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瓊,李 玲*,王 娟
(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無機化學實驗是化學、化工、制藥、材料、生物等專業大一新生的第一門實踐課程,通常與無機化學理論課同期開課,對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安全操作意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湖北大學為例,該課程面向化學化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學院四個學院、10多個專業的大一本科生開設,學生人數達1500多人。
心理素質是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生理素質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逐步發展和形成的綜合內涵。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生活、學習、情感和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明顯增大,從而導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校園安定。因此,實施素質教育,重視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仍然是基礎化學教學中較薄弱的環節,尤其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更顯得薄弱和欠缺。
在傳統教育中,更多是強調對于課本知識的學習,心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健康的情感、活潑開朗的性格等個性心理品質。因此,心理素質的培養是高校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心理素質培養其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心理品格和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形成,讓學生各方面平衡發展,全面發展心理素質。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心理素質培養應該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的科學觀點,對于不同的集體、不同的年齡,培養心理素質的方法與要求也相應地有所區別。對于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包括智力正常、情緒穩定、人格健全、適應環境、自信開朗、人際關系和諧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這包括身體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發展。心理素質的好壞影響著其他素質的發展。心理素質的培養目的有兩種,其最基礎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心理品格和預防各種心理疾病,幫助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學生走出失落、陰暗潮濕的角落,沐浴在陽光下;其衍生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其能夠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挫折與磨難。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過程中,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還必須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能夠客觀地評價自我,悅納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1]。
選擇一些與大一學生心理素質息息相關的情景題與心理健康狀態判斷題,結合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生的實際,設計50個項目形成問卷隨機抽取6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做了統計、分析。通過調查問卷,本文得出以下結果:①大一學生的心理壓力感按程度大小排在前四位的依次為學業壓力、學校環境壓力、情緒壓力、人際壓力;②在個人自身壓力方面,如家庭、身體健康、戀愛、適應性和挫折方面的壓力感,男生顯著高于女生,但女生的學業壓力感高于男生;③鄉鎮來源的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環境方面的壓力感明顯高于城市學生;④在家庭壓力、學校環境壓力和學業壓力方面非獨生子女都顯著高于獨生子女。
絕大多數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早期,這正是個人一生中心理發展變化最活躍的階段,也是個人心理矛盾和心理壓力的高發期。影響大學生心理變化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來源于同輩壓力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大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對未來是充滿迷茫的。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了周圍的人幫你安排好一切,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然而一進入大學,再沒有人幫忙安排大學的學習與生活,部分學生就迷失了自我,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并且對未來充滿擔憂。激烈的競爭壓力、高昂的學費以及周圍同學的多才多藝無一不帶給大學生強烈的心理沖擊;另一方面與其所處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有關,大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都非常單純、沒有經歷過挫折、社會適應性差和意志薄弱。在進入大學后,周圍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父母不在身邊、同學們互相間接觸變少、遇見更多更加優秀的人、課余時間變多等。環境的突然變化讓一些學生無所適從,若不能正確地自我評價、保持良好的社交能力、主動學習進步,就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使得其中的一些人很容易產生煩躁、失眠、焦慮和抑郁等身心不健康癥狀。
另外通過比較發現,來自鄉鎮和城市的學生心理存在著差異,這和生活環境、家庭經濟條件以及教育方式不同有著很大的關系;男生和女生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和從小接受的教育觀念有著一定的關系;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與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存在關系。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老師先講什么再講什么,做哪些示范和演示,實驗操作流程步驟、實驗報告內容、格式與寫法、實驗操作考試方法、實驗報告計分等,都實行大一統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對“教”,未發揮教師的個性特長和主觀能動性,對“學”,忽略了因材施教,也阻礙了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學生缺乏創新意識,打消了做實驗的積極性,自信心也受到影響。并且實驗模式固定,2人一組進行合作實驗時,由于動手能力與個性差異,學生易形成一定的依賴性,實驗失敗時也會出現相互指責的現象,影響人際關系。并且學生僅僅只是學習實驗教材中的內容,不符合當代大學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習慣,缺少信息化教學資源。
一些實驗教學內容是很多年前的,這些實驗形成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在當時是經典實驗,但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導致這些實驗項目內容陳舊滯后。這些經典實驗往往在教材中描述詳細,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照本宣科”,機械地按照書本上的內容進行實驗,對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不加思考,更缺乏反思的習慣,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的實驗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前人實驗的基礎上加上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前沿性想法。
通常實驗教學考核是由平時成績和操作考試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是每一次實驗的成績,操作考試則是指定的實驗內容。學生在操作考試前進行突擊,也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這就使得部分學生靠投機取巧來做學問,有違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與實驗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實驗強調的是過程,而這種評估方式往往只重視結果,忽略了過程性評價。部分學生為了能得到較好的成績,在實驗結束后編造數據,不利于誠信及責任心的培養。
為了滿足學生的信息化學習需求,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通過微信公眾號建設了信息化學習資源[2]。每次實驗前后,教師通過圖文的形式發布實驗預習和實驗反饋。在實驗預習的推文中,教師針對實驗原理和實驗內容進行解析,引導學生思考“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并不指明答案,只是提出關鍵的點,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驗操作中,提醒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操作細節等。
實驗反饋的推文中,教師把課堂上收集的照片,包括正確的實驗操作和錯誤操作的照片,以圖文的形式進一步反饋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哪些操作是錯誤的,錯在哪里;哪些操作是規范的等等。
基于信息化教學資源,創新實驗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3]。

圖1 實驗教學模式示意圖[3]
課前,引導學生閱讀公眾號,進行有效的預習;課中,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指導學生實驗,對學生的實驗操作及實驗結果拍照留存;實驗結束進行實驗評價,課后發布實驗反饋的推文,批改實驗報告后,將正確的實驗報告上傳至公眾號。
在公眾號中發布推文,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提醒學生注意實驗中的關鍵步驟,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過公眾號師生的留言互動功能,消除了學生的孤獨感。通過公眾號進行有效的預習,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便不會盲目地“照方抓藥”,做實驗“心中有底”。即便遇到實驗失敗,也會與教師討論,反思錯誤的原因,一則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二則通過從失敗到成功的經驗總結,克服了畏難情緒。
在實驗中,鼓勵學生拍下實驗結果發送到微信群,逐漸提高學生的自信心[4]。實驗課堂中,教師改講授為討論,引導學生對原理、步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步驟的關鍵操作以及藥品滴加次序的影響,變“一言堂”到“多言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在兩人合作的實驗中,抱著“躍躍欲試”的態度,大大減少了“一人做,一人看”的現象。在合作實驗中,逐漸養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教師在指導時拍照,積累反饋素材。課后發布推文引導學生反思,能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實驗報告的批改,教師的標準著重應該在“結果和討論”這一部分,對失敗的實驗給出正確反思的實驗報告,也要給定一個認可的成績。如果只重視結果的正確性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學生編造數據,甚至有些同學認真做出的實驗分析被判為不合格,而抄襲正確數據的實驗被判為優秀,這樣就很容易挫敗學生的積極性,產生不良的心理效應,以后也采取應付了事的態度。而鼓勵反思,重視實驗過程,能夠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增加學生做實驗的樂趣,有效促進健康心理的發展。
大一的學生剛步入大學,由高中階段很少接觸實驗轉變到獨立完成實驗,進入一個自由度相對較高的環境,心理素質的形成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所面臨的無機化學實驗對于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后三年做實驗的態度以及今后的工作態度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做好無機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對促進學生今后學習、生活及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