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麗玉 沈頌東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吉林長春 519040)
新冠疫情的常態化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由原本的線下工作,更多地轉為線上工作,在線工作的人數與時間不斷增加,激發了人們向虛擬世界拓展的需求,也為構建一個虛實相融的新型社會形態帶來了契機。在此背景下,元宇宙概念迅速走紅,元宇宙依托區塊鏈、數字孿生、云計算等技術,構建出一個虛實相融的世界。在虛擬世界中,基于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各種權益的確認、定價、交易、流通,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字生態系統,并與現實世界互聯互通,在這樣的環境下,通證經濟能夠全面發展。雖然虛擬數字空間確實擴大了人類的能力范圍,解決了現實世界存在的物理局限,極大地促進了金融創新與數字經濟的發展,但縱觀金融創新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先進信息技術與新型金融產品設計的耦合產生了各種復雜的問題,例如小范圍攪動帶動系統大范圍波動和風險的鏈式傳遞。元宇宙與通證經濟的融合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那么高度發達的通證經濟下的金融將會出現哪些新的風險因素,如何防范?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通證(token)”在計算機領域表示“令牌”,每一個網絡節點輪流傳遞令牌,只有拿到令牌的節點才能通訊,它代表一種權利或權益證明、一種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因此通證經濟定義為“可流通的加密數字經濟”。與通證經濟密切相關的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基于計算機分布式數據儲存、加密算法、共識機制等技術的新興應用范式,能保證內容的不可篡改與可追溯、個人隱私的隱匿、壟斷可能的降低及消除中間環節,避免出現信任危機。區塊鏈技術提供的機器信任是基于代碼,能通過共識機制、分布記賬等技術保障內容的可靠性,擴大信任范圍,降低信任成本。
區塊鏈技術與通證經濟之間雖相互獨立,但關系密切。一方面,區塊鏈技術是后臺技術,而通證經濟是前臺經濟形態;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為通證經濟系統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使通證不依賴第三方便可實現確權、定價、交易、流通,達到去中心化。由于缺乏廣泛的應用場景,通證經濟作為一種“通證+區塊鏈”的新型經濟模式,在現實中還未充分發揮有效的配置資源作用,但元宇宙能夠為通證經濟提供理想的運行環境,同時利用通證經濟聯通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形成一個數字經濟與現實經濟的雙向循環。因此,通證經濟的高度發達會為金融創新帶來新的機遇,但風險也相伴而生,相應的防范就顯得十分必要。
傳統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體系出現劇烈動蕩及混亂局面,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金融危機頻發的根源是金融系統的脆弱性。通過對歷次金融危機的分析,金融系統脆弱性一部分來自金融系統自身的特殊性,即金融產品的虛擬性、交易機制、金融機構自身脆弱的資產負債結構、金融體系的網絡效應;此外,信息不對稱、投資者情緒與心理的不穩定、收入的不均衡也是金融脆弱性加劇的催化劑。這兩方面的因素能夠將較小的沖擊迅速變為整個經濟體的危機。
元宇宙為通證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依托區塊鏈等技術和虛擬經濟系統,金融風險呈現出新的面貌。元宇宙環境下的通證經濟在帶來社會進步、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會產生新的風險因子,帶來新的挑戰。
在“元宇宙+通證經濟”中,區塊鏈技術充當著重要角色,它為元宇宙的組織模式、治理模式、經濟模式提高了基礎技術架構,并且其去中心化的特點與元宇宙的理念“共創、共享、共治、共榮”不謀而合,相互成就。
針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區塊鏈技術具有先天優勢。第一,分布式儲存能防止信息被篡改,每條交易記錄都必須是所有的節點共同完成,加上共識機制,必須獲得51%的支持才能篡改,所以改變信息很困難;第二,區塊鏈技術屬于機器信任機制,非對稱授權技術既能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又能弱化平臺對信息的控制,降低信任成本,實現共享。因此,信息的透明度大大提高,投資者所掌握的信息對稱程度提高,發生羊群效應的可能性降低。
對于收入差距,通證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將改變現有的分配制度和生產關系,促進經濟增長,將整個社會的經濟“蛋糕”做大,帶來共同富裕。在通證經濟下,生產關系的改變將打破現在的雇傭關系,參與生產的各方關系更加密切,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公司治理,享受公司發展紅利,將各方利益捆綁在一起,變成利益共同體,由原本的多方博弈變為正向博弈,從而實現良性循環、共同富裕。
對于金融體系的自身缺陷,分布式賬本可以完善現有的金融資產交易機制。一方面,分布式賬本可以記錄交易數據,共享和同步數據庫,并依靠數字化信任機制實現金融資產的交易自動化。去中心化可以降低中心服務系統的開發成本與維護成本,提高清算支付效率,簡化流程,縮短周期,提高運行效率與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分布式賬本可以通過加密技術與電子簽名,保證交易信息的真實性,通過對資產產權的明確,降低銀行對資產優劣的甄別成本,從而提高信貸質量,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險,強化金融系統的穩健性。
2.2.1 通證衍生化趨勢明顯
衍生品誕生的初衷是對沖風險,事實上也進一步放大了風險。當前,市場上的通證衍生品包含期貨、期權、永續合約,其標的物是流動性強、熱度高的主流通證,但價格波動大、風險屬性強,在杠桿的作用下,風險與波動性被顯著放大,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穿倉、爆倉的可能性更高。例如,近些年比特幣的價格變動頻繁,曾一個交易日的價格跌幅高達80%,如果進行杠桿交易,那么在10倍、100倍的杠桿下,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就被成倍放大。此外,相關立法與交易規則的缺失、支持離岸跨地交易等特點,加上交易所競爭性地提高杠桿倍數吸引投資者,帶來高頻率的穿倉,但現階段仍采用的是穿倉分攤機制,投資者棄倉離場的可能性仍比較高。因此,在交易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通證衍生品可能成為投機的工具,成為金融風險的高聚集地帶。
2.2.2 金融虛擬化程度更高
白欽先(2004)提出了金融虛擬性,是指金融工具顯出超越實體經濟合理界限的規范性、本質性特征或狀態,主要表現為不斷創新的金融工具與實物資產的聯系日漸疏遠、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超越其自身實體價值及作為權益憑證所代表的實體價值和金融工具交易導致的金融部門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的運動特征。例如,股票、債券屬于具有虛擬性的金融資產,期權與期貨的虛擬程度再高一點,指數期貨或期貨期權等虛擬程度就更高。因此,虛擬程度更高,離實體經濟更遠,價格波動的幅度更高,自我擴張性更強,可控性更小,風險性更大。在通證經濟下,金融資產的虛擬程度更高。例如,比特幣是一種虛擬加密貨幣,本身具有一定的虛擬性,以比特幣為標的物的比特幣期貨更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虛擬,這便是金融虛擬性演進至更高階段。金融虛擬化會導致金融資產價值急劇膨脹、信用關系高度復雜、金融體系聯系更加緊密甚至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程度(白欽先,2008)。白欽先與譚慶華(2008)研究發現,隨著金融虛擬化的發展,雖然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分散了風險、發現了價格、實現了財富的再分配,但是可能進入“金融功能迷失陷阱”。換句話說,在金融發展過程中,忽略對金融功能的追求,偏離科學的軌道,或只關注金融正向功能而忽略金融負向功能(白欽先、譚慶華,2006),并在研究過程中剔除金融負向功能(白欽先、常海中,2007),這樣的選擇性忽略可能造成人們的盲目樂觀與集體性謬誤。
2.2.3 去中心化金融存在缺陷
傳統的金融屬于中心化金融,即人們的資金流轉與交易離不開金融中介,這樣的體系存在信息不對稱、權力過于集中、隱私泄露、金融審查過嚴、金融服務不平等等問題,這些問題隨著金融的發展逐漸暴露,導致公眾對中心化金融體系逐漸失去信心,以去中心化為主要特點的加密貨幣開始獲得投資者的追捧。在元宇宙環境下,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基于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建立的創新金融體系,利用數學算法和代碼發行金融資產,自動執行智能合約,從而提供去中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這樣的體系既提供了金融服務,又實現了金融脫媒,但目前去中心化金融平臺的治理仍離不開平臺開發機構,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中心化”,導致“平臺作惡”。此外,去中心化金融存在明顯的脆弱性,允許重復抵押,完全依賴私人擔保,依托“穩定幣”造成高杠桿、順周期、流動性錯配等問題,可能引發金融危機。此外,雖然去中心化金融與中心化金融會隨著元宇宙的構建關聯性越來越高,但其對傳統金融體系的外溢影響也越來越顯著。
針對上述分析,元宇宙的構建會消除一些金融風險因子,也會產生新的風險因子。因此,筆者對新環境下的風險防范給出了以下三條建議,希望能有所啟發。
目前,通證經濟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制度與法律法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應積極推動相關領域的立法工作,規范通證的定價、發行、流通、交易。由于元宇宙環境下的金融具有新的特點,可以針對當前的金融監管體系設立一個與證監會、銀保監會作用相似的中國數字金融監管局,主要負責數字經濟監管治理方面的工作,牽頭健全數字金融方面的立法。通證的交易、流通、創新往往涉及其他的金融領域,還需要對接其他相關的金融監管機構。此外,需要加強數字經濟監管科技的研究,開發新型監管體系與風控模型,關注可能出現的新型風險。
縮小貧富差距,不僅要做大“蛋糕”,還要分好“蛋糕”。完善相應的分配制度,將多方要素納入分配機制中,不僅要考慮資本、勞動、技術要素,還要提高勞動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避免出現M型社會結構。目前,解決多方博弈主要是沿著“博弈論——機制設計——新制度經濟學——激勵相容”的方向設計達到激勵相容效果的機制,從而實現共贏。當人們的利益一致、“蛋糕”做大時,正向博弈便能帶來共贏,貧富差距將逐漸縮小。在元宇宙環境下,區塊鏈技術能為共贏機制的設計帶來希望,可以降低信用門檻、打破公司邊界、削弱渠道價值、組織長尾供給、改變企業追捧的壟斷天性(袁煜明,2018),可以重塑傳統經濟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使人們能夠平等地參與交易。
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創新,元宇宙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市場空間,通證衍生化、證券通證化將是未來探索的方向。但縱觀歷次金融危機可以發現,金融創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把握住金融創新的“度”就顯得非常重要,既要保證金融發展有足夠的動力,又要把控住風險。在進行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應當將這些方面考慮進來:金融機構自身是否能夠駕馭?當前的市場是否能承載這些產品?目前的監管是否能夠與該創新產品相匹配?這些不僅要求金融機構進行思考,還要求監管者尋找監管與創新的平衡點。
元宇宙被認為是一場新的互聯網革命,將構建一個虛實相融的新型社會形態,在此背景下,通證經濟將會依托區塊鏈等技術高度發達,金融發展呈現出新態勢,使得金融風險因子發生改變。例如,通證衍生化更明顯、金融虛擬化程度更高、金融去中心化不完全等。因此,相應的防范變得尤為重要,需要從法律、收入分配、金融創新等方面入手,構建一個元宇宙環境下的金融風險監管機制和防控體系,實現通證經濟的健康發展,讓元宇宙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