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僉 楊青
在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突破對互聯網技術簡單應用的困境,有效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文章在分析融媒體和隱性教育內涵的基礎上,回答了“為何”以及“如何”將融媒體嵌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問題。這有助于解決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融媒體環境的諸多矛盾,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創新。
融媒體;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隱性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绷暯娇倳浀倪@一重要論述是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拓展和更新,對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特別是激發隱性教育活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眾多高校的思想政治顯性教育未能充分發揮效果,對此我們必須充分挖掘隱性教育的內容以作為顯性教育的補充。思想政治顯性教育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的教育活動。與顯性教育的公開性、專門性、規范性相對應,隱性教育在遵照顯性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對受教育者的環境(包括生活環境、文化氛圍等)進行設置,引導受教育者提高素質水平,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影響。當前,眾多學者已經論述了隱性教育的“無聲”存在方式,以及無意識教育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3-6]。教師要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其他課程。這是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融媒體技術及其構筑的全新傳播網絡,是高職院校推進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重要橋梁和“催發劑”。在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突破對互聯網技術簡單應用的困境,這是有效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新途徑。
筆者發現,在中國知網平臺CSSCI文獻中僅有一篇研究談到新媒體在隱性教育中的方法運用,鮮有聚焦融媒體嵌入高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CSSCI文獻。因此,文章嘗試對融媒體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關系進行探討。
一、融媒體與隱性教育的內涵
(一)融媒體的內涵
融媒體是指“在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與新興媒體(如互聯網、手機、智能終端)之間建立有效耦合的紐帶,發揮兩者在融媒體環境中的資源共享、信息數據集成處理的優勢,并由此衍生一系列文化產品,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傳播”。融媒體時代實現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時間、空間等多種狀態下的交互融合,突破了原有信息輸送受到時空、認知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受眾的交流、學習的空間。因此,融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極大豐富和提升了個人的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在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的精神世界亟待豐富,而思想政治課不僅需要重視工具理性話語,還需要強化價值理性話語。
(二)隱性教育的內涵
通過宏觀地指導對學生進行間接性、內隱性的教育,就是隱性教育。與直接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不同,隱性教育的效果是潛移默化的。在隱性教育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獲得理論知識,還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隱性教育不是直接文化知識的教學,也不是直接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一種生活經驗和思維模式的傳授,具有較強的內隱性和形象性。
美國學者杰克遜最早提出隱性課程的概念,他認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不但能夠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能獲得價值、態度、動機等心理上的發展。因此,他提出這種非直接文化教授的課程具有隱性教育功能,隱性教育就是從這一概念中演變而來。隱性教育促使教學事業從校內教育擴展到校外教育,具有不確定性。隨著隱性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發展,其逐漸在整個教學領域延伸。隱性教育是隱性課程的延伸,升華了隱性課程的教學意義,具有開放性的教育途徑、隱含性的教學方法、自主性的主體和非預測性的結果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隱性教育具有特殊性。
二、為何要把融媒體嵌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融媒體的必要性
第一,工具性。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使用融媒體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融媒體作為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能夠有效推動信息化教學進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第二,平等性。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學資源分配不均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題,教育公平是廣大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目標。融媒體信息化、數據化的特點能夠有效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增強教育的公平性。第三,融合性。信息化、技術化和數據化是融媒體的主要特征。融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但是技術的改革和創新,而且是對文化價值的融合。融媒體的誕生,既促進了傳統媒體的改革,又推動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二)融媒體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優勢
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特殊優勢是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首先,融媒體融入隱性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導向。這是因為縱然傳統的課程教學是顯性教育的教學方式,但是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課本學習的方式難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相反,隱性教育彌補了顯性教育的短板,其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培養是在無形中發揮作用的,這對快速、準確、科學地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特殊意義。其次,融媒體融入隱性教育有助于規范學生的實際行為,糾正他們的不健康習慣。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把隱性教育嵌入行為教育,能夠不斷優化教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使其更好地融入校園環境。這是德育顯性化的重要方式,奠定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環境基礎。最后,融媒體融入隱性教育也是陶冶學生情操、涵養其文化素養的重要體現。這為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啟發,即通過融媒體,隱性教育可以很好地滲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而融媒體對學校文化的建設來說能夠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其開拓了學校文化對學生發展的作用路徑。
三、如何把融媒體嵌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
(一)以融媒體為載體進行思想政治隱性教育
觀念和意識是行為的先導,以融媒體為載體,教師將思想政治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能夠有效增強教學效果。融媒體為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導致網絡中充斥許多不良信息,這使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加復雜。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存在一定的負面信息,這些負面信息的傳播會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可能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增加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為此,高職院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宣傳,如在學校的網站、報紙、微信公眾號等中滲透思想政治內容,進行隱性的引導,同時,建立微信平臺、微博平臺等,滲透隱性思想教育,做好網絡輿情監控。一方面,高職院校要關注師生使用的社交平臺,當發現不利于學生的信息時,要及時處理,正確評估社交平臺可能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以積極的形象進行思政政治宣傳,讓學生能夠理性表達,正確看待社交平臺上的信息,學會處理負面信息。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借助融媒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宣傳。融媒體的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利,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學生容易受多方文化的影響。而大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塑造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要重視思想政治隱性教育,正確評估社交平臺上的言論,加強思想政治宣傳,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首先,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加強媒體硬件建設,打造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實體平臺,包括學校網站、紙質傳媒、廣播等平臺,實現對各類新聞、活動的宣傳,同時加強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軟件建設,發揮融媒體的政治性、教育性作用。同時,高職院校還要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在傳統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教材內容、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而融媒體打破了高職院校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互聯網成為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通過網絡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將各類健康信息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教學,拓展學生知識信息面。
其次,教師要創建多樣化教學情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已被廣泛應用于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靈活性。教師利用多媒體創建多樣化教學情境,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信息,及時了解社會發展動態,這有利于教師與時俱地進開展教學?;ヂ摼W為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平臺,促進思想教育傳播手段現代化。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將互聯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能夠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鍛煉,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
最后,教師要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眾多高職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整合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上的思想教育內容,將融媒體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從而提升教學效果?;ヂ摼W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世界各國文化在互聯網中交流碰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西方文化進行篩選,吸收西方優秀先進的思想理念,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高職院校要發揮微視頻的作用,將微視頻投放到媒體平臺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微視頻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微視頻走進教育領域,為現代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科普教育和公益宣傳等活動中。教師將微視頻應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現代技術推動教育發展的體現。教師應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思想政治內容,以大學生的發展需要為關注點,從校園和網絡中搜集素材,并將這些素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賦予其教育性、思想性和導向性。教師以微視頻為載體能夠傳遞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融媒體時代,微視頻符合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時代特征,教師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挖掘微視頻中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內容,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在校園文化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意識到校園文化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將隱性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利用文化影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學校的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具有重要影響,高職院校建設文明向上、豐富多彩的學校文化,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導向,從而增強隱性教育的效果。第一,教師要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做到自我約束,增強學生的自律性,促使其自覺遵守學校秩序。學校環境能夠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教師可以從教室環境建設和班規建設方面著手,布置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學校環境,形成文明向上的校園氛圍,并利用班規約束學生,讓學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增強學生的自覺性。第二,教師要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讓學生自覺向教師學習,從而實現隱性教育。
(四)豐富教學資源,創建信息化教育模式
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提高了教學信息化的程度,多媒體設備等現代信息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教學打破教室和書本的限制,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進一步推動現代教育改革。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了資源共享,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促進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學多元化的發展。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視頻輔助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為此,高職院校要搭建校園微視頻創作平臺,便于教師和學生制作、上傳微視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資源收集、材料分析整合、劇本創作、角色扮演和視頻剪輯等不同的團隊,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和互聯網中搜集素材,并將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融入其中,讓學生積極參與主題設計、視頻創作和宣傳,從而培養學生的調查、合作等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五)結合實際生活培養學生道德情感
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只有采用貼近生活的教學手段,才能夠真正落實德育教育。這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有利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隱藏自身教育意圖,使學生的受教育意識淡化,結合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進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隱性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討論,通過這種形式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四、結語
隨著融媒體的興起,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新內容、新形式、新渠道。融媒體破解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互聯網技術簡單應用的困境,這是有效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實效性的新途徑,能夠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參考文獻]
[1]曹金龍.關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12):58-63.
[2]朱志剛.論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化[J].求實,2006(02):80-82.
[3]葉荔輝.隱性教育中的群際融合路徑研究:基于545名來華留學生的質性訪談和實證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07):14-19.
[4]余豐玉.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J].中國高等教育,2019(20):1.
[5]高國希.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J].中國高等教育,2019(11):10-12.
[6]黃莉.發展高校德育中的隱性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7(19):56-57.
[7]佘雙好.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須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J].紅旗文稿,2019(15):24-25.
[8]彭玉蓉.新媒體環境中運用隱性教育的方法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S1):164-167.
[9]吳紅霞.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J].新聞世界,2016(10):49-51.
[10]季海群.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重構[J].江蘇高教,2022(07):82-86.
[11]王文娟.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0(05):68-71.
[12]邵園園.高職院校學生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06):37.
[13]王瑩.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探析[J].探索科學,2021(09):37-38.
[14]王益峰.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08):56-58.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融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生態及其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020SJA2020)。
[作者簡介]景僉(1986—),女,江蘇揚州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楊青(1977—),女,江蘇江都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