,都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沒能使中華民族獲得民族獨立和解放。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人民有了前進的主心骨,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又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在中國確立。改革開放后,黨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進行了探索。總而言之,特別是“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7]。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出了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源。1927年10月,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建立起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他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這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井岡山精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優秀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和于敏與其他年輕同志一道,在青海金銀灘草原上的艱苦環境中開展研究工作。由于缺乏研究所需的電子計算機,他們就人手一把計算尺,用紙和筆等最簡陋的工具算出了振奮人心的結果。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于1964年和1967年相繼試爆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也順利升空。這便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奮斗精神的“‘兩彈一星’精神”。1976年,新一屆中國女排國家隊組建,主教練袁偉民帶領隊員們在竹棚館里艱苦訓練。女排姑娘們絲毫不畏懼艱苦的訓練環境,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在20世紀80年代成就了五連冠的佳績,向全世界展現了團結拼搏、銳意進取的國家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團結精神。這就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女排精神”。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夢想精神。
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共同培育和傳承下來的,體現著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優秀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人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者,其精神譜系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7]通過歷史教育讓當代青年學子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涵,有利于加深大學生群體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識,增進當代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國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后,從漢代到清朝,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國家統一和各民族間的交流、互動和融合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到了近代,中國卻四分五裂,民族危機深重。1840年6月,英軍發動鴉片戰爭;1856年英法聯軍侵華,1860年火燒圓明園;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一次次侵略戰爭逼迫清政府簽下多份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捍衛民族生存的權利,實現民族的獨立和復興,中華兒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1841年5月,廣州三元里人民自發地與英軍展開激戰。太平天國運動后期,太平軍多次重創英法侵略者。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人民與總兵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共同抗擊日本侵略。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義和團及部分清軍與之展開殊死戰斗。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面對日本侵略者,國共合作,共赴國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積極投入抗日洪流;馬本齋等少數民族群眾也參加抗戰;臺灣同胞李友邦等也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趕來大陸參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也以各種方式支援祖國抗日。經過十四年的艱苦抗戰,中華民族最終擊敗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陷入深重危機到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在歷史記憶的書寫和敘事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我群”和“他者”的比較。中國近代史中中華民族不分階級和種族,同仇敵愾、團結一心共同力抗侵略者的英勇形象,能讓接受歷史教育的大學生們辨識出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英勇頑強、自強不息的民族特色,同時也能讓學生們在“我們”中華民族和“他們”侵略者的強烈對比中激發出一種同屬一體、休戚與共的歸屬感,增強了學生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是教育系統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從內容上說,教育影響主要就是教育內容、教學材料或教科書”[9]。因此,在針對大學生的歷史教育中,上述三個基本要素分別對應的就是教師、大學生和教材。通過歷史教育增進大學生的國家認同,需要歷史書寫者、歷史講述者和歷史學習者的共同努力。
首先,國家作為歷史記憶的書寫者,要牢牢掌控好話語權。福柯認為“話語即權力”,兩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記憶具有建構性,歷史書寫與歷史敘事實際上是“話語權”的問題。在書寫歷史的過程中,究竟哪些歷史事件可以以何種敘事方式被編入歷史教科書、以激起讀者什么樣的情感、傳遞何種價值理念,這些都是國家必須慎重考慮的。為此,2017年7月,國務院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設教材局以統籌教材相關事宜。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內的大學階段思想政治必修課教材實行“一綱一本”,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會同教育部組織編寫,按程序審核后報中央審定并適時推出。以上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教材建設中的國家事權。
其次,以輝煌記憶激起學生內心的崇高感,增進大學生的國家認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歷史文化不曾中斷的國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古代中國在科技上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建設了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布達拉宮等恢弘浩大的偉大工程;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四大發明”更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也豐富多彩,有唐詩、宋詞、元曲,還有神秘的石窟雕塑和精致的兵馬俑;中國的儒家思想和漢字更是深深地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以上這些無一不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昔日榮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10]將國家的輝煌記憶寫入歷史教材,通過歷史教材向生活在現代的年輕學子展現古代中國的輝煌記憶,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敬仰之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更可以激勵青年學生努力學習,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最后,在歷史書寫過程中要慎重處理創傷記憶。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既有許多輝煌記憶,也有不少創傷記憶。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屢次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飽受戰爭之苦;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缺乏經驗,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曾經發生過嚴重曲折。與輝煌記憶相反,這些創傷記憶會傷害民族自尊心,動搖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歸屬感,弱化國家認同。因此,創傷記憶是歷史書寫中難以回避、必須謹慎處理的敏感問題,考驗著國家和民族的政治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國所經歷的屈辱歷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增強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10]在歷史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要正視國家和民族所經歷過的創傷記憶,讓學生們知道我們曾經受過的苦難,進而讓學生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激發當代青年人知恥而后勇、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的決心和勇氣。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本科生的一門必修課,“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黨史、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11]。這樣的內容安排,也就導致教材編者在敘事時必然采用“宏大敘事”的方式。宏大敘事是歷史記憶的敘事方式之一,它為歷史敘事提供了總體性的框架,使敘事時更有方向感,將中華民族近代蒙受屈辱,到新中國成立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新時代強起來的整個歷史脈絡十分清晰、明確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但宏大敘事也有其局限性:用總體性的、概括性的語言寫出來的歷史難免有些“官腔官調”,這樣的話語使歷史教材與大學生之間產生了一種距離感,特別是對有些本來就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難以激發閱讀興趣。因此,這也就要求作為歷史講述者的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加強“史綱”課程的親和力。
微觀敘事,是與宏觀敘事相對的一種敘事方式,更加豐富細膩,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微觀敘事的方式為學生講述歷史故事,可以起到增強思政課親和力的效果。例如,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張瀾的救國思想經歷三次轉變,最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故事,能夠讓學生體認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抗日英雄楊靖宇臨危受命擔任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的故事,可以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講述這些生動形象的故事,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教材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使學生心中燃起對革命英雄人物的崇高感,從而激勵愛國心,增進國家認同。
此外,除歷史文本本身枯燥之外,也有部分學生因不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式造成教師教學效果不佳,使得思政課起不到強化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課堂教育之外,要組織青少年學生瞻仰革命遺址,參觀紅色旅游景點、革命博物館和紀念館,學習革命英烈事跡,等等。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黨史教育的重要形式。”[10]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通過說理的方式逐步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另一方面則要創新歷史教育的形式,在堅持灌輸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同時,通過更多的隱形方式將歷史記憶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去,形塑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首先,要糾正錯誤觀念,端正學習態度。從思政課堂上實地調研的結果來看,本科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思政課的認同度并不高。“可以肯定地講,很多學生是抱著必須來上課、要考勤、要學分、沒必要得罪老師的心態來上課”[12],但實際上,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對大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有利于學生形塑其自身的同一性。一個人越是對自己所處的時空脈絡有清楚的認識,就越能清楚地回答“我是誰?”這個簡單而抽象的問題。我們作為生活在當代的中國大學生,唯有學習歷史,才能知道我們自己的“根”在哪里,才能明白我們今天國力強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是如何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進而體會到自己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公民的一員,堅定“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第二,個人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大學生有義務學習歷史。唯有學習歷史,我們才能明了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大勢,明確自己作為青年學子在當下的歷史使命,從而激勵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奮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三,學習歷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絕非“職業技能培訓所”,在大學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理應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通過歷史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高精神境界,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強大的精神力量抵抗挫折。
其次,積極學習歷史知識,明辨是非,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在明確了大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之后,就應該自覺運用課內外各種方式積極學習歷史知識。但是,在閱讀歷史文本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甄別,慎防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政治思潮,它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利用碎片化的歷史敘事來刻意夸大國家歷史上某些敏感事件的陰暗面,以“還原歷史真相”為幌子扭曲歷史事實;二是以“揭秘”“禁文”為噱頭,丑化、詆毀我國的民族英雄人物;三是打著所謂“價值中立”“客觀分析”的旗號,企圖重新評價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中國人民通過不懈奮斗才得來的各種輝煌成就。歷史虛無主義會削弱社會凝聚力、搞亂人心,消解人們的國家認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0]為了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沖擊,當代年輕學子要利用好學校提供的各種正規資源,加強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學習,多讀多看有證可查的權威書籍,對于網上或境外一些“大話”式的難以求證的歷史故事則要高度警惕。
最后,要加強歷史反思,做理智的愛國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10]多讀權威書籍并不意味著就是要機械地接受書中的觀點,而是應該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加以梳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將書中的內容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在學習后加強反思,形成對國家和民族歷史的理性認同。國家認同“兼備‘認同感’和‘認同行為’雙重內涵”[4]16,同學們通過學習歷史能夠形成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更重要的是還要將這種認同感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出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7]我們應該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運用恰當的方式,以自身實際行動合法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做理智的愛國者。
正如戴維·米勒在《論民族性》一書中所言,國家認同是一種具有歷史連續性的認同,這種歷史連續性既指向過去,也昭示著未來。而歷史連續性的形成必須依靠歷史記憶,因此作為傳遞歷史記憶的基本途徑,歷史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民族如果失去記憶,就會像失憶的個人一樣,不知自己從哪來,也不知道自己將要走向何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7]大學生群體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必須理直氣壯地向他們開展歷史教育,在此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