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子
(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提要中文在俄羅斯的傳播歷史悠久。西伯利亞地區位于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因地緣優勢自古與中國交往甚密。如今,西伯利亞地區已成為繼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國際中文教育的新中心。本研究調研了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伊爾庫茨克、烏蘭烏德、托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亞四座城市中文家教市場的教師規模、學歷、專業、中文水平和教授課程等現狀,闡述了中文教育在西伯利亞地區傳播的前期成效以及所遇困難,并對該地區中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中文在俄羅斯傳播已有300多年歷史。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俄羅斯學館在北京的設立,成為中文在俄羅斯傳播的開端。2007年俄羅斯“中國年”和2010年“漢語年”的成功舉辦,以及兩國各城市間文化交流活動的持續開展,進一步增進了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激發了俄羅斯人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興趣,在俄羅斯掀起了一股學習中文“熱潮”。
國內外學者對于俄羅斯中文教育的研究領域廣泛,熱點多集中于俄羅斯各地區孔子學院的“三教”,漢語學習偏誤和HSK、HSKK等級考試等方面,而對于近幾年發展迅速的家教市場、私立教育機構以及線上教育等領域涉及不多,這些領域未來將成為俄羅斯中文教育的新熱點。
據漢辦官網統計,目前在俄羅斯已建立了19所孔子學院(以下簡稱孔院),其中5所位于西伯利亞地區的伊爾庫茨克、烏蘭烏德、托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亞。西伯利亞地區約占俄羅斯領土的四分之三,從孔院數量不難看出該地區對于中文教育在俄羅斯的傳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中俄兩國的交流與合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伯利亞地區,兩國在教育、文化、旅游、基建等領域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并成為促進中文教育在該地區廣泛傳播的重要外因。自此,西伯利亞地區成為繼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中文教育與傳播的新中心。
語言是中俄兩國合作的紐帶,教師是學習者與中文教育的橋梁。目前,西伯利亞地區國際中文教育已經形成了孔院、公立和私立教育機構和諧發展的“生態圈”[1]。所以對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中文師資的調研,一方面可了解該地區中文教育和傳播的前期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了解該地區中文師資隊伍發展的現狀與不足,并對未來中文師資建設與培養提出可行性建議。
孔院和公立教育機構對于中文教育在俄羅斯的傳播與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系負責人表示:“目前,有超過180所大學教授中文,而這只占俄羅斯大學總數的20%”[2]。隨著中俄兩國在各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化,俄羅斯對中文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低齡化和專業化等特征??自汉凸⒔逃龣C構很難滿足持續增長的各異化需求。據MAXIMUM Education公司數據顯示,目前俄羅斯有約60%的教師從事家教工作,17%的教師即將步入該行業[3]。可見,俄羅斯家教市場異軍突起,成為中文教育的新生力軍。

表1 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中文教師概況
通過調研發現,在師資規模方面,相比孔院和公立教育機構師資緊張的現狀,家教市場的中文師資較充足[5-6]。新市中文師資規模位居四城之首,約是烏市師資的10倍,其次為伊市和托市。其原因為,首先,新市和伊市人口多,需求大;其次,新市和伊市在教育、文化、基建、商貿、旅游等多領域與中國保持著密切合作,而托市和烏市則主要為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在調研的476位中文教師中,有443人為本土教師,32人為中國教師。本土教師人數約是中國教師的14倍,占該地區家教市場中文師資的93.07%。由此可見,西伯利亞地區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本土中文教師培養模式,建立了穩定的本土中文教師隊伍,從而證明了國際中文教育在俄羅斯取得了較好的前期成效,并實現了可持續性發展。
在性別比例方面,新市女性與男性中文教師比例為(225/29=7.76)、伊市為(133/12=11.08)、托市為(49/2=24.5)和烏市為(24/1=24)。師資規模大的城市,性別比例差距越小,人數與性別比例呈現出反比特征。
在教齡方面,調研的中文教師教齡最短不足1年,最長為38年,教齡在2-10年的教師最多??梢娋哂幸欢ń虒W經驗的青年本土中文教師是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的中堅力量。青年教師完成學業后,能夠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實現知識反哺,體現出中文教育在西伯利亞地區傳播成效顯著,已經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
在學歷方面,所調研的中文教師學歷從本科到博士呈金字塔式分布,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教師較少。伊市中文教師的學歷水平相對較高,在四城中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人數最多,共40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為3人。而托市和烏市暫無獲得博士學歷的中文教師。
在教師專業方面,所調研的476位中文教師專業廣泛,涵蓋40多個專業,包括管理、法律、教育、歷史、新聞、藝術、哲學、物理、化學、心理學、國際關系等。學習語言學、中文、中文翻譯、區域經濟、中文與文化、國際關系、中文教學、東方學等專業的教師人數最多。國際關系穩定是中文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經濟發展良好是中文教育傳播的主要動力,教育交流合作是中文教育拓展的有效路徑,文化交際融合是中文教育傳播的核心內容。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中文教師的專業具有“專業+中文”特征,有利于中文教育在俄羅斯多領域傳播與拓展。
在來華經歷方面,隨著中俄兩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化,以及漢辦對來華留學生的政策支持,現今俄羅斯人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來中國學習、工作的機會。目前,中俄兩國的多所高校已建立了多樣化的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新西伯利亞國立技術大學和大連外國語大學,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和沈陽理工大學,布里亞特國立大學與長春理工大學,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歐亞語言學院)和齊齊哈爾大學等。調研發現西伯利亞家教市場的中文教師多數就讀于中國東北地區的高校,尤其是新市和伊市的中文教師留學和實習的高校多樣。由此可見,中俄兩國高校間的合作以及漢辦的獎學金項目對于國際中文教育在西伯利亞地區的傳播發揮了積極的助推作用,且成效顯著。多數俄羅斯中文學習者在完成學業后,從學習者轉變成中文教育的傳播者,助力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伊市家教市場中有超過半數的中文教師有來華經歷,而距離伊市約500公里的烏市也有近半數的中文教師具有來華經歷,說明兩城的中文教育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果。新市和托市有超過30%的中文教師具有在中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來華經歷對于本土中文教師教授中文以及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四座城市的大部分教師在本地高校學習中文,部分高校對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也開設了中文課程,所以中文師資在高校中存在不足的現象,中國教師更是匱乏。其次,國際中文教育的內涵日漸豐富,邊界不斷擴大。袁禮亦從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上界定了漢語國際教育:狹義的漢語國際教育是指對華僑華人進行中華語言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廣義的漢語國際教育是指對中國人與外國人進行中華語言、文化、宗教、民俗、經濟、政治、社會、科技等直接或潛移默化的教育[7]。所以在華經歷可使俄羅斯中文教師真正浸潤于中文環境,在快速提高語言水平的同時,也可以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的精髓,深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在語言水平方面,托市家教市場中擁有HSK和HSKK證書的中文教師比例最高(40.38%),其次為新市(30.71%)、烏市(28%)和伊市(18.62%)。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孔院雖是HSK、HSKK的考點,但該市的多數中文教師并未將獲得證書作為提高個人競爭力的途徑。調研發現獲得HSK證書的中文教師人數較獲得HSKK證書的人數比例高,分別約占總人數的25%與3.78%。俄羅斯中文學習者認為HSK考試更能全面、客觀地體現出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同時它也是來華深造所必備的語言條件,所以相比HSKK考試更受俄羅斯中文學習者的青睞。在調研城市中,新市家教市場中擁有HSK證書的中文教師人數最多,占擁有該證書中文教師總數的半數以上,其次為伊市(27人)、托市(23人)和烏市(8人),參見表2。

表2 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中文教師所獲證書統計
從教師所獲證書的數量和等級情況可客觀地了解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中文教師的語言水平。調研發現獲得BCT和YCT證書的教師人數較少,只有烏市的1位。大部分本土中文教師更關注HSK、HSKK考試,而對于專業類中文考試并未出現較大需求??傮w上看,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中文教師的語言水平良好,同時也反映出“中文+X”和“X+中文”的中文教育模式在俄羅斯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課程價格方面,托市和烏市的中文課程價格偏低,而新市和伊市的課程價格相對較高。伊市、托市和新市的平均月收入分別為52669盧布、50064盧布和43695盧布(2021年1月)[8]。托市和伊市在西伯利亞地區的物價水平略高。調研發現課程價格未完全與當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成正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部分教育機構及家教市場的中文教師開始線上教學。部分教育機構擁有自主開發的線上課程,而家教市場的中文教師主要借助ZOOM、Skype、instagram、WhatsApp等社交平臺進行線上授課。目前俄羅斯尚未建立系統、完善、獨立的中文學習平臺,以及具備良好授課功能的教育工具(例如騰訊課堂、釘釘、學習通等)。同時,線上與線下課程價格相較未見明顯差異。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孔院、公立和私立教育機構和家教市場相輔相成,已形成了規模穩定、形式多樣、和諧發展的體系,可為各階段、多需求的中文學習者提供有針對性的中文教學。但在調研中也發現該地區家教市場中文師資的發展尚有不足,例如,中文教師專業缺乏持續統一性;具有來華經歷的本土中文教師人數比例偏低;獲得HSK、HSKK證書的教師人數偏少;授課內容多為基礎中文或者考試輔導,而關于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國情等方面的授課較少;課程價格偏低,難以激發教師積極性等問題。所以針對西伯利亞地區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①西伯利亞地區家教市場的本土中文教師在本國學習的人數比例超過半數,其中只有42.23%的中文教師擁有在中國學習、工作或短暫實習的經歷。所以對于該地區家教市場中文教師的語言水平尚缺乏統一的考核標準與體系,目前只依靠HSK、HSKK等考試來衡量教師的中文水平。但HSK、HSKK等級證書除在申請獎學金時作為必須條件外,俄羅斯中文學習者多為自愿報考。因此建議中俄兩國高校、孔院等教育機構大力推廣HSK、HSKK、BCT等考試,并將該考試納入當地教育體系中去,使其成為中文學習者結業、畢業的一項考核科目,以保障本土中文教師的中文水平,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在西伯利亞地區穩定、高質量的傳播。
②中俄兩國應努力為學習者與教育者共建中文互動學習平臺,分享國際中文教育的優秀課程與資源,打破地域鴻溝,為更多的俄羅斯中文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及時、準確的中文教學資源,體驗最純正的中國文化,聆聽最真實的中國故事,解決俄羅斯對于中文和中國文化等方面教學資源匱乏問題的同時,也緩解了中文師資不足的問題。
③西伯利亞地區各城市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特色中文教育。加強中俄兩國多層面、多形式、多主題的師師、師生和生生間的交流研討,不斷提高本土中文教師的語言和教學水平,不斷深化國際中文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利用好地域特點及教師的專業優勢,深挖中文教育潛能,大力發展“中文+X”和“X+中文”人才培養模式,讓俄羅斯中文學習者都能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享受中文學習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