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語體教學由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課堂預設與生成,能引導學生領悟和運用語體蘊含的思維方法和語用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語言手段使語言更適應語境的能力,使學生的表達更為有效、得體,促進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提升。語體教學的策略包括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探求合乎對應語體的教學策略,可為發展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情境;語體教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冒穎(1995—),女,江蘇省昆山市周市中學。
語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不應被忽略,尤其是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課標”)頒布與實施之后。2022年課標強調:“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在真實而有效的情境中,文本(語篇)僅僅是交際內容(載體),教師還必須關注交際情境、交際目的、交際對象、交際場合、交際媒介等問題。
語體的分類紛繁復雜,本文將語體分為口語語體與書面語語體。結合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本文進一步將口語語體細分為口語交際和演講稿;將書面語語體中的文學語體細分為記敘語體、抒情語體,將書面語語體中的實用語體細分為新聞語體、說明語體(含科技語體)、書信語體和議論語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語體規律,從而更好地把握語篇,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實現深度教學。晁瑞認為,從模式來看,語篇可分為記敘語篇、描寫語篇、抒情語篇、說明語篇與議論語篇[1]。張長松、李震指出,在抒情語體教學中,可以通過言語形式、理解情感、意義生成引導學生體驗抒情語體特點,如抓關鍵詞語和句子、借助不同形式的朗讀、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等[2]。實用語體教學中,新聞語體是一種社會語境下的語言功能變體,教師要緊扣新聞的結構、語氣和人稱等。書信語體教學中,邀請函相對特殊,兼具禮儀性和告知性,既言明邀請之意,又告知相關事宜,如何表達得體是教學的重中之重。
李煜暉認為,情境化任務蘊含著大量的潛在線索和限制,有助于考查學生發現問題、辨析概念、建立關系和驗證假設的能力[3]。本文將在真實語文情境中,分別探賾口語語體教學和書面語語體教學的基本規律及策略。
一、口語語體教學策略
(一)口語交際
2022年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口語交際的統一要求如下:“學會傾聽與表達,初步學會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口語交際需要考慮人稱,交際的主體、對象、媒介等要素。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涵蓋講述、復述與轉述、應對、即席講話、討論和辯論。筆者以“應對”與“辯論”為例,探究其教學策略。
1. 應對
應對是指在日常交往中當有人向我們提問、建議或者質疑時,我們采取恰當的方式做出回應。做好應對的前提是認真聆聽對方的話語,準確理解其意圖,把握其觀點態度。如2021年蘇州語文中考卷中的第4題,需要學生選出與漫畫情境最匹配且寓意最深刻的一項。究題目之本質,是分析交際語境下的言說者與言說對象,結合口語應對的目的,選擇最貼合情境的應對方式來表述漫畫寓意。教師要指引學生根據漫畫中人物的神態、動作以及題干信息等推理漫畫寓意。漫畫中的小女孩站在水壺邊,耷拉著雙手,上半身扭向身后,一臉焦急。同時,題干提示這幅漫畫建立在勞動教育的情境中,選項明確是家長與子女的一次口語交際活動。在此環節中,教師可以請兩名學生扮演家長和女兒的角色,當堂演繹題目選項對應的四種情況,并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談談看法,將語文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最終得出正確答案:一要符合漫畫“水開了”的要素;二要體現漫畫的諷刺意味,即小女孩缺乏獨立勞動的能力。
2. 辯論
辯論是一種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經常用到的口語交際方式。一場辯論活動,一般有確定的論題、正反雙方以及特定的程序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綜藝節目《奇葩說》中的片段為導入內容,讓學生作為觀賽者,以更敏銳的視角,觀察辯手們結合當下生活的時事熱點展開的辯論,從而萌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說明:一場辯論賽從熟悉規則到形成辯詞,最后開展辯論,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出一場辯論活動的評價量表,量表內容包含前期準備與辯論過程。如設計辯論過程的評價要素時,分別從開篇立論、巧辯環節、自由辯論、總結陳詞以及臨場反應等方面思考。結合《奇葩說》的視頻片段,學生能對以上環節有更清晰的認知。以自由辯論為例,能找準對方漏洞進行反駁,攻防轉換有序,引用事實得當,邏輯性和針對性強是關鍵。在此基礎上,結合綜合性學習“以和為貴”,學生能明白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觀念的交鋒不可避免。教師可讓學生當堂圍繞“人類和平是否是可以實現的理想”展開辯論,以行促知。此外,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辯論也是學生學習應對技巧的一種途徑。
(二)演講稿
演講稿是架在演講者與聽眾間的“橋梁”。2022年課標中提出了如下教學目標:“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以陶行知的《創造宣言》為例,作者擅長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抽象深刻的教育思想,論述時兼用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使聽眾在短時間內能接受其教育主張。如在文章中,陶行知形象地將教育方法比作“刀法”,讓枯燥晦澀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更符合聽眾的認知規律;又如“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這句話告訴聽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不是空談,而是有事實依據的。此外,好的演講能有效調動聽眾的情緒。《創造宣言》在句式方面多用短句,同時穿插排比的修辭來加強語氣,正是這種激情澎湃的語言,才能使聽眾更直觀地感受到文字力量的沖擊,如“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學生通過課文朗讀音頻中的語氣變化,能感受到教育者要實現教育創造,困難重重。
教學過程中,教師從語言特點、修辭角度、言語環境等角度解讀《創造宣言》,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語體邏輯,學會演講與評價演講的優缺點。以此為基礎,教師可在十二月份設置“新年寄語”主題演講比賽,加深學生對語體的印象。學生在真實的語文情境中,能將新觀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關聯,從而實現語文素養的綜合提升。演講比賽中,作為聽眾的學生,他們對演講者的評價是對演講者是否做到“心中有聽眾”的反饋,教師也能據此評判作為聽眾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貫徹落實“教學做合一”。
口語語體教學,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通過口語交際、演講稿的課堂教學,可以逐步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 書面語語體教學策略
(一)文學語體
所謂文學語體,是指和一定的文學體裁(如詩歌、散文、戲劇等)相匹配而能夠顯示其特征的語體[4]。筆者以其中的抒情語體為研究對象,探求合適的教學策略。
朱自清的《背影》是關于作者的父親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對父親的形象進行了刻畫,如“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其間的顏色詞都是相對冷調的、壓抑的,亦如作者的父親當時的處境。這是作者的父親與讀者的一次無聲的對話。文章中也穿插了與“我”相關的顏色詞,例如父親送給“我”的紫毛大衣,給“我”買的朱紅色的橘子,這些顏色詞都給人一種明亮而溫暖的感受,是“我”生命中的一抹亮色。通過顏色詞的對比,父子形象躍然紙上,在這些詞語中傳遞著“我”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傳遞著父子隔閡的消融。學生作為讀者,根據這些詞語,進行總結歸納,能獲得規律性的認識。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朗誦中進行聯想和想象。如文中有一段父親送“我”到車上的對話,教師可讓學生以演讀法將對話中的場面還原出來,指導學生結合詞性、標點等進行重讀和停頓,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父子離別時的惆悵之情,領會形象化語體規律。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中的阿長不是魯迅的母親,卻勝似母親。文中的稱呼語能反映作者情感的變化。例如,日常生活中,“我”用“阿媽”來稱呼她;當她謀害“我”的隱鼠后,“我”稱她為“阿長”,意在告訴讀者此刻作者和她的關系疏遠了,帶有憎惡的情感;而在她給“我”買《山海經》時,“我”則尊敬地稱她為“長媽媽”。這對學生的日常交際也有所啟示,即稱呼他人前要三思,正如葉圣陶曾說過的要使學生學會“在需要的時候說恰當的話”。此外,風格與語體是“里”與“表”的關系。教師在教授《阿長與〈山海經〉》后,可以進行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當堂討論,把握魯迅抒情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之異同。
賈平凹的《一顆小桃樹》是一篇典型的狀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好似在重現真實生活,語言連貫、平實。閱讀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意反復出現的細節描寫,以文中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為例,作者善用形容詞和動詞來給讀者以直觀感受。比如說小桃樹長得“委屈”,又如“瘦瘦的,黃黃的”,用一些擬人化且具有新意的詞語,兼用疊詞,來表現事物形象。同時,作者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用了“緊抱”這個詞語,就如人在沒有信心時,也會不自覺地產生這樣的肢體動作,說明散文的用詞要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揣摩[5]。小桃樹在文中的出現也和“我”的奶奶息息相關,如奶奶給“我”買桃子,奶奶不同意砍掉那棵小桃樹,還常護著給它澆水。奶奶對小桃樹的態度,也是奶奶和“我”的對話,即奶奶借這棵小桃樹寄托對“我”的思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封“奶奶,我想對你說”的書信,以此感知抒情語體背后的形象思維。
(二) 實用語體
下面,筆者分別以新聞和邀請函(書信語體)為例,分析書面語語體中的實用語體的特點,并探索適合初中生的教學策略。
1. 新聞
新聞是受新聞傳播與報道領域中一系列交際要素的影響而形成的語言特色體系。在詞語運用上以常用、意義明確為主,在句型選擇上以短句、簡單句、主動句、肯定句為主,在結構上以倒金字塔為常用結構。課堂上,教師應帶領學生感知詞語選擇、句子甄別與結構排列,領會新聞的語體規律,學會撰寫與播報新聞稿。如學習毛澤東的《消息二則》時,學生通過朗讀會發現文本在語氣的選擇上主要以提供訊息、傳達資訊的陳述語氣為主。此外,《消息二則》中常出現“我”“我軍”“我西路軍”等第一人稱,此舉意在拉近新聞報道和讀者之間的距離,仿佛作者在和讀者分享聽聞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天塹喜訊后的喜悅和感慨。學生可以通過換詞法感知新聞語體的詞語兼具主觀傾向性與客觀準確性。又如教授《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時,教師可以課文中評價航空事業工作者的排比句為例,讓學生以祖國或老師為對象進行仿寫,建構語言模型,把別人的話變成自己的話,實現語言思維的正遷移。此外,教師還可以摘取文中的關鍵句,利用希沃軟件中的排序游戲,讓學生在趣味游戲中更好地把握語體特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可將校園實踐活動撰寫成一篇新聞報道并當堂給全班學生播報,師生共同評選出“最佳新聞人”。
2. 邀請函
教授“表達要得體”時,教師可以“班級開設主題班會,邀請學校德育處主任參與”為情境,要求學生撰寫一份邀請函。撰寫時,學生要明確寫作對象,選擇恰切的語言,理清撰寫邀請函的語體要點,注意將禮儀性與告知性相結合[6]。
在撰寫之余,修改尤為關鍵。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指出,反復可以使人腦的語言分析變得更加清晰、有條理。這啟示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不能不斷更換情境,應給予學生反復打磨的機會。因此,教師應重視寫作修改環節,引導學生根據交際語境對邀請函進行精細化加工,將情境任務落到實處。在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先讓學生自由讀各自撰寫的邀請函,在閱讀中換位思考“我這樣表達是否得體”,再給其一定時間,用不同顏色的筆將邀請函的格式不規范處、用語不得體處和存疑處勾畫出來,并進行修改。待學生檢查、修改完畢,教師再組織學生隨機交換,引導學生對手中他人的邀請函進行第二次修改,要求修改時標注好修改原因,并在最后羅列無法解決的問題。第二次修改結束后,教師將學生作品依次發回,使學生在參考他人修改結果的基礎上繼續修改,鼓勵其當堂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疑惑。在最終的邀請函定稿后,教師可讓學生親自實踐,圓滿完成該情境任務,并使其在自評、他評、再自評的循環中增強語體感受能力。
三、總結
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明確語體教學的意義與重要性,且要自覺地開展語體教學活動,如通過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確語體特征,再基于課堂指導、訓練活動等來培養學生的語體意識。同時,教師還要有機地將語體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深度融合,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體實踐應用能力。總之,研究語體于日常教學有一定價值,語體教學應“依體而教”,教學策略也應建立在真實語文情境的基礎上,力求落實聽、說、讀、寫四個維度的教學,促進學生積累多樣化的言語圖式,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晁瑞.漢語文體學概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2]張長松,李震.體驗:抒情語體教學的價值追求[J].中學語文教學,2011(5):20-25.
[3]李煜暉.語文學習任務載體形式問題類說[J].中學語文教學,2023(4):9-15.
[4]劉玲.文學語體解析[J].發展,2011(2):93.
[6]宋亦峰.“閱”出深度 “讀”出本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深度學習的路徑探析[J].讀與寫,2022(3):64-66.
[6]常宇歡.交際語境下的初中應用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