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



注: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開發‘小創造力: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育人新探索”(項目編號:2022JSQZ03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對所讀名著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與“雙減”工作的深入開展,整本書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得到應用。但如何將整本書閱讀放置到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環境下開展教學工作,并設計科學、合理的內容與作業方案,吸引學生更細致、更主動地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仍是亟待教師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豐富“原料”,為整本書閱讀作業“添色”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類似《昆蟲記》《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海底兩萬里》等集文學與科普于一體的優秀作品。教師在設計這一類書的整本書閱讀作業時,可以把語文作業與其他學科融合起來。這樣作業形式就變得豐富、有趣起來,有助于整本書閱讀的落實。
例如,我校幾位青年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海底兩萬里》時,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課前作業:航行路線圖
作業要求:
繪制尼摩船長的航行路線圖,重點為見聞概述。
作業指導:
(1)瀏覽全書,邊讀邊繪制尼摩船長的航行路線圖,標明所到地點、時間、所遇人物及航行順序。
(2)小組選出一份路線圖,課堂合作補充、修改、完善此圖。
(3)小組分工,為圖上各地點擬寫超鏈接文字,即作者在當地所見所聞的概述(200字以內)。
課堂作業:尼摩船長速寫
作業要求:
請從書本出發,說說你心目中的尼摩船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業指導:
從潛艇陳設、人物語言、具體情節、他人描述等方面出發,探討尼摩船長的形象、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用繪畫的形式呈現。
課后作業:紀念館布置
作業要求:
紀念館一共分為三個展區:海洋和陸地、殖民與反抗、人性的幽暗與光輝。請你根據課堂內容和課外知識布置好紀念館。
■
作業指導:
(1)再讀全書,精讀與上述三個展區主題相關的篇章。
(2)通過查閱外部資料,了解可能對尼摩船長的形象和故事進行重新詮釋的觀點,并思考如何客觀呈現其多面性特征。
(3)分析尼摩船長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和影響,探討如何將其精神傳承和弘揚。
(4)展廳內可以放尼摩船長的航海日記、其他人對尼摩船長的回憶、諾第留斯號上遺留下來的影像資料等內容。你也可以嘗試使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數字化人物等,來加強展覽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期待你的創意能為這座紀念館吸引更多的游客!
上述作業的設計,體現了語文與地理、語文與歷史、語文與影視的融合,還有語文與藝術。畫“航行線路圖”、為尼摩船長畫像、進行展館的設計與制作這三種作業,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尋找書中適合的內容都可完成。教師引導并選取合適的方式——師生投票進行評價,根據投票的結果,讓獲獎同學談感言,投票的師生說投票的理由。尤其最后“布置紀念館”作業,呈現了跨學科、跨媒介手法的運用,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傳承人文精神,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尼摩船長的人性和精神世界,這些是整本書閱讀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加入“調料”,為整本書閱讀作業“增味”
戲劇是九年級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但僅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學生很難深入了解戲劇。筆者與備課組教師閱讀名著《簡·愛》的過程中發現,其有豐富的影視資源。于是筆者在2023年寒假整本書閱讀作業的布置中,圍繞《簡·愛》設計了一組任務式作業,讓九年級學生的名著閱讀真正發生。即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創意讀寫活動,融通名著閱讀教學和戲劇活動探究單元的學習,促進學生理解鑒賞能力和跨文體寫作能力的提升。具體作業如下:
學校戲劇節選拔即將開始,同學們分組選擇小說《簡·愛》的經典情節片段,改編成劇本,參加班級選拔賽。
作業1 慧眼識“文” 推薦片段
作業要求:
推薦《簡·愛》最具矛盾沖突的情節、片段,制作海報進行宣傳。
作業指導:
(1)閱讀全書,小組交流研討,推薦最具“矛盾沖突”的情節、片段,并闡述理由。(200字左右)
(2)從《簡·愛》的多種出版書籍中,選擇適合本組推薦情節的封面作為宣傳海報,也可以自主設計宣傳海報,并撰寫一句話宣傳文案。
作業2 “聲”臨其境 我行我秀
作業要求:
揣摩小說主要人物的形象,剪輯電影片段,為人物配音。
作業指導:
(1)比較2011版電影《簡·愛》和小說的情節,探討兩種藝術的異同。
(2)為推選的情節片段中的人物進行臺詞朗讀設計,把握人物情感。
(3)小組合作,為推薦的電影整合片段配音,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課標中強調,語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現實生活,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這就告訴我們,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要關注生活的源頭活水,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F代社會,多媒體生活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樣的“流行元素”(見表1)催生了豐富的臺詞朗讀設計文案——
表1 簡·愛告別里德太太的臺詞朗讀設計
■
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可以讓整本書的閱讀不再枯燥。在學生各式各樣的朗讀作品、臺詞設計的文案中,學生的寫作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對名著中人物的心境體會把握到位,對整本書閱讀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這就是借鑒“流行元素”創新作業形式帶來的巨大好處。
三、促進“咀嚼”,為整本書閱讀作業“提香”
初中語文教材在九年級選編了《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文,其是《紅樓夢》中的經典片段。然而,片段式地呈現長篇小說容易造成學生碎片化的淺層閱讀。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初中階段一部分文學素養深厚的學生已有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和需求。因此,筆者嘗試在八年級暑期帶領學生閱讀《紅樓夢》,并設計整本書閱讀作業。
筆者劃分主題板塊并設計相應的作業內容,包括預習作業、課后作業以及長程作業等。利用板塊式結構框架,將《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作業分了12學時進行設計,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作業課時規劃
■
通讀全書是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基礎,該板塊的作業設計可以為各板塊的知識內容搭建聯系,具有整體性、結構性、遞進性的特點,可為后續板塊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作業內容:(1)通讀《紅樓夢》后制作一份讀書筆記,對各章主要人物和事件進行總結、分析。(2)理清書中主要人物的關系,建立四大家族人物的關系圖。(3)為開學后開展的“《紅樓夢》知識競賽”設計一道題目,并提供正確答案與詳細解析。
筆者由點到面地指導學生逐步進入《紅樓夢》中的情境,著重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整體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以主要人物的生活細節為具體抓手,深化學生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感悟。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促使學生深度“咀嚼”名著精華,為整本書閱讀“提香”。
每一個主題板塊的預習作業與課后作業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預習作業與教學設計相配套,通過前測診斷的學情為設定教學目標精準把脈,基于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課后作業則旨在鞏固所學,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全書通讀板塊中為學生布置以下預習作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紅樓夢》的序言、出版說明或凡例進行閱讀,從中總結關鍵詞和關鍵信息,并以個人經驗為基礎,從下面兩個主題中選擇一個進行演講:(1)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經歷、《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以及創作思想等。(2)《紅樓夢》的藝術價值、思想內涵、不同版本差異以及對現代文學界的影響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教師構建以學習為核心的教學實踐,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優化學習活動設計,力求提升教學實效。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依據具體學情設置具有差異性的個性化作業,以保證作業完成實效,加深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例如,在重要事件板塊中,筆者設計了如下作業:(1)選擇《紅樓夢》中一個著名的故事片段,并寫出喜歡的理由和個人推薦詞。(2)“事件研讀”交流展示環節,研讀故事情節,包括元妃省親、黛玉葬花、劉姥姥進大觀園、金釧投井、太虛幻境等,研讀重點包括事件發展過程、人物表現、內在矛盾沖突、事件前后關聯、寫作意圖等。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述作業設計試圖通過減少空泛閱讀培養學生興趣,體現綜合能力的“套餐”作業,即既要有短期一兩天的“快餐”作業,又要有幾周才能完成的長程“營養餐”式作業,還要有符合學生個性發展與閱讀追求的“自助餐”式作業。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學生打造真實的整本書閱讀環境,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作者單位:南京市鐘英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