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霖 胡佳卉 謝安祺 楊惠翔
(溫州理工學院 浙江溫州 325035)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數字技術融合實體經濟形成的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新引擎(韓鳳芹和陳亞平,2022)。我國數字經濟、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穩居世界第二。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從2011年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從11萬億元增至超45萬億元,且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由21.6%增長至39.8%。實際上,2017年以來“數字經濟”多次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生態“”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等新內容,以適應當前“十四五”時期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中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轉型至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數字經濟已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路徑與突破口(任曉剛,2022)。依托國家政策引導,各地方政府紛紛制定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地理區位為著力點,加速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相融合。
溫州市經濟發展存在人才、資本、政策扶持等多方面難題。作為數字經濟先行省,浙江正著手構建數字中國示范區、全球數字改革高地。依托數字化信息革命浪潮,數字經濟發展有助于緩解溫州市人才短缺、產業轉型升級緩慢、資本不足等“痛點”。通過優化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打通資源流通環節滯阻,助推溫州市產業轉型升級。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技術的應用還能拓寬溫州市市場規模與渠道,升級服務鏈空間,從而重塑產業形態,提升溫州市經濟發展質量,助推經濟可持續發展(曹穎琦等,2021)。
溫州民族地區如何在當前新發展格局下強化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帶來的資源組合增強優勢、突出市場經濟制度框架優勢與政府公共政策支撐優勢,對于突出地區發展優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經濟發展主體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可具體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數字服務或產品的提供者,是數字經濟背景下經濟發展的主要供給者;二是以數字服務或產品為中間品投入,繼而使服務或產品具有更高附加值,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同時具有供給者與消費者兩種屬性;三是數字服務或產品的消費者。
(1)數字經濟供給層面。數字經濟背景下供給主要是指數字服務或產品的提供者(明海波和陳鵬勝,2019)。數字服務是依靠軟件技術支持的服務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某種效用(魏振鋒等,2020)。供給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ICT產品亦被視為數字經濟發展與流通的基礎(李佳馨等,2022)。然而并非每個地區都有數字服務產業與數字制造做支撐,而溫州市依托浙江省完善的數字制造與數字服務基礎,能夠充分從角色定位匯總明晰數字經濟發展路徑。
(2)數字經濟的雙重屬性層面。數字經濟背景下,雙重角色屬性主要通過將數字服務與產品作為中間品投入以提升服務或產品附加值,是溫州民族地區實現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角色,也是其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內容。將數字服務或產品視作中間品投入的一部分,從而助推企業、行業甚至區域在生產過程中的某一環節得到改善與提升(曹雁南和陳薇宇,2022)。溫州民族地區依托浙江省良好的數字基建基礎,能夠有效借助數字技術與設施推動本市企業、行業產品增值,助推經濟發展。
科技驅動數字經濟最重要的動力是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創新效應。一方面,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對企業產生的邊際成本產生了深刻影響(李娟和劉愛峰,2022)。由于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企業的生產質量與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因此,借助先進的數字信息化技術就能減少生產成本。當邊際成本越來越小,企業獲得的利益將會越來越大,這時企業會傾向于擴大生產規模,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企業在擴大業務規模過程中,還會減少平均成本,有助于促進企業規模經濟效應進一步擴大。除此之外,顧客采用數字技術還能減少消費成本,降低顧客的平均消費成本,進一步拓寬顧客消費的規模經濟效應(宋永晶等,2022)。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商品存在較大的差異,而數字技術能夠賦能數字經濟發展,增加數字經濟商品覆蓋率(韓慶齡,2022)。與此同時,科技可以有效推動網絡化平臺,吸引大量顧客群體。這樣不僅可以為顧客提供多樣化、專業化的商品或服務,還能為特定客戶提供私人定制的產品或服務。除此之外,科技還能夠助力數字經濟充分發揮網絡效應,從而更有力地支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沈克印等,2022)。伴隨信息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網絡效應價值不斷提升,吸引更多的顧客與生產商,不但帶來更大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而且形成網絡聯動效應,推動要素流動,促進數字經濟創新。
2021年3月29日,溫州市召開全市數字化改革創新會議提出“:全力打造數字經濟領跑區?!爆F階段,溫州市數字經濟系統建設發展較為順暢??萍?、金融、商務等各個部門已經開始全力實施數字經濟發展工作,確定了資源要素、未來工廠、數字貿易、產業大腦4個體系15個重點項目。與此同時,溫州市開始著手推進數字經濟綜合應用門戶系統,全面智能化建設。2022年5月15日,溫州頒發了《溫州市數字經濟集聚區建設方案(2022—2024)》。該文件又一次明確指出“:打造數字經濟領跑區”,重點建設溫州數字經濟聚集的關鍵區域,并帶動周邊區域,統一構建“一核心,多區塊”的發展布局,建立有實力的數字經濟聚集區。其中“,一個核心”是指建設溫州數字經濟集聚區的主體區域“;多區塊”是指在烏海區、鹿城區、瑞安市、永嘉區、彭陽區形成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多個關鍵區塊,建設規劃還明確了溫州數字經濟的產業布局。就產業方向而言,溫州市將重點發展物聯網、工業軟件、嵌入式軟件與云計算等11個細分領域。就產業規模而言,2024年,預計溫州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5700億元,占GDP的60%,數字經濟重點產業營業收入預計達到1400億元。其中,數字未來城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當地政策賦能數字經濟規模和能源水平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和中心不斷優化,積極打造數字產業。
溫州民族地區的優勢在于要素資源豐裕。溫州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山水文化、民族文化、造型藝術、民族工藝等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加豐?!,F階段,溫州市非遺線索共確定55萬余條,27000余個有價值的項目。同時,溫州民族地區還有豐富的礦物資源與經濟作物資源,擁有稀有的動植物和獨特的自然風光歷史遺跡。此外,溫州民族地區還有豐富的傳統民族工藝。例如,甌繡是甌越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傳統刺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產自于甌江之濱,故起名為溫繡。基于溫州民族地區各種資源要素,加持數字化賦能,能改善生產組織形式,拓寬宣傳渠道與市場開放力度,進而推動旅游業、流通業等領域與數字經濟充分融合,提高溫州民族地區的獨特競爭力。
首先,推動溫州民族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全覆蓋。減少溫州民族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用網成本,進而提升互聯網的普及率。盡快實現溫州民族地區互聯網全覆蓋,保證溫州民族地區互聯網使用的可獲得性,助力該地區農業生產,以緩解信息貧困。其次,統籌溫州民族地區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掃除建設盲點,進而提升溫州民族地區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的覆蓋率。因為數字技術前期投資成本較高,采用數字融資平臺需通過各級政府與市場的積極配合,吸納社會資金彌補數字技術投資的不足。這樣既能發揮資源配置效率,又能完善溫州民族地區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提升社會資本的盈利水平。最后,加快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整合溫州民族地區氣象、水利、交通、電力、農業等各個行業的公共基礎設施資源,采用數字技術助力溫州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智能應用及數字化改造,改善該地區傳統基礎設施的管理、運營與維護。大面積建設網絡基礎設施,優化數字技術基礎設施進行戰略布局,為數據生產要素和其他生產要素的結合奠定基礎,以實現溫州民族地區各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數字技術在生產和生活各領域中的應用。
一方面,溫州民族地區應重點關注新舊動能轉換,大力激活新生產要素活力。溫州民族地區需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讓人才資源成為首要活力與創造力。實行更加積極的政策,引進創新人才,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還需激活信息、知識、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活力。以發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化管理為主要任務,提高新一代數字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溫州民族地區應以平臺賦能為重點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根據不同行業領域的特點,引導領先的制造業和互聯網平臺企業選擇不同的措施和方法,通過完善運行機制,共享數據資源,進而推動溫州民族地區企業數字化轉型。溫州民族地區需要側重于加快發展自主可控的數字平臺,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重點領域的推廣和實施。與此同時,將重點行業互聯網資源和工具信息共享,加大資金投入,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門檻。這樣有利于打造一批基于數字平臺的虛擬產業集群,進而可以有效利用資源促進全社會創新創業,構建以新型工業操作系統和工業應用架構為核心的智能服務生態系統,逐步形成數字產業模式。
溫州民族地區間的數字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信息落后、貧富分化等困境。就溫州民族地區而言,數字經濟存在體制不夠完善、信息技術使用技能還未普及等問題,都是導致溫州民族地區出現數字鴻溝的主要原因?;诖耍瑧獜囊韵聝牲c來緩解溫州民族地區的數字鴻溝問題。(1)加強人才建設??萍紕撔驴梢蕴峁┬碌脑鲩L空間,是溫州民族地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和重要支撐。在產業、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深度融合中,溫州民族地區的龍頭企業需要進一步選擇和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使其成為綜合性數字人才,培養一支既能掌握一定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專業技能,還具備專業的商業理論知識和行業經驗人才隊伍。溫州民族地區還需構建產業教育一體化平臺。(2)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數字技術關鍵應用領域,深入實施產學研合作聯合辦學項目,集中高校優質資源、產教結合的產業和企業,將建設數字化、專業開放的產學研一體化高水平創新平臺和聯合人才培養基地。此外,還需充分發揮企業在數字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從戰略發展定位出發,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內部數字化人才選拔培訓體系和人才開發投資體系,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分享職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