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喬

一、教學背景
新課程改革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有別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是教學改革當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學生在學科學習活動當中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以及思維品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有力踐行課程理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組織教學。本文以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的結構”這部分內容為例,設計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活動。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高中生物學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第3章第1節。本節課包含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第二部分講的是營養結構,這節課是對“群落及其演替”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節課之后主要講解關于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穩定性相關內容。因此本節課內容有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三、學情分析
關于生態系統的相關概念,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且,學生在生活當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閱讀、圖片、影視等接觸到了很多類型的生態系統,對于生態系統并不陌生。與此同時,在此之前學生也學習并鞏固了種群及群落的相關知識,對于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四、教學目標
1.形成生命觀念:能夠說出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間的相互關系。理解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及營養級的確定。
2.培養科學探究意識:分析生態系統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構建。
3.樹立科學思維: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結合食物鏈、食物網等問題,培養學生知識聯系實際的能力。
4.增強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能夠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的指導下積極踐行生態保護行為。
五、教學重難點
對生態系統當中各個成分以及作用進行分析,完成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構建;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六、教學方法
多媒體情境導入、設計問題串、小組合作學習。
七、設計思路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選擇當地濕地公園作為課前導入內容,這樣能讓教育活動回歸生活,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和生活實際之間搭建橋梁,從而讓學生所學的知識真正服務于實際生活。并且學生對當地濕地公園也熟悉,更容易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接著,以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為引領,要求學生模擬濕地公園的淡水生態系統自制一個小生態瓶,預設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回顧上一章節所學到的種群及生物群落的概念,順勢導入本節課所學內容,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進行介紹。
在本節課第二部分教學當中,要求學生思考并回答濕地生態系統中常見的生物種類及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畫出生物之間由于捕食關系而形成的食物鏈、食物網,解決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問題。
在本節課最后環節當中,圍繞濕地公園的美景引發學生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如“濕地公園對生活有哪些影響?人們的不當行為會對濕地公園生態系統帶來怎樣的影響?”以開放性問題為引領,讓學生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和交流,從而得出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的理念,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的。
上述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層層遞進當中能幫助學生學習并且掌握生態系統的結構知識,同時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讓課堂主旨得到進一步升華。
八、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課前激趣
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功能為學生播放提前準備好的關于當地濕地公園的紀錄片。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在更好地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同時,還能促使學生以更積極、更主動的姿態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學生觀看視頻內容。
教師:相信大家在視頻當中也看到了,咱們這里的濕地公園景色優美,不僅是人們休閑娛樂、健身打卡的好去處,更是代表咱們當地形象的生態名片。今天,我們就以它為對象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完成情境導入,在優化課堂導入方式的同時,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在順勢導入本節課內容的同時,為后續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和準備。)
(二)梳理內容,問題探究
教師:現在請大家結合課前預習的情況回答問題:生態系統的概念和范圍、生態系統的結構。
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結合課前預習情況給出答案。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食物網。
教師:看來大家在課下都非常認真地預習了,下面我們具體對上述兩個概念進行深入探究。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教師: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第一個探究活動: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生態瓶,這個小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除了生物外,還有哪些成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呢?思考并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給出答案。
學生紛紛進行討論。
小組1:小生態瓶當中有生物和非生物兩種成分,其中生物成分有草、魚、田螺、細菌和真菌,非生物成分有水、空氣和無機鹽。
教師:說得非常正確,下面哪個小組愿意講講這個生態系統當中的組成成分以及作用呢?
小組2:這個生態系統當中草是生產者,魚和田螺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小組3:生產者的作用是在生態系統當中輸入物質和能量;消費者能夠幫助物質和能量循環,分解者主要是分解動植物的遺體。
……
教師:看來大家已經很清楚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老師這里還有幾個問題需要大家解答:(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2)所有的動物都是消費者嗎?(3)所有的細菌都是分解者嗎?請同學們舉例說明,以上問題反過來問是否成立呢?仍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歸納總結。
學生繼續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并且歸納總結如下(見圖1)。
■
圖1
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嘗試構建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模型。
(設計意圖:該探究活動的設計,主要將課堂交由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促進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并且在深化相關知識理解的同時,通過學習分析生態系統各成分及其作用,完成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構建,對于科學探究意識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助力。)
2.食物鏈、食物網
教師:現在我們繼續學習關于食物鏈、食物網的相關內容。相信大家都聽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樣的話,其實從生物學學習的角度進行解釋,“大魚吃小魚”是為了從小魚體內獲得能量,這樣生物之間以捕食建立起來的關系稱為食物鏈,不同的食物鏈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食物網。接下來,請大家以濕地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想一想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也存在捕食關系,請同學們依據生物圖片在卡紙上嘗試著畫出圖片上的生物之間存在的食物鏈、食物網。
小組紛紛開始進行探究并且完成食物鏈、食物網的構建。在學生完成這部分內容之后,每組派代表展示本組畫的食物網,挑選較好的留下,以這個小組的食物網為例,繼續分析以下問題:
(1)觀察各條食物鏈,找找相同點與不同點。
(2)請說出最長的食物鏈,每種生物處于第幾營養級,屬于幾級消費者。
(3)鷹和蛇是什么關系?
(4)食物鏈、食物網的功能是什么?
教師在這里予以學生相應的提示:食物鏈必須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營養級結束,中間不能停頓。
在上述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設計延伸思考問題:在一個復雜的食物網中,隨著某一種生物的消失,其他生物會有什么變化?
生A:不會引起變化。
生B:增加。
生C:減少。
面對學生不同的答案,教師結合學生討論的內容做出總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任一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最終影響到人類。
(設計意圖:此探究活動是在第一個探究活動基礎上的延伸,以問題串設計引發學生深入展開思考,通過一步一步設疑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并且深化拓展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教師引導并講解各組成成分之間存在的關系密不可分。)
(三)引申主題,升華情感
到這里,本節課主要內容已經基本講完,為了進一步升華課堂主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為學生展示兩張對比圖:一張是人們在公園里散步、垂釣、游玩;另一張是人們燒烤留下的垃圾、在河邊洗衣服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結合兩張圖片提出問題:人與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環境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也在悄悄地影響著環境。要與自然和諧共處,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學生A:我們要做到不隨手丟垃圾,看到垃圾要撿起來,遇到不文明行為要及時阻止。
學生B: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低碳出行。
學生C:做好環保,積極參與各種環保公益活動。
……
教師總結:大家說得都非常好,“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欣賞和保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希望大家都可以記住自己今天說的話,言必信,行必果,將環保、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生活當中不同現象的對比,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根植到學生內心深處,在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同時,能夠身體力行環保理念,為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九、教學反思
新課程深化改革背景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教學活動,既是課標的要求,又是改革的主張。本節課教學當中通過情境導入、設疑探究、情感升華等環節,在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實現了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整體上來看達到了教學目的。但是,部分環節設計趣味性有待進一步提升,都是通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的方式,課堂多樣性有待提升,不僅要落實教學目標,更要讓課上得生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