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內容生產專業人才的缺乏制約網絡視聽行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文章分析網絡視聽行業頭部企業和互聯網相關企業的研究發現,企業對網絡視聽人才的需求在態度方面關注興趣度、投入度、外向度、創造度,在知識方面注重范圍復合型、內容實用性、層次專業性,在能力方面兼顧信息處理能力、創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對此,在供需耦合視域下,高校需要調整優化網絡視聽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培養具有市場適應性和引領性的網絡視聽人才。
高校;網絡視聽人才;培養目標;需求
網絡視聽行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高素質的內容生產者。當前,“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電影、網絡紀錄片、網絡動畫片等網絡視聽節目豐富多彩,短視頻、互動視頻等內容形態加速創新,網絡視聽成為集納視聽節目萬眾創意的平臺”。隨著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網絡視聽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人才供需之間的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這成為制約網絡視聽行業的一大難題。
供需耦合理論描述了系統之間相互協調、互相促進、動態演進、共同發展的關聯關系,為分析行業人才需求對高校培養目標的指導性提供了思路。而基于現實網絡視聽行業用人企業的需求,高校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培養網絡視聽人才。對此,文章基于供需耦合理論,探討高校網絡視聽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耦合性現狀與優化策略。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詞法分析是文本分析的一種基本方式,詞頻統計則是常見的量化詞法分析方法,筆者通過對文本原始材料中詞匯的頻次、頻率、頻級、累加覆蓋率等進行統計,考察樣本語料的語言要素屬性、使用情況及歷時變化。本研究選用中文自然語言處理的代表工具之一結巴(Jieba)分詞進行詞頻分析。
(二)研究樣本構成和來源
本研究的網絡視聽市場需求信息主要來自網絡視聽行業頭部企業和互聯網相關企業的內容生產崗位招聘信息。網絡視聽行業頭部企業(以下簡稱頭部企業)的信息抽取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為依據,筆者選擇占據綜合視頻類近九成市場份額的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嗶哩嗶哩五家企業,以及網絡音頻類第一梯隊的企業喜馬拉雅,整理上述企業2021年招聘官網上發布的內容類(或稱文創類)崗位信息,共得到142則招聘信息。而互聯網相關企業(以下簡稱相關企業)的信息抽取則采用Python模塊抓取前程無憂網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地網絡視聽相關崗位信息,共得到28950則招聘信息。
(三)分析維度
為了清晰地進行人才特征畫像,筆者對經過數據處理得到的前500個詞匯設定了以下分析維度。一是態度,刻畫了目標人群的精神狀態、行為動機和道德水平等心理方面的特征。二是知識,指向目標人群在專業和行業領域掌握知識的范圍、內容和層次,主要反映認知方面的特征。三是能力,說明目標人群在信息處理、創作、管理方面的實踐特征,表現為掌握方法、運用工具等行為。
二、企業關于網絡視聽內容生產者的招聘標準
(一)態度:興趣驅動與工作投入為先
在態度方面,企業需求主要由興趣度、投入度、外向度、創造度構成??傮w上,企業希望應聘者內驅力強、投入度高,能夠適應團隊工作,同時具有一定個人表現力和創新意識。如表1所示,在詞語構成上,興趣度相關詞包括“熱愛”“喜愛”等,投入度相關詞包括“負責”“抗壓”等,外向度相關詞包括“團隊合作精神”“活躍”“主動”等,創造度相關詞包括“創新”“挑戰”“想象力”等。其中,職業投入度是首要條件,要求網絡視聽人才具有較強的責任心、抗壓力等。興趣度與投入度則相輔相成,因為網絡視聽行業工作節奏快,擁有積極的職業態度能使網絡視聽人才產生專注工作的內驅力。頭部企業與相關企業對外向度和創造度的標準不同,其主張以團隊融合作為人才外向型特質的落腳點,相關企業則以個體情志為重點,對創造度提出更加綜合的要求。
(二)知識:行業知識與專業學習兼備
在知識方面,企業需求主要表現為范圍、內容、層次,如表2所示。企業希望應聘者具有行業和專業知識,具備影視、視頻、文學、音樂等多領域的基本知識等,受過一定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學習訓練。在詞語構成上,范圍相關詞如“影視”“網絡”等,體現了知識所涉及的學科或社會領域,包含了影視文化產業鏈的多個領域。內容相關詞如“內容”“數據”等,說明了知識的內容類型和呈現形式,以及對知識現實性、新鮮度與話題度的要求。層次相關詞如“本科”“大?!钡?,主要指通過學歷層次體現應聘者掌握知識專業度的要求。兩種企業需求的差別主要反映在范圍和層次上。從范圍上看,頭部企業的要求主要涉及影視劇、文學、音樂、綜藝等傳統領域,但也涉及動畫動漫、游戲、二次元等新興領域,實際上囊括了影視文化產業鏈的常見專業領域,即前端的劇本編劇和策劃,中端的動畫與音頻的設計與制作和游戲設計,以及后期的衍生產品推廣。相關企業的要求則主要面向短視頻、抖音、網紅等網絡傳播產品類型,以及舞蹈、音樂等文藝表現形式或者美術、動畫等視覺藝術領域,反映了其業務構成中網絡視聽節目服務類型的局限性。
(三)能力:信息處理、創作與管理綜合發展
在能力方面,企業需求重點表現為信息處理能力、創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如表3所示。企業要求應聘者能夠應對復雜的專業與行業信息,以及滿足網絡視聽專業內容的創作需求,能組織項目的日常運作。信息處理能力相關詞反映了人才發現、加工復雜信息的能力,企業以及時性、深入性和層次性作為評價標準。本研究的樣本文本如“分析”“數據分析”“研發”“設計”等大量同類詞匯說明了企業對應聘者批判性認知思維的要求,即“超越了單一論證的維度,包含對證據本身的批判性評估,具有創造成分”。創作能力相關詞反映了人才構思和產出文化藝術作品的專業技術能力,重點突出創作圖片、影像等可視化作品的四類技能。一是寫與編如“劇本創作”“撰寫”等,其核心是文字工作。二是演與說如“主播”“直播”等,指向觀眾的內容傳播活動。三是導與拍如“導演”“分鏡”等,要求對畫面視覺甚至全方位影像的把控、應變能力。四是剪輯與設計如“后期”“特效”等,側重運用專門軟件進行視覺創作。管理能力相關詞反映了企業希望應聘者具備在前期的策劃組織、中期的運作投放、后期的反饋維護及全流程統籌推廣的能力。正如美國學者阿爾巴蘭的主張:采購、制作、人際關系管理和媒體品牌是媒體管理中的主要問題。在研究樣本的招聘信息詞中,“項目”“運營”“策劃”等詞名列前茅,突出了企業側重廣播電視、音樂或影視項目策劃與平臺維護、推廣等工作。
不同企業對應聘者的能力需求差別集中體現在創作與管理能力維度。在創作能力方面,頭部企業更關注應聘者的文字創作與導演拍攝技能;相關企業則更傾向演與說、剪輯與設計能力。在短視頻和直播節目模式盛行下,內容設計者與表演者的角色重合,個人成為內容的載體,并且相較傳統院校培養的專業播音主持人注重分寸恰當的語言表現力與策劃力而言,短視頻和直播節目的主持人的表演隨意性更強,其經常采用表演才藝的方式來避免或減輕節目的沉悶感。此外,在管理能力方面,頭部企業和相關企業的需求差異從側面說明了各自組織與運作邏輯的不同導向。頭部企業的需求中較常出現“流程”“資源”“制定”等,因其業務或項目整體性強、體量大,對完成度與規范性要求更高。而相關企業的需求中“藝人”“活動”“客戶”等詞的頻率更高,因為相關企業的項目比較分散靈活,更強調中心主體與其他利益相關者。
三、供需耦合視域下高校網絡視聽人才培養策略探析
當今世界,媒介生態正發生深刻轉變,網絡視聽行業進一步發展。廣播電視媒體與網絡視聽行業聯動不斷加強,文化生態、創作來源、宣傳活動、營銷和經營策略等都發生巨大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數字企業對崗位類型和人才標準的需求重構。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須調整優化網絡視聽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培養具有市場適應性和引領性的網絡視聽人才。高校戲劇影視類專業是網絡視聽行業內容生產人才的重要來源,因此,其人才培養應把握社會時勢和行業趨勢,制訂與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提升人才培養效能。
(一)堅持立場方向,深入闡述職業精神
高校需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導向為魂,培養大學生成為創作具有大情懷、正能量的網絡視聽節目的有生力量。另外,高校需要深入闡述職業精神,鼓勵大學生不忘從藝初心,把個人興趣與扎實工作相結合,成為行業風氣的引領者?!熬W絡視聽內容具有創作主體多樣、宣發模式精準、受眾群體細分等特點?!币虼耍咝P枰龑Т髮W生關注社會現實,尊重多元群體的文化需求,通過交叉融合的專業學習來創作精品網絡視聽節目。
(二)對接行業標準,深耕新興場景需求
高校要制訂多元化的培養方案,細化培養方案對人才提出的標準規格。網絡視聽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當結合藝術領域核心素養要求與當代新興前沿的技能需求,使學習者“既能體現宏觀層面上對影像藝術歷時性的認知,又能抓住微觀層面上對影像藝術共時性的多樣性探索”。同時,高校需要擴大適應網絡視聽行業需求的專業課程設置,針對不同一級學科,面向不同崗位、工種、業務需求的專業,制訂分類培養目標。另外,高校可參考網絡視聽和新媒體等職業培訓,跟進網絡視聽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和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建設,促進高校網絡視聽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標準制度的有效銜接。
(三)依托數據信息,提升標準制定的精度
一方面,高??梢劳袑I研究人員、學校智庫平臺、行業專家咨詢等形式開展調查和研判工作,形成基于大數據的人才培養目標動態調整機制。面向市場,高??筛檹V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的動態數據,包括市場競爭格局和企業代表、主流產品和技術類型、崗位類型和供需情況等。面向教育界,高??煞治鰧I布局和人才產出數據,關注同類型、同區域高校的人才培養情況,做出精準決策。
另一方面,高校要把握技術迭代,重構課堂模式。高校要重視新媒體創作實踐,鼓勵大學生保持對新媒體技術的關注與興趣,并組織大學生學習新的網絡視聽技術和工具,不斷探索技術工具與主題結合的新可能。同時,高校要突破以往“集中+分散”主導的實踐課程模式,通過聯合式、項目式的組織形式,“將文案寫作、策劃書撰寫、腳本設計、攝像、攝影、導播、錄音、采訪、后期編輯等多工種集為一體”,提升大學生的崗位責任、團隊協同等通用素養和全流程組織運作的能力,使其成為高素質、復合型的網絡視聽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十四五”發展規劃[EB/OL].(2021-10-08)[2022-11-29].http:// www.nrta.gov.cn/art/2021/10/8/art_113_58120.html.
[2]張萍.新媒介環境下應用型視聽新媒體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新聞前哨,2018(02):4-6.
[3]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EB/OL].[2022-11-29].http://www.cnsa.cn/attach/0/2112271351275360.pdf.
[4]張青根,沈紅.一流大學本科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水平及其增值:基于對全國83所高校本科生能力測評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8(12):109-117.
[5]ALAN B.ALBARRAN,SYLVIA M.CHAN-OLMSTED,MICHAEL O.WIRTH.ALBARRAN.Handbook of Media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M].NewYork:Lawrence Erlbaum & Associates Inc,2005.
[6]胡筱.網絡視聽時代專業播音員主持人的優勢和挑戰[J].科技傳播,2020(17):115-117.
[7]吳曼芳.視聽行業發展呼喚更多創新型人才[N].人民日報,2021-08-31.
[8]耿紅霞.智媒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冷思考:以教學體系內容設計為視角的探討[J].今傳媒,2019(10):50-54.
[9]羅延財.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及專業發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09-112.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人才隊伍融合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GD2055)。
[作者簡介]羅弦(1992—),女,浙江溫州人,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