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糧食總動員:陜甘寧邊區救國公糧征收機制研究

2023-02-24 22:01:41王今誠
理論月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群眾

□王今誠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沒有哪種糧食能在意象上與小米媲美,毛澤東曾說:“長征后,我黨像小孩子生了一場大病一樣,是陜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養我們恢復了元氣。”[1](p1206)“小米加步槍”,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形象與裝備水平的經典概括[2](p1195)。如同缺少武器裝備一樣,全面抗戰時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的糧食供給也存在很大困難,甚至在1941年還發生了糧食危機。在社會經濟落后,農業生產率低下的邊緣地帶,中共是如何動員和組織民眾完成救國公糧征收,保證糧食供應,渡過危機,堅持抗戰到底的呢?關于邊區救國公糧征收問題,學術界已有研究,但著眼點大多在糧食生產、危機應對、糧政建設、農業稅收、征糧工作等方面①參見星光、張楊:《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稿》,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3—49、124—128、146—166、247—265、438—444頁;張揚:《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載《西北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第54—60頁;黃正林、文月琴:《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稅》,載《抗日戰爭研究》2005年第2期,第34—65頁;吳永:《一九四一年陜甘寧邊區“救國公糧”征繳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論析》,載《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9期,第55—65頁;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糧食問題研究》,載《抗日戰爭研究》2015年第1期,第40—70頁;周祖文:《動員、民主與累進稅:陜甘寧邊區救國公糧之征收實態與邏輯》,載《抗日戰爭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9頁。,較少關注征糧機制的生成邏輯、運行機理。有鑒于此,本文將從梳理政策與法理依據、對比行政機制與動員機制、分析動員機制運用入手,對邊區征糧機制的理論和實踐邏輯進行闡述,以期與已有研究互為補充。

一、陜甘寧邊區征收救國公糧的政策與法理依據

1937—1944年,為堅持抗戰,陜甘寧邊區征收了8個年度的救國公糧(1945年11月頒行的征糧條例,因抗戰已結束,刪除“救國”“戰時”“抗日”等字樣,直接定名為“公糧”[3](p298))。救國公糧是一種綜合性的農業所得稅、土地所得稅,類似國民政府的“田賦征實”,但又具有臨時性質,屬于中共在邊區實施的財稅制度和戰時動員政策。其征收范圍主要是土地所得的農產品及部分農村副業、小手工業收入,并按人民負擔合理的累進原則統一征收(同時規定各項減免政策,照顧了各階層群眾的利益),目的是保證戰時糧食供應。救國公糧作為一項戰時財政經濟制度,是基于特定歷史背景、依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民族革命法理與邊區施政綱領而制定和實施的。

(一)征收救國公糧的政策依據

黨的“政策的具體表現是政府的法令,法令即是從法律上、組織上保證政策的實現的具體辦法”[4]。陜甘寧邊區征收救國公糧的政策依據,蘊含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后,中共作出的決議決定、發出的宣言和制定的綱領之中。在民族危機、社會危機極端嚴重的時刻,中共從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出發,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實現政治路線重大轉變,主張實行革命的三民主義,號召“團結全國人民共同為民族解放、民權自由、民生幸福三大目標而奮斗”[5](p166)。黨的工作中心的一環,是喚醒人民參加抗戰,集中力量發展抗日民主運動,提出能夠代表各階級各階層政治經濟文化利益的綱領。因為,中國革命的復雜性與多變性,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把馬列主義關于民族革命的基本原則具體化,必須“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提出適當的主張,策略與口號,慎重的正確的解決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問題”[5](p169)。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來正式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國民黨中央社于9月22日公開發表)交付國民黨。其中,向全國同胞提出的奮斗總目標之一,就是“實現中國人民之幸福與愉快的生活。首先須切實救濟災荒,安定民生,發展國防經濟,解除人民痛苦與改善人民生活”[5](p370)。7月23日,《中共中央為日本帝國主義進攻華北第二次宣言》明確提出:“立刻實施財政經濟土地勞動文化教育等各種新政策,以鞏固國防,改善民生。”[5](p391)8月25日,洛川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第六條、第七條,分別提出了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和改良人民生活的要求[5](p476-477)。抗日救國綱領是對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的具體化、時代化,與中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基本相同,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國共合作宣言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規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奠定了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實施戰時財政經濟的政策基礎——在改善民生的同時,實行適當的戰時財稅制度。

發展民眾運動,動員廣大群眾參加抗日、支持抗戰,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基本條件。在民族解放運動中,中共的基本任務之一是把陜甘寧根據地建設為抗日民主模范區。1937年5月15日,中國共產黨陜甘寧邊區第一次代表大會提出邊區建設的總方針,即“轉變與創立特區為抗日的民主政治模范區域,為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中政治與軍事的模范區域,為實現民主共和國制度區域”[6](p368)。為此,黨必須“恢復與發展蘇區的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5](p213)。黨“在農村中的主要任務是為改良農民的生活而斗爭,為團結千百萬的農民而斗爭”[5](p247)。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眾生活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有繼續生活的希望與動力;另一方面是涵養力量,為抗日事業提供糧食與兵源。

為什么要征收救國公糧呢?因為革命也要吃飯。1937年9月1日,《陜甘寧邊區黨委關于征收救國公糧的決定》強調,“正確的戰時財政經濟政策,是保證抗戰勝利的必要條件”[6](p43),“沒有足夠的財政經濟的供給,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6](p43),征收救國公糧的革命實質,是“為了打日本,供給紅軍的需要”[6](p44),這是“自救和救邊區、救中國的最好辦法”[6](p44)。隨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上前線作戰,“邊區已變為直接對日抗戰的地區。由于我們邊區的貧瘠,經濟的落后,和南京的不幫助,使我們的經濟極端困難。但我們必須在這個困難條件下,求得適當的解決。而且我們相信是可以獨立解決的。因為邊區整個民眾已取消一切苛捐雜稅,生產建設已在廣大人民高度的勞動熱忱和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大大的發展了。因之,為了保證抗戰的需要、紅軍的給養,爭取抗戰的勝利”[6](p43),決定征收救國公糧。邊區各級黨委、每位黨員,必須將動員民眾繳納救國公糧當作目前抗戰動員中的重要和緊急工作。9月14日,《新中華報》社論指出,盧溝橋事變后實行全國總動員,各地人民均在購買救國公債、實行募捐,充實抗戰經費以幫助抗戰。陜甘寧邊區也要發揚人民的抗戰熱忱,保證抗戰部隊的給養。因此,“邊區人民必須發起救國公糧這是抗戰動員最重要工作之一。邊區人民應該在抗戰動員中,做一個模范的例子來給全國同胞看。……繳納救國公糧,是擁護群眾利益,絕不是違犯群眾利益的。因為他是為著抗日救國,為著民族利益打算。而民族利益與群眾利益是密切聯系著的”[7]。10月,邊區一級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強調:“在抗戰時期,全國的財政困難是免不了的。我們要抗日,就必須要吃飯;要吃飯,就必須找糧食;買糧食我們又沒錢,因此,我們提出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糧出糧的口號。征收救國公糧,保證抗日部隊和人員的飯吃,這是應該的。”[6](p59)1938年3月3日,《中華民國陜甘寧邊區告民眾書》進一步解釋了實行戰時財經政策的實踐邏輯:“只有從誓死反抗中,能爭求一條生路,能將日寇打出去。邊區政府決心領導邊區民眾,為誓死保衛邊區,保衛西北,保衛全中國而奮斗。保衛邊區,是每個邊區人民應盡的神圣責任,無論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要竭盡他所能做到的,努力參加各種抗戰工作。”[8](p56)為此,必須“收集軍需用品,供給軍隊糧食”,必須“動員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智力,來幫助政府軍隊抗戰”[8](p57)。總而言之,征收救國公糧是中共為爭取抗戰勝利所實施的戰時財稅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抗日民眾運動;繳納救國公糧,則是邊區所有民眾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征收救國公糧的法理依據

征收救國公糧的法理依據,來自權力機關——陜甘寧邊區參議會通過的基本法性質的施政綱領和參議會或邊區政府制定的一些關于人權、財產權的法規條例。1939年初,邊區一屆參議會審議通過《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1939年4月4日邊區政府公布),在保護私有財產所有權、發展農工商業和休養民力的基礎上,規定“實行統一累進稅,廢除苛捐雜稅”[9](p2),“優待抗日軍人與工作人員之家屬”[9](p2),厲行有效的開源節流辦法,以解決戰時財經困難。1941年5月1日公布,邊區二屆參議會審議通過并于1942年1月1日起實施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是邊區首部新民主主義性質的基本法。它規定在邊區“實行合理的稅收制度,居民中除極貧者應予免稅外,均須按照財產等第或所得多寡,實施程度不同的累進稅制,使大多數人民均能負擔抗日經費”[10](p243)。有關負擔合理的征糧原則規定,還體現在《陜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綱領(草案)》(1942年9月1日邊區政務會議通過)、《陜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1943年3月邊區政府第3次政府委員會通過)等中。

承認和保護財產權、收益權,是合法、有效征稅的法理、法律前提。對此,邊區進行了一系列立法實踐,如1938年4月1日施行的《陜甘寧邊區土地所有權證條例》、1939年4月4日施行的《陜甘寧邊區土地條例》、1942年2月公布的《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1943年9月公布的《陜甘寧邊區土地登記試行辦法(草案)》、1944年12月邊區二屆參議會二次大會審議通過的《陜甘寧邊區地權條例》等。《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明確規定:“保障邊區一切抗日人民的私有財產及依法之使用及收益自由權(包括土地、房屋、債權及一切資財)。”“邊區人民之財產、住宅,除因公益有特別法令規定外,任何機關部隊團體不得非法征收、查封、侵入或搜捕。”[9](p7)救國公糧畢竟屬于戰時農業稅,避免因過度動員而導致的傷民現象,是黨和政府必須預先考慮的大事。因此,為統一戰時動員保證戰時供給,調節人民負擔,避免各種浪費,邊區政府于1941年5月9日公布《陜甘寧邊區戰時各級動員委員會組織規程》《陜甘寧邊區戰時動員壯丁牲口條例》《陜甘寧邊區戰時動員物資辦法》,明確規定戰時物資動員須具備三個條件才可進行:“(一)確為軍事上或公共事業上所必須。(二)前線必須又不能依其他方法取得,或雖然取得而需時過久,足以貽誤軍機及事業者。(三)須為應征人所能供給,而不致妨害其基本生活者。”[11](p256)戰時動員條例的實施,為邊區政府通過借糧、征糧方式渡過經濟難關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據。

全面抗戰時期,邊區制定實施的施政綱領、精兵簡政綱領及有關保障人權、財產權的單行條例,為征收救國公糧提供了法律依據,體現了陜甘寧邊區作為模范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人民性與法制化特點,其所代表的以人民為中心、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政治理想,兼顧民生、合理負擔、保障戰爭供應的稅制理念,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陜甘寧邊區的救國公糧征收機制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讓黨的路線、政策發揮良好效果,必須解決好政策落實落地問題。執行黨的路線,落實黨的政策,既是作風擔當和黨性問題,也是事關人心向背與革命成敗的重大問題。邊區的救國公糧征收機制,建構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與邊區參議會、政府制定的法規條令之上,表現為政府法令與政黨動員相配合、鼓勵農民自愿認繳的顯著特征。在征糧過程中,重視政府法令與中共政治動員相結合,強調政府行政風格(行政機制)與政黨動員風格(動員機制)相配合,是邊區在全面抗戰初期業已形成的工作機制。正如邊區政府所強調的:“征收公糧是耐心的組織工作,必須依靠于組織上的一致動員,因此各級政府應取得同級黨的組織與民眾團體同時的動員,才能順利的完成任務。”[8](p469)征糧工作不要忘記了宣傳,不要忘記毛澤東所強調的“政府命令與政治動員的配合”[12](p85)。

(一)救國公糧征收的行政機制

對陜甘寧邊區征糧行政機制的梳理,應充分考慮歷史過程的豐富性與多重性,呈現制度執行中應然(制度形態)與實然(運行實態)之間的張力。如此,才能明晰關鍵條款變遷的內在邏輯。1937年10月,邊區政府發出的關于征收救國公糧的第一號布告,頒布的《征收救國公糧條例》《征收救國公糧附則》和《救國公糧保管分配條例》,作為首例有關救國公糧的法令,以行政立法形式將征糧作為一項抗日救亡運動法定化,奠定了救國公糧征收機制的制度框架。

1.救國公糧的征收主體

救國公糧的征收主體是陜甘寧邊區政府,即“由邊區政府劃一征收,各級政府除按照本條例規定數量征收外,不得另立名目重征或附加”[8](p19)。綜觀1938年至1944年的征糧條例、訓令,其發文單位基本上都是“陜甘寧邊區政府”,均強調“救國公糧由邊區政府統一征收,各級政府應按本條例征收”[13](p277)。這一特別規定,旨在明確、統一征糧主體,避免征收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因層層加碼而加重農民負擔的問題。

2.征收救國公糧的工作機關

各級政府是本區域內執行征糧工作的落實主體,負行政責任,并組建臨時性的征糧工作機關、工作團、工作組等。縣級征收機關為“△△縣征收救國公糧委員會”,由縣政府第一科科長任主任,另選4~8名熟悉征糧工作的人員為委員,在縣長領導下全權負責該縣征糧工作;區級征收機關為“△△區征收救國公糧委員會”,由該區區長兼主任,另設副主任一名、委員若干名,全權負責該區征糧工作。縣、區兩級征糧委員會均為臨時工作機構,任務完成后自行結束[8](p21-22)。從1939年開始,邊區政府直接將各縣應負擔公糧數額分配好,并進一步明確縣級為征糧工作的中心,要求“應以縣為單位召集區鄉長聯席會議,根據各區鄉實際情況,分配應征收之數量及其實施之具體辦法”[8](p470)。

1941年的糧食危機,引起邊區征糧工作機關的變化,征糧工作重心下沉到鄉一級。1941年11月25日公布的《陜甘寧邊區政府三十年度征收救國公糧條例》,規定以鄉為單位,組織鄉級征糧委員會,進行調查登記事宜。鄉(市)參議會負責評定農戶耕地等級,估定各等級的標準收獲量。各級政府負動員征收及監督公糧入倉之責,糧食局與各縣區倉庫負管理之責。同時,從1941年起又由鄉政府出面組織以行政村為單位的臨時性調查登記工作組,由行政村村民大會或家長會議選舉產生臨時性評議委員會,前者負責農戶土地與糧食產量調查登記,后者負責審查調查材料、評議應征減征免征情況、評定各應征農戶承擔公糧數額等事項。在糧食特別緊張的年份,還會組織征糧工作團,集中精力推進征糧工作。如1941年,邊區政府財政廳“組織征糧工作團分赴各縣協同各級政府,依邊區政府所檢定之各種征糧征草條例,進行工作,保證征糧、征草任務全部完成”[14](p337)。同時,在縣級成立縣征糧工作團、區級成立征糧大隊、鄉級成立征糧中隊、行政村成立征糧小組,分別配合本區域公糧征收任務,其負責人由各該級政府(行政村)推舉產生[14](p337)。

3.救國公糧的征收程序與方式

征糧工作程序大致分為五個階段:①確定征糧數量,邊區政府制定或發布征糧條例、法令;②宣傳動員;③調查登記,民主評議;④權力機關審核通過征糧負擔分配方案;⑤交由鄉級政府最終執行。邊區政府公糧征收條例發布后,首先進行內部動員,分級召開征糧動員會議,即邊區、分區、各縣、各區分別組織的黨政聯席會議。區級征糧動員會議召開后,各鄉分別召集鄉代表會議、支部會議討論動員工作,直至各鄉代表主任(行政村主任)及黨小組組長召開村群眾大會和黨小組會議,討論征糧實際辦法,確定每個應征農戶應繳數量,最后交由政府執行。各級動員會議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報告并討論本年征糧意義及宣傳辦法,揚棄往年征糧工作缺點;②估計本年各鄉糧食豐歉,討論確定各鄉征糧大概數量,其中,村民大會具體討論每戶應繳數目,并決定對受災地方或農戶的減免辦法;③說明繳糧特定種類,確保糧食質量;④統一斗、秤;⑤決定繳糧地點;⑥發動群眾自動繳糧,反對強迫命令;⑦防止以多報少或貪污等現象[8](p93-94)。

1937—1941年度的征收方式,主要為勸募動員制,即民主攤派,歡迎地主、富農繳納,普遍流行“抓大頭,瞅目標”[12](p70,72)。1942—1944年度的征收方式,為征糧條例配合評議的民主評議制,即“不怨多出,只怨不平;大家來議,自然公平”[15](p487)。征收方式的變化,與征糧數額多寡變化相關。1937—1940年,因邊區征糧少、民眾負擔輕,征糧工作的基本方式以民眾自愿的勸募動員為主。但這種隨意性較大的征收方式,容易造成地區之間、農戶之間,公糧負擔輕重多寡的不公。為使負擔更加合理,糾正1941年度征糧中出現的攤派現象,邊區政府征收1942年度及以后各年度公糧時,進一步規定,所有關于征糧的調查登記、評議評定結果,必須經基層權力機關(村民大會或鄉參議會)審議通過后,方可交由鄉政府執行(填寫經征通知單,交由應征農戶按期繳糧)[9](p324,327,332)。

從上述征糧工作程序、方式的變遷可以看出,邊區征糧工作重心下沉到了最基層的鄉村政權,征糧工作方式從勸募動員制轉變為民主評議制,即鄉參議會和村民評議委員會以民主評議配合征糧條例的方式,體現出民主政府執政為民的價值立場,較好解決了征糧工作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

4.救國公糧的征收原則

根據農民實際糧食收獲量,按照累進原則統一征收,并對抗工屬、生活困難者等符合條件的群體免征,對以出租土地為生、帶有封建剝削性質的地主加倍征收,促進各階層稅負公平合理,是邊區救國公糧征收的基本原則。但因邊區經濟狀況與經濟建設方針的變化,對這一原則的貫徹在1941年前后有所不同。

1937—1940年,邊區的經濟建設方針是力爭外援、休養民力,征糧原則體現為輕徭薄賦,實行量入為出的財政收支原則(1937年計劃征收1.5萬石,實際完成13859石;1938年計劃征收1.5萬石,實際完成15972石;1939年計劃征收5萬石,實際完成52250石;1940年計劃征收9萬石,實際完成97354石[16](p83)),結果導致邊區政府“倉無余糧”,在外援斷絕時出現了嚴重財經困難。1941—1945年,邊區的經濟建設方針和政策轉變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征糧原則表現為“合理負擔、削弱封建、促進生產,保證供給及簡便易行”[12](p117),實行的是量出為入為主、量入為出為輔的新財政收支原則。

本著負擔合理、保障供給的思想,1941—1944年度邊區征糧數量一直保持在10萬石以上(1941年20余萬 石、1942年16余萬 石、1943年18余萬石、1944年16萬石[16](p83))。受軍事、政治、災害等多重因素影響,1941年是邊區歷史上糧食供給最困難的一年,至當年3月部分地方糧食供應已斷。為此,依據《陜甘寧邊區戰時動員物資辦法》,邊區政府采取緊急措施,于1941年春夏之交動員大批干部下鄉借糧兩次共計49705石[16](p130)、購糧24660石,12月又提前用掉新公糧13200多石[12](p74),才勉強支持到年底。但一年之內,因動員頻繁,民眾不厭其煩,擾民現象嚴重。而且農民公糧負擔與前幾年相比大為加重(1941年度借糧和征糧數合計高達近25萬石,是1938年度征糧總額的25倍),致使部分農戶繳糧后難以維持基本生活。可見,1941年度實際征糧(救國公糧、公糧代金、優抗代耕糧和教育附加糧等)數量,已超過了邊區農業負擔能力的臨界點。若再因各種動員需要,不斷增加農民經濟負擔,勢必走上竭澤而漁的絕路。為此,毛澤東提出“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經濟建設方針,駐邊區各機關部隊學校均開始自給自足的生產自救。1942年及以后,邊區農民公糧負擔相比1941年度呈逐年下降趨勢。從1943年度起,駐邊區的機關部隊糧食已有22.4%取之于己,民眾負擔大為減輕[16](p132)。

5.救國公糧的征收范圍與標準

救國公糧的征收范圍,決定著邊區農村的哪些階層和農戶應當負擔公糧;征收標準決定著農村各階層和農戶公糧負擔的輕重。

征糧范圍明確的是繳糧主體,即“凡邊區人民,均須按本條例,繳納救國公糧。但經條例規定免收或有特殊情形,經縣政府批準發給免糧證者得免納公糧”[8](p19)。“以家為單位,將家長姓名、全家人數、全家合計收獲量、每人平均收獲量、每人應納公糧數量及全家合計應繳公糧數量,自動呈報鄉政府登記。”[8](p20)征收時間為“每年秋收后,每人平均實際收獲量為征收計算標準,但繳納時,應以家為單位,將全家人口應繳數量,合并繳納”[8](p19)。從1942年開始,又在生產夏糧的邊區政府直屬的延安、安塞、鄜縣、延長、固臨、延川、甘泉等縣和關中、隴東分區實行預借性質的夏征公糧(包括在本年度公糧總額內),即“夏征”[9](p322)。自此,邊區征糧運動分為夏征與秋征兩部分進行。

征收標準按累進稅率確定。1937年度規定的起征點為300斤(1石)、起征率為1%、最高征收率為5%;普通農戶人均收糧不滿300斤者免征;出租土地依靠收租生活的地主(孤寡、老弱、殘疾等因缺乏勞動力而出租土地者,除少數例外,一般不被當作地主),其家庭人均所收租糧不滿300斤者征收1%,人均300斤以上者按一般征收標準加倍征收;佃戶則按一般征收標準減半征收[8](p19-20);救國公糧只征收麥子、糜子、玉米、谷子和蕎麥五種糧食,計算和統計農戶糧食收獲量、征收救國公糧數量,均以谷子為標準進行折算[8](p25)。

救國公糧征收法令規定的起征點、累進率,決定著農戶負擔量的多少,體現著其公平性。但在具體征收過程中,救國公糧因其臨時性特點,征收工作正規化程度不高,通常使用的是“動員勸募的方式,負擔偏重于少數富有者”[12](p73)。因其征糧對象主要是中農以上及殘余地主、富農,所以經濟上相對貧困的貧雇農負擔很小或可忽略不計。例如,1940年應征戶占延安(延安市、延安縣)農戶的27.1%、安定縣農戶的26.4%、安塞縣農戶的34.2%、鹽池縣農戶的15.6%、華池縣農戶的31.1%[12](p90),在經歷土地革命貧富差距不大的農村,應征戶與免征戶的比例相差幾達三倍,顯然是對公平合理公糧負擔原則的損害。

自1941年起,在糧食供給絕大部分依賴救國公糧的背景下,邊區政府及時修訂征糧條例,擴大公糧負擔面至總人口的80%,公糧起征點由原來的1石降至0.5石(隴東、關中分區為0.6石),起征率由1%提至5%,最高征收率提至30%[12](p116)。由于1941年度的起征率高,且限定了最高征收率,又導致中、下層農戶負擔重而上層負擔較輕的弊端。1942年修訂征糧條例,起征點統一提高至0.6石、起征率提高至6%,其他與1941年同。提高起征點確實照顧了貧苦農民,但又因最高征收率仍為30%,實際出現的結果是上層、下層農戶負擔較輕,而中層農戶負擔還是較重。于是1943年再次修改征糧條例,將最高累進率提高至35%,分地區劃定起征點、起征率。如綏德分區起征點為0.5石,起征率為3%;延屬、關中、隴東和三邊分區的起征點為0.6石,起征率為4%。1944年沿用1943年的標準未變。

救國公糧征收范圍與征收標準的調整,基本貫徹了合理負擔、削弱封建、促進生產、保證供給和簡便易行的原則。據統計,1937—1940年,邊區人均負擔公糧數分別為1升多(占收獲量的1.28%)、1.2升(占收獲量的1.32%)、4升多(占收獲量的2.92%)、7升多(占收獲量的6.38%)[16](p59)。1941年實際征收救國公糧201617石,畝均負擔公糧1.66升,占邊區糧食收獲量的13.85%,為全面抗戰期間最高。1942—1944年,邊區人均負擔公糧數分別為1.22斗(占收獲量的11.14%)、1.3斗(占收獲量的10.16%)、1.1斗(占收獲量的8.83%)[12](p115)。

6.征收救國公糧的工作報告制度

1939年開始,邊區政府明確要求征收公糧期間,各縣“至少每五天必須向本府作報告一次”[8](p470)。及時檢查,多寫報告,發揚好的做法,糾正壞的現象。“縣、區、鄉應該經常檢查,同時區、鄉至少五天須向縣報告一次,縣向邊府報告也是一樣。縣和邊府接得報告,應立即研究給以答復。不要使好的經驗不能推廣,壞的發展到嚴重現象。”[15](p488)

(二)救國公糧征收的動員機制

在陜甘寧邊區救國公糧征收中,中共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動員發揮了巨大作用,既兼顧了政府法令的嚴肅性又強調了政治動員的重要性,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征糧動員機制。1937—1944年,邊區黨委(中央局)、西北局幾乎每年都會根據工作需要,給各級黨委發一個或幾個關于征收救國公糧的決定、指示或通知,要求全黨配合政府征糧工作。

1.征糧動員機制的核心理念,表現為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與群眾工作方法

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本質上是一場社會革命,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因此非常重視對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動員與組織工作。但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動員并非易事,正如毛澤東所強調的:“把黨的方針變為群眾的方針,還須要我們長期堅持的、百折不撓的、艱苦卓絕的、耐心而不怕麻煩的努力。沒有這樣一種努力是一切都不成功的。”[5](p209)為此,必須深入群眾,也只有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才能贏得千百萬人民的支持,才能完成動員與組織廣大人民群眾的工作,才能克服各種困難把革命事業推向勝利。“為使黨與政府征糧決定能得到邊區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黨就必須做到使征糧工作成為廣大的群眾運動。”[17](p190)只有把征糧工作化為邊區人民的愛國運動,使群眾完全了解征糧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才有勝利完成征糧工作的希望。

征糧動員機制核心理念所蘊含的群眾工作思想,源自黨的有關決定、決議和指示。1939年11月1日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為邊區征糧工作貫徹群眾路線、優化工作方式提供了指導和遵循,促使邊區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在征糧動員中經常討論群眾工作方法問題,并指導下級黨組織做好群眾工作,使黨的基層組織、黨員以群眾工作為基本業務,緊密團結群眾,從而將黨支部鍛煉成鄉村群眾的核心和群眾運動的宣傳者、組織者與領導者。1939年12月,邊區第二次黨代會通過的《關于深入鄉村工作的決議》強調:“深入鄉村,深入群眾,了解群眾需要,解答群眾的要求,發動群眾的積極性,是鞏固與提高邊區的重要關鍵。”[18](p42)“關于鄉村中許多動員工作及有關群眾一般生活問題及家庭問題,應提到行政村的支分部及群眾會上去討論執行,把行政村造成為推進鄉村工作的樞紐。經常以行政村為中心,召集群眾會議。”[18](p42)鄉黨支部與鄉政府,還應經常注意團結一些積極分子(黨員或非黨員)在自己的周圍,并為其分配適當工作,“使他們成為深入鄉村工作的推動者”。邊區各級黨委必須討論和總結鄉村支部工作及其經驗教訓,尤其是縣委、區委要經常幫助鄉級的群眾工作[18](p42)。《西北局對邊區群眾工作的指示(草案)》(1943年5月5日)詳細闡釋了群眾觀點的重要性,指出:“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專為群眾謀利益的,除開了群眾利益沒有別的利益。同時共產黨也只有依靠群眾才能生存,沒有廣大群眾的擁護,共產黨是很難生存的。”[19](p219)“群眾是主人,我們黨、政、軍、民機關都只是為群眾辦事的公仆,這不僅是群眾團體工作同志要這樣認識和這樣做,而是所有同志都要這樣認識和這樣做。”[19](p220)因此,要使征糧運動等抗戰動員成為真正的群眾運動,“就必須采取各種辦法,在群眾中首先做出榜樣,說清道理,使他們從實際行動中了解每一運動的意義及與他們的利益,自己動手來做。群眾自己動手了,一切才有力量,才能組織與提高群眾。把包辦代替、強迫命令作為領導,是完全不對的,是絕不能發動群眾的”[19](p220)。而且,不止一次的經驗警示:不注意群眾工作方法,不照顧群眾利益,一味強迫命令農民,不但不能完成征糧工作,而且還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2.征糧動員機制的基本程序,自征糧工作伊始即比較成熟

動員民眾,是中共最基本、最擅長的工作之一。1937年10月,邊區一級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強調,在抗戰動員中進行必要宣傳,“準備一切征收救國公糧的必要工作……在群眾中經過各種組織上的討論,提出政治上的動員口號,擁護政府的動員,保證動員計劃的完成”[6](p59)。邊區黨委的首個征糧工作文件——《陜甘寧邊區黨委關于征收救國公糧的決定》(1937年9月1日),奠定了征糧動員工作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征糧動員機制的基本程序:一是在黨的決策層面統一思想,明確征糧的目的、意義與數量;二是在邊區黨的系統和黨員中進行內部動員;三是利用一切平臺和適當形式進行黨外動員;四是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推動民眾積極繳糧;五是建立征糧巡視檢查制度[6](p44-45)。在1938年度的征糧工作中,增加了一個征糧、繳糧競賽環節。邊區黨委要求在不同的縣、區、鄉及個人之間開展競賽運動,“來爭先恐后的為完成自己的任務而努力”[6](p176)。另外,還要求把征糧運動與其他各種抗戰動員工作(如召開參議會,募集毛襪、手套,冬學等)密切結合起來[6](p177)。1940年度征糧時,邊區中央局強調應避免以往征糧動員與各級黨委日常工作對立的毛病。此后,征糧動員機制的基本程序沒有再發生新的變化。

3.征糧動員機制的工作方法,經過持續實踐而不斷豐富

一是重視組織領導,建立巡視檢查制度。邊區各級黨委對征糧工作機關、人員負有領導與監督職責,建立了動員工作的定期報告、檢查、督促和指導機制。邊區黨委要求“加派檢查巡視人員”,以戰時緊張作風,與“一切敷衍了事,藉故推辭,不踏實際,‘陽奉陰違’以及貪污公糧的分子”,作堅決斗爭[6](p45)。針對征糧中發生的耍私情、攤派不公、強迫命令問題,邊區中央局于1941年1月19日發出指示,要求不但在黨內而且在各級征糧委員會、各級群眾團體內進行深入檢查,“應特別注意黨的領導方式方法、黨和黨員的模范作用、黨員是否有落后現象,以及新的方式方法的創造等檢查總結,并要采取具體辦法,如何發揚好的模范與改正弱點,使黨在組織上、在領導上求得進步”[17](p301)。“從群眾的言論中,去證明各戶報糧是否確實,調查統計工作是否正確,征糧會以及黨的領導是否民主、公平。”[17](p301)

二是確定黨內動員的具體方法。首先,在黨的決策層面明確該年度邊區面臨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確定征糧數量、負擔標準及征收原則等,然后將這些內容形成黨內宣傳大綱印發給各級黨組織作為宣傳動員依據。其次,在邊區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中進行充分的民主討論。一方面要從邊區黨委(邊區中央局)或西北局直到縣委、區委、黨支部和黨小組,進行深入討論,實行自上而下的黨的組織系統動員,使“黨內干部對征糧工作應有充分的認識和信心,應了解我們所處還是戰爭與革命的環境,困難誠多,但必須自己來克服困難;人民負擔雖重,但比之軍閥時代,比之國民黨統治區域仍然是較輕的”[20](p199),使每位黨員都徹底明了救國公糧的革命意義,建立完成征收任務的信心,做光榮的模范,報糧實在、多繳快繳,以推動影響全體人民繳糧,“要從征糧征草中考驗每個干部、每個支部、每個黨員,堅決和一切壞傾向作斗爭”[12](p94)。另一方面利用黨的各級活動分子會議、各級黨政聯席會議等,廣泛討論完成征糧計劃的詳細辦法,“真正做到每個黨的組織能在群眾中起積極領導作用”,“各級黨委必須切實領導和幫助鄉村每一黨的支部真正成為群眾動員工作的核心”[17](p190)。總之,各級黨組織與黨員必須成為完成征糧工作的推動者與核心力量,必須發揮示范作用。

三是明確黨外動員的具體方法。進行黨外動員,以宣傳鼓勵為主,通過政府、軍隊以及一切群眾團體,利用通俗簡明的言詞、畫報、標語、演劇、歌詠等方式,借助宣傳隊、農民會議、文藝晚會等形式,向群眾解釋征收“救國公糧是為打日本救自己的重要事件”[6](p45)。“堅決反對強迫命令、不加說服教育的辦法,應使人民自動提出‘擁護政府征收救國公糧’,‘繳納救國公糧好打日本’;‘為了救自己,救家庭,都須繳納救國公糧’;‘繳納救國公糧供給紅軍抗戰’等等口號來。”[6](p45)應以“多繳一升救國公糧,就是在前線上多殺一個敵人”來鼓勵群眾,使其認識到“多繳公糧即是多助國家、多殺敵人的光榮事情”[6](p45)。由于1941年度征糧任務繁重,西北局專門就宣傳動員工作給各級黨委發出指示信,規定了宣傳要點,具體方法是把公糧負擔與土地革命前的苛捐雜稅、與國統區的田賦征實對比,指明邊區農業發展的成就足以承擔公糧,講清楚該年度公糧負擔面擴大、個人平均負擔增加不多的問題,說明公糧與苛捐雜稅在性質上的根本不同。另外,強調宣傳“必須注意對象及各種具體情況的不同去靈活的運用。……要注意宣傳工作中的主觀主義傾向,如不顧群眾的了解程度及情緒如何,只拿抗日救國的一大套公式向群眾背誦等笨拙行為。在這次的宣傳工作中,必須要注意切實、具體、生動、誠懇,用商量的態度向群眾舉出各種實際材料說明公家的需要和困難,說明公家和群眾本身利益的一致。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出得心悅誠服,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20](p217-218)。對群眾團體的宣傳動員,必須經過群眾團體內的中共黨團及黨員,令他們在群眾團體中深入宣傳。還要注意吸收群眾積極分子參加征糧委員會的工作,依靠其早繳多繳的模范帶動作用,依靠他們辦事公正負責、群眾信賴的威信,保證調查、征收、運送、交倉、保管等工作的迅速完成。同時,“在征收運動中,必須發揚我們民主制度的工作作風,必須在區議會、鄉代表會議和村民大會上經過民主的討論和決定征收的數目及辦法,依靠這種民主的討論與民主的決定,激發群眾自覺的積極的起來交納。堅決反對自上而下的強迫命令、攤派等方式”[6](p176)。

總之,嚴酷的自然環境、落后的社會經濟和嚴峻的政治軍事形勢,并沒有嚇倒、打垮邊區人民。廣大軍民在中共中央和邊區各級黨組織領導下,上下齊心、艱苦奮斗,完成歷年救國公糧征收工作,實屬不易!在這個過程中,邊區救國公糧征收機制,尤其是動員機制,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主要由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推動的動員機制,使邊區渡過了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為堅持抗戰到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對征糧動員機制的運用及調適

1937年10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自該年秋收后,征收救國公糧[8](p38)。自此,征收救國公糧作為一項重要抗戰動員工作,迅速發動起來。綜觀歷年征糧工作,動員機制發揮的作用遠大于行政機制,表現出鮮明的政黨動員風格。動員機制之所以發揮主要作用,一方面是由征糧本身即是一項抗日動員(非正式的農業稅)的性質決定的,另一方面是鄉村行政力量薄弱造成的。基層行政力量不足,客觀上需要中共政治動員功能的大量介入與充分發揮。因此,在征糧工作中表現為行政風格與動員風格在縣級的交匯與分界——縣級以上主要發揮行政功能,縣級以下主要發揮動員功能。當然,在運用征糧動員機制的同時也存在某些過度動員的問題,需要對其加以調適以更符合群眾利益。

(一)動員機制對征糧工作的巨大推動

受各種因素影響,陜甘寧邊區對征糧動員機制的運用,以1939年為界呈現出兩種鮮明特征:1937—1939年度,表現為以上層動員為主的組織動員;1940—1944年度,表現為以下層動員為主的宣傳動員。

1937—1939年,邊區內部脫產人員不超過3萬,糧食需求有限,且邊區財政有外援支持,民眾救國公糧負擔不重,動員其自愿繳糧的難度不大。通過勸募方式動員農村中的地主、富農等富裕階層繳糧,每次都能順利完成征糧任務。不足部分,則以采購方式補充。因此,能否按期、足額或提前、超額完成征糧任務,主要取決于組織領導、組織動員的好壞——哪個地方的組織領導得法,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內部動員工作搞得好,哪個地方的征糧任務就完成得好。這就意味著這一階段征糧動員工作的關鍵在上層,而非基層黨組織(黨支部或黨小組)與民眾。就動員方法而言,表現為以改善與加強征糧工作組織領導、充分實現黨內動員為主,黨外動員為輔的特點。

延安縣的征糧動員工作,走在全邊區30余縣市前列,得到上級黨和政府肯定。1937年12月3日,邊區黨委總結延安縣征糧經驗時指出,組織動員“非常周密和緊張”,“每個干部都認清楚了這一工作之重要,并都有完成任務的極大信心”[21]。經過一切組織的會議和特別訓練過的宣傳隊,使群眾對完納救國公糧的重要性有了深切認識。并且在征糧中,“采用了競賽的方式,來提高干部和群眾積極性(區與區的、鄉與鄉的、村與村的、個人與個人的,訂立競賽辦法)”,并以中心區鄉率先完成征糧的光榮案例推動其他區鄉工作[21]。而且,延安在向安塞、延川兩縣發出征糧競賽挑戰書時,亦強調了組織動員的重要性,“保證不發生強迫與攤派的方式,必須經政治上動員,使群眾自動踴躍的繳納”[22]。經過深入有效的組織動員,截至1938年1月,邊區多數縣超額完成1937年度征糧任務。

1938年11月底,延安縣超額征收110.52石,勝利完成當年度征糧任務。其成功經驗主要包括:一是“充分執行了政治動員”;二是“充實了組織上的動員”;三是通過行政村群眾大會或農民會等形式,深入農民進行宣傳動員;四是“改變了突擊的領導方式”[23]。12月,延長、延川、志丹、固臨等縣均超額完成征糧任務。其中,延長在3天內完成原計劃7天的任務,固臨縣超過原定計劃200多石。另外,還有甘泉縣的三個區因組織動員得法,以“坐了飛機”的速度完成征收工作[24]。12月6日,關中分區在給邊區政府的征糧工作報告中指出,征糧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是組織動員得力。征糧伊始,各縣區都召開了聯席會議,各鄉從黨內動員開始,首先召開黨支部會議、黨小組會議,然后再到各群眾團體(如工會、青年、婦女、自衛軍)中進行熱烈討論。正因黨內動員充分,組織動員得以發揮良好作用,每鄉群眾“在登記時大部分是自愿的報糧”[8](p108)。邊區政府代理主席高自立特別指出,1938年度征糧運動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級、各類組織的動員做得好。為此,邊區政府“決定將此次征收救國公糧運動中,特別努力的干部及踴躍輸將的群眾,詳細檢查出來,給予他們相當的獎勵”[25]。

1940—1944年,受外援斷絕、國民黨頑固派封鎖和脫產人員劇增等因素影響,邊區財政由半自給轉向全自給,保障供給的壓力非常大。救國公糧征收數量一直保持在高位,致使民眾負擔較重,征糧難度增加。因此,這一階段征糧動員機制的工作重心隨之下移,動員的關鍵在下層(基層黨政組織和民眾),動員方法表現為以黨外動員為主。但突出面向群眾的宣傳,并不意味著放松組織領導和組織動員,在強調下層動員的同時,黨的基層組織——鄉村黨支部的核心地位,顯得格外關鍵和更加不可替代。

征糧運動強調以宣傳為主的動員方式,必然要求提高黨的宣傳工作能力。1939年3月,邊區黨委召開第一次宣傳會議,明確宣傳工作的六項任務,第一項即為“進行切實的抗戰動員工作”[17](p455)。1940年10月,邊區中央局將宣傳工作任務調整為12項,其第三項強調,“領導與進行邊區群眾中各種抗戰動員工作,在目前特別是經濟建設的動員工作”[17](p456)。12月12日,邊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李卓然“要求每個黨的宣傳工作者不怕艱苦,不怕麻煩,不貪便宜的真正的深入到群眾中去”,“堅決舍棄某些枯燥無味的老一套的東西,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方式”[17](p483)。要“深入群眾,反映民意,并與財政經濟部門取得密切聯系,提出最實際的口號……只有這樣,黨的宣傳工作才能發生最實際的作用”[17](p484)。此后,邊區黨的宣傳工作逐漸深入,如編輯出版《邊區群眾報》、編印通俗教材、派各劇團下鄉演出、動員大批文化人深入鄉村等。1941年7月10日發出的《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各抗日根據地群眾鼓動工作的指示》,明確了相關工作的基本任務、主要原則、方式方法、人才培養、領導機制等[10](p492-495),標志著中共宣傳理論與工作制度的成熟,為邊區征糧動員機制進一步向縱深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1940年度的征糧工作中,面向群眾的宣傳工作明顯比以前有聲有色,并且把征糧與民主運動進行了有機結合。1940年10月27日,邊區中央局在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中特別強調,“在進行征糧動員工作中,必須密切的注意到群眾目前日常迫切利益的幫助解決”[17](p191-192)。在宣傳動員工作中,一方面要講清楚征糧與保護群眾既得利益和爭取未來利益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切實關照群眾急需解決的要求,加深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擁護,促進動員工作的順利完成。邊區政府指出,老百姓“不懂得,說不愿交;懂得,就交得起勁!”因此,要求“縣、區、鄉各民眾團體、各學校、各駐軍的政治機關,都應有宣傳隊;報紙上寫文章,劇團演征糧的劇;多開群眾會、積極分子會,說明理由;造成競送軍糧的熱潮”[15](p487)。安塞縣除組織宣傳隊深入鄉村廣泛宣傳征糧外,還邀請駐安塞的黨政機關、工廠、學校等進行協同宣傳。延川民眾教育館在該縣城舉行了一場軍民聯歡大會,鄉下趕集的數百農民觀看了演出[26]。志丹縣組織民眾劇團到各個鄉村演出宣傳劇目,配合征糧工作[27]。延安縣中區把征糧與民主運動相結合,民選產生行政村征糧委員會小組長,將工作消極馬虎且散布不良影響的五鄉黨支部書記和第二行政村主任撤職。林伯渠指出,延安縣中區的經驗證明,“老百姓要求民主。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在各種實際工作中,他們要提出意見,要親手來干”[28]。邊區政府在征糧工作總結中指出,1940年度的宣傳工作比往年做得好,“深入到各個農村、各個角落、各個男女老幼中去。一般人民的特點是‘懂得出得起勁’”。其中,延安、延川、固臨、安塞等縣動員工作做得最好,“因之工作收效亦大,缺點亦較少”[15](p556)。

在1941—1944年度的征糧動員中,黨的下層動員功能更加強化,目的就是“團聚群眾中一切積極分子在黨和政府周圍,進行征糧的一切動員等工作”[17](p190)。為進一步加強宣傳動員工作,西北局指出,1940年“征糧的經驗,證明了那一個地區宣傳工作做得好,那一個地區就能順利完成任務。因此,必須使全黨和各級各個部門的干部認識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反對任何輕視和忽視這一工作的觀點,并動員全黨和各級各個部門的干部來共同進行這一工作,使黨員及干部在征糧征草中能真正起應有的模范作用,使在廣大群眾中能真正造成熱烈擁護的熱潮”[20](p215-216)。因之,黨政軍民學機關和民眾團體全體出動,深入群眾進行宣傳,激發出了蘊含在人民中的偉大力量。為充實下層,邊區、分區和縣級等黨政機關還派出大量工作團到鄉村加強征糧動員工作。米脂縣動員各學校學生組織宣傳隊,出演街頭劇、秧歌等;教師聯合會、學生聯合會號召冬學教師等,于所在地領導學生組織宣傳隊,幫助征糧宣傳工作;征糧工作團派人到米脂中學、女子學校作報告,動員學生回家對父母家人等作宣傳[29]。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普遍發動所屬各劇團,并派有力政治干部,幫助各縣推進征糧征草宣傳工作[30]。八路軍部隊干部藝術學校號召在校教職學員等,舉辦征糧征草運動宣傳周,排演街頭劇、活報劇、舞蹈,編發墻報、街頭詩,并準備編印反映征收運動的宣傳品送到部隊和鄉村[31]。延安縣在征糧宣傳鼓動中,區別豐收地區和遭災地區、邊境地區和中心地區,廣泛發揚民主、領導民主,明確“農村中民主的實質就是公道,征糧中發揚民主就是為了主持公道”,要求鄉黨支部幫助基層政權運用好民主[32]。通過面向人民群眾的下層動員,勝利完成了最繁重的1941年度征糧工作,“終于奠定了一九四二自給自足的物質基礎,并為以后的糧食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16](p131)。

(二)對過度動員問題的反思與解決

對比邊區征糧的行政機制與動員機制,可以看出行政機制的制度規定、工作程序、技術要求,要比動員機制復雜、系統和規范得多。因此,對征糧工作者的文化素質、政策水平、行政能力的要求也嚴格得多。但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邊區基層行政力量又非常薄弱,區、鄉一級政府機構尚未實現科層化,基本是因陋就簡。且由于鄉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上級政策和法令有解不開的困難,對分析情況和總結工作有吃不消的困難”[9](p11-12)。基層行政組織的薄弱,導致上層與下層之間形成頭重腳輕的問題。在精兵簡政過程中,中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曾“準備把大批干部派到下層去,把政策、法令貫徹到下層去……醫好頭重腳輕的毛病”[33]。但在生產力水平沒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主觀上改變上層建筑的愿望是難以實現的,如1943年10月公布的《修正陜甘寧邊區鄉(市)政府組織暫行條例草案》,僅給鄉政府增加了一個脫產的文書編制[9](p92)。

行政力量的嚴重不足,客觀上決定征收救國公糧必須借助黨組織的動員功能,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過度突出動員機制,在某些范圍內損害了鄉村積極分子尤其是農民黨員的經濟利益。當農民因公糧負擔逐年加重而繳糧積極性有所減退時,基層黨組織則要求農民黨員“打沖鋒”,起帶頭模范作用。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極端現象,如脫離群眾和實際的勉強的“模范”、虛張聲勢的假“模范”等[34]。而且,還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農村黨員干部怕當“模范”的問題[35](p84)。

這些現象與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重視。《解放日報》刊文指出,模范作用不是黨員干部“單身獨己的去打頭陣”,“上線前線一定要掛彩”,“交公糧一定要超出條例的拼命繳,以至弄到很快的就沒飯吃”,此類精神固然可嘉,但難以為繼且會造成黨員干部畏懼“模范”的心理。提倡黨員干部起模范作用,是因為黨員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干部是領導群眾的排頭兵。因此,正確的模范作用是黨員干部“站在群眾的前面,領導著群眾,同群眾在一起合力的去干,而不是‘孤家寡人’的去‘沖鋒陷陣’,交公糧也應該是按照條例實報快交,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拼命要超過條例太遠,而使自己沒飯吃!”[36]但黨內過度動員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因此一年后,《解放日報》又刊文指出:“革命干部要吃飯的,黨員的家庭也要生活,因此,為完成征糧任務,黨員應起模范作用,但家庭生活還要維持。所以黨員的模范作用,應注意到公私兼顧的原則。”[34]“征糧中黨員的模范作用,應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如對于報糧,黨員應比群眾報的確實,但不應太使黨員吃虧,應該使黨員與群眾保持一定的公平。”[34]黨組織特別是黨支部,“要告訴黨員起模范作用的方式與方法,并且很好的研究黨員的階級變化、家庭情況、黨員生活”[34]。“正確的發揚黨員的模范作用,才能提高黨員的積極性,使每一工作能夠更好的完成。”[34]這個問題也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1943年10月1日,他在黨內指示中強調:“把共產黨員為著供給家庭生活(農村黨員)和改善自己生活(機關學校黨員)以利革命事業,而從事家庭生產和個人業余生產,認為不光榮不道德的觀點,是錯誤的。”[37](p912)在中共中央的號召下,正確發揮黨員模范作用,通過深入開展辛勤勞動實現豐衣足食逐漸成為共識,過度動員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四、結語

抗日戰爭是農業弱國中國與工業強國日本的一次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對決。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不斷衰落走向偉大復興的轉折點。在農耕社會的基礎上造就走向現代化的基礎,中共的成功之道就是以為民造福贏得大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高舉民族解放旗幟,發揮強大政治動員力堅持抗戰到底。但勝利來之不易!因為,農業易受自然條件制約的特點和生產力水平的低下,限制著戰爭物資的供給能力。與掠奪式的苛捐雜稅不同,陜甘寧邊區執行的是一種政治動員與政府法令相配合的戰時物資動員制度。它使一個原本可能引起群眾與政府對立的征稅—納稅矛盾,變成了集宣傳運動、政治教育和組織民眾為一體的民族國家意識建構過程,并且也確實起到了促進農村社會組織化與治理模式現代化的作用。中國古代社會及至國民政府沒有解決的基層社會治理困境,因中共領導的由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民眾團體和人民群眾密切配合的歷次抗戰動員,被有效克服了。可以說,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創造了一個以政治動員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模式——從后來的歷史發展看,這是半殖民地落后國家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且有效的經驗。

猜你喜歡
群眾
云治理”要貼近群眾
今日農業(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始終和群眾融為一體
當代陜西(2021年6期)2021-07-22 06:48:48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人大建設(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進化了的吃瓜群眾
暢通“最后一公里” 解決群眾出行難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一级黄色欧美|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h网址在线观看|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伊人中文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欧美在线免费| 在线免费观看AV|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2014| 色播五月婷婷|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另类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无码专区第一页|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色噜噜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不卡网|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啪啪| 五月婷婷导航| 日韩黄色在线|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久久网| 丁香婷婷激情网|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91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