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玲 周慶元 于斌
摘要: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站在新的發展歷史關口,重新梳理和審視三大戰略演進的脈絡、內在的邏輯以及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首先分析了三大戰略的歷史演進,并對三大戰略進行了思想溯源并理清了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而對三大戰略的內涵進行了再認識,以期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
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在繼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鮮明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的經濟發展進程表明,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等相關國家綱領性文件的出臺及完善,表明創新這一基本理念以其鮮明的特質已經作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抓手貫徹落實到了黨和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從黨的十九大到十九屆五中全會都明確地強調了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在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戰略支撐作用,國家層面要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企業層面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人才才會激發創新活力,并最終形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屆五中全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建議》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及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建設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行動充分表明三大戰略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在三大戰略驅動下,整個社會不斷迸發創新活力,不斷釋放強大勢能,使原來薄弱和落后的領域能夠逐漸趕上并進入行業并跑甚至全球領跑階段。在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關鍵階段,已基本繪就創新驅動發展藍圖,創新型國家建設正在快馬加鞭,國家創新體系正逐步完善,重新認識三大戰略的內涵具有內在的重要性和現實的緊迫性。
一、三大戰略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100年的光輝歷程。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①。經歷百年風雨征程,中國始終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經濟發展的奇跡,綜合國力從積弱不堪到如今牢牢占據世界經濟第二位,實現了經濟發展的飛速躍升。在此過程中一代又一代黨的領導人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為指導,并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在堅持“自力更生、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譺?訛的基礎上,在經濟發展領域逐步形成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為我國經濟更好更快更強發展指引了方向。
(一)科教興國戰略歷史演進
近代以來,從嚴復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孫中山等人“棄醫從文”再至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眾多仁人志士科教救國的壯舉在實踐中繼承與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科教思想,為科教興國戰略實施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新中國成立后,科教興國、科教強國的理念不斷深化,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標志著文化教育與科學技術真正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為實現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從粗放式外延式發展模式向集約型效益型模式轉變,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年后,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通過的我國“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了“科教興國”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兩年后的中共十五科教興國戰略列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自此,科教興國戰略一直在我國戰略層面占據重要的地位。
(二)人才強國戰略歷史演進
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發展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識、科技、產業領域的創新不斷加快,自主創新在驅動經濟發展方面日益顯現出強大動力,人才資源日漸成為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早在1978年,政府就制定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人才工作指導思想。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中首次明確并正式提出的,并于2007年正式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和十七大報告,成為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戰略之一。自“十一五”至“十四五”規劃,從“牢固樹立人才發展觀”、“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體現出中共中央、國務院對人才工作的關切以及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力度不斷加大,人才工作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歷史演進
我國的創新體系從開始到形成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科技發展政策、科教興國戰略、自主創新戰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發展政策始于“三五”、“四五”規劃,此時尚未有專門的創新發展政策,有關創新的政策涵蓋在科技政策之中。1956年和1963年分別發布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63-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由此開啟了我國科技政策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新篇章;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及隨后的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我國自主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綜合效益得以不斷顯現;2012年黨的十八大會議明確了將科技創新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旗幟鮮明地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要真正落在實處。隨著創新驅動作用的逐步凸顯,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現實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有機理論體系逐步形成并得到廣泛應用。
二、三大戰略思想溯源與內在邏輯
(一)三大戰略的思想起源-馬克思恩格斯科創思想
“科技創新”一詞雖未有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著作中明確提及,但其科創思想對我國三大戰略的創新與演進具有深刻的影響。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理論思想中,科技創新包括兩個部分即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在科學創新方面,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工藝學的產生、力學、生物學等方面具有大量的論述:“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譹?訛”“哈維由于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確立為科學。?譺?訛”“大工業的原則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樣,把每一個生產過程本身分解為各個構成要素,從而創立了工藝學這門完全現代的科學。?譻?訛”關于技術創新方面,馬克思與恩格斯關于生產工具有著這樣的論述:“由于珍妮紡紗機的構造不斷在改建,機器隨時都會變成過時的,因此必須把它們加以改造或者換成新的。?譼?訛”“犁完全不包含新的原理,而且根本不能引起工業革命。它完全適合于小生產的范圍。?譽?訛”“資產階級如果不使生產工具經常發生變革......就不能生存下去。”?譾?訛馬克思恩格斯科創思想中雖未有“科技創新”一詞的明確論述,但其科技創新的思想內涵卻蘊含在“發現”、“創新”、“革命”......等諸多的論述之中。
(二)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教思想是“科教興國戰略”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
科教興國戰略理論源于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科技學說,它明確了科教發展在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中的戰略首要地位,并成為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科教興國戰略理論思想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教思想繼而繼承與創新發展而來的。
(三)“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是對科教興國理論的繼承、創新與發展
進入新世紀,我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與時俱進適時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強調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性,以教育促科技,以科技促經濟,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強調自我創新能力,而“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正是對科教興國戰略思想的繼承、創新與發展。我國當前正處于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快速發展轉換的關鍵時期,三大戰略為我國進入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創新發展道路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四)“人才強國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者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相互耦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論述了人才和創新的關系,“人才強國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者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相互耦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動“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化,而“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有助于我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
(五)三大戰略共同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核心之一是堅定不移地堅持創新,并部署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科技強國、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等一系列重大任務,指明了我國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確保“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如期實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學”,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以為我國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作為戰略目標,并已經取得了輝煌成果,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文化教育基礎。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驅動要想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提升科技攻關和應急攻關能力的同時,還應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制度、管理、商業模式、業態和文化等方面的創新成果相互融合,不斷厚植創新土壤和創新森林。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教、人才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戰略部署有力地支撐起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歷史重任,將有力地推動“十四五”以及未來十五年我國從創新型國家向科技強國邁進的步伐。
三、三大戰略內涵再認識
(一)科教興國戰略內涵再認識
“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1995年5月發布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的,之后舉行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要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具有現實而又豐富的內涵,它體現了“教育為本”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中心思想,強調科學技術首要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其能力是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把經濟社會發展從依靠資源發展的傳統模式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它不但指明了科技、教育、經濟、社會、國家、民族之間的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和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也指明了它們各自的作用和地位、特別指明了科技和教育的根本性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見,“科教興國戰略”是一個包含著依據、途徑、目標等諸多要素集合體。
(二)人才強國戰略內涵再認識
《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著眼于各項事業的長遠發展和人才的總體需求,樹立發展新理念,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開發好國內國際兩個人才市場、利用好兩種人才資源。“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是人才興國,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依靠人才興邦,走人才強國之路,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是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要義;其根本任務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重培養與國家經濟建設相適應的大批高層次人才,用以帶動整體人才隊伍建設,并最終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梯隊合理、新老銜接、素質優異、充分滿足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隊伍;其目標指向是建設“現代化強國”,人才強國戰略與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和協調,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其工作重心是建設“人才資源強國”,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人才資源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有力支撐。
(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內涵再認識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2015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的“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想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破除一切不利于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約束,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潛能,提升勞動、信息等方面的效率和效益,理順科技、經濟、創新產業、現實生產力、研發人員利益收入之間的邏輯關系,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最后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所謂創新驅動就是要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源,科技創新與制度、管理等五方面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蛻變,即向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升的轉變,使經濟形態更高級、使分工更精細、經濟結構更合理。在這個過程中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是其基點,而多主體多領域的協同創新是其關鍵,促進全方位創新是其根本,體制機制持續創新是其保證,推動立體式創新是其支撐。
四、三大戰略引領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
(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
在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過程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在發達國家這一數值一般為70%~80%,雖然我國這方面仍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但從發展的視角來看,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不斷上升的態勢。2020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
(二)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指數不斷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報告顯示,中國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指數顯著提升,以2005年為基期來測算,2020年中國創新指數為246.6,比上年增長6.4%,從細分指標來看,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表1)。
(三)科技創新綜合能力邁上新臺階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我國經濟發展從“粗放”模式不斷優化調整轉而發展為“集約”模式,經濟發展量質并舉,科技創新水平更是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我國在全球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均居于前列,大幅超越位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據《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0》顯示,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位居第14位。國家創新指數是衡量一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指標,在三大戰略的指引下,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從2011年的第29位一路躍升至第14位(如圖1)。不僅如此,中國研發投入水平也不斷提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逐年縮減。由此可見,中國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不斷邁向新臺階。
五、新起點、新征程、創新引領再出發
1978年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距今已40余年,40年對于一個人而言,已是不惑,但對于一個銳意創新的國家而言,則是剛剛邁開了一大步。40年來伴隨改革開放,科技體制改革始終走在改革的前列。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新時代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新發展路徑。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強盛和民族興旺的動力之源,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為此,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要始終貫徹創新的核心地位于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把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轉向科技的自立自強,避免關鍵領域制造業的“卡脖子”問題出現,支撐國家發展大局。我們要樹立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刻領悟在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重大意義,抓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堅持“四個面向”,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用創新增添發展動力,積極服務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共同繪就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1]韓廷春.經濟持續增長與科教興國戰略[J].經濟科學,1999(02):25-33.
[2]諸大建.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走向二十一世紀的兩大戰略[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9(02):49-56.
[3]本書編寫組.人才強國戰略解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4]韓慶祥.以人為本與人才強國戰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02):11-15.
[5]劉志彪.從后發到先發: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思考[J].產業經濟研究,2011,2011(04):1-7.
[6]辜勝阻.創新驅動戰略與經濟轉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肖文圣.我國創新驅動戰略及驅動力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4(03):41-44.
[8]陳雄輝等.我國實施創新驅動和人才強國“雙戰略”的歷史演變[J].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20,4(04):7.
[9]吳剛.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創新思想[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10]羅興鵬,張向前.我國“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戰略實施與科技人才發展互動耦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7):7.
[11]洪銀興.關于創新驅動和協同創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05):8.
[1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0246.htm.
[13]劉貴芹,石國亮.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05):32-36.
[14]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15]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文)[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16]張福公.馬克思的工藝學批判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客體向度[J].哲學動態,2021(02):26-37.
[17]彭坤,秦書生.論馬克思主義自主創新思想的歷史演進[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3):194-198.
[18]陳桂香,吳剛,郭澤忠.論馬克思的科技創新思想[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1):31-32.
[19]劉巍,周琬.馬克思恩格斯科技創新思想及對中國的啟示[J].科學社會主義,2011(01):125-127.
*基金項目:1.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機制與對策研究”(21YJCZH122)的資助。2.本文得到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3.本文受“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4.2020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隱形冠軍”培育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健康性評價——江蘇省中小企業紓困視閾)(2020SJA1310)。
(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智能制造產業經濟研究院。任慧玲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