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朕華
(臨沂科技職業學院 山東臨沂 276000)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并逐漸蔓延全國,不僅給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還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或多或少的沖擊。超市商場無法正常運營,工廠工人無法開工,實體經濟更是受到自電子商務發展后的又一重創。
事實上,早在2003年,非典病毒(SARS)的爆發就已經對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產生了一些影響,促使許多人開始改變傳統的消費習慣,由線下消費逐步接觸線上購買,給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契機。換句話說,非典病毒(SARS)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自此以后,淘寶、京東等電商企業逐漸意識到網絡平臺的重要性,開始大力發展電商平臺。在這一年,各大電商企業為了實現消費者的線上購物,提高消費者購物的滿意度,從原始的平臺建設、推廣引流及支付手段等進行全方位提升,因此行業將2003年稱之為淘寶和支付寶的“誕生年”。
新冠疫情對電子商務產生了雙向影響。就正向影響而言,由于部分地區管控政策的限制,居民可能無法正常進行線下消費,得益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這部分無法進行線下消費的購買力則轉向了電子商務平臺,無疑給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相對地,隨著消費者購買量的增長,電子商務平臺逐漸暴露了一些短板,其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因此有必要考慮后疫情時代電子商務發展方式及該如何進行變革。
從國家角度考量,新冠疫情的發生無疑對國家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新冠疫情對各國造成資金短缺,引發財政惡化等反應,證券投資、外國直接投資數額直線下降,經濟復蘇所需資金缺口巨大,但電子商務行業的在線銷售額度逆風直上。同時,新冠疫情也使國家的對外貿易受到干擾,網絡平臺貿易有助于緩沖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亞洲的發展中國家2020年出現60年來的首次經濟負增長,估計0.8億~1.6億人返貧。
從社會角度考量,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各國就業形勢嚴峻。由于各個國家存在大量的非正式就業人口,像“區域靜止”“封城”等防疫舉措對勞動階層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外地勞工。網絡店鋪的低門檻進入似乎成為非正式就業人口一個的好選擇。
從個人角度考量,隨著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的不斷攀升,居家辦公、居家學習似乎成為切斷病毒傳播的“防火墻”。截止到2022年,全球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數已高達1800萬。電商網絡平臺打破時空限制的特點,為人們居家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因此,在經歷了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風波后,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均意識到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和潛力,給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
民生乃國之根本。在疫情防控政策下,保障民生是頭等大事,隨著新冠疫情形勢的不斷升級,防控形勢愈發嚴峻,國家號召“非必要不聚集”,使得不少線下交易受到影響。電子商務平臺依托線上交易的優勢,成為這場疫情阻擊戰中保障居民生活物資的一支重要支撐力量。
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例,在武漢疫情發生后的第一時間,迅速調度各地庫存拿出了大量的物資赴援疫區,啟動了高達10億元的專項基金用于采購急缺的醫療物資。不僅如此,阿里集團發出了上百輛車輛組成的物流車隊直達武漢,為武漢居民提供物流保障。天貓、淘寶等平臺也持續上架口罩、酒精、體溫計、消毒用品及防護服等急缺防疫物資,保證了貨源的連續性,使居民依舊可以正常下單購買必需品,極大地緩解了居民的焦慮情緒。
此外,以生鮮電商為代表的到家經濟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居民通常通過海鮮市場、蔬菜市場等實體市場挑選生鮮果蔬,即使電商平臺的發展已經成熟,消費者也鮮有在網上購買此類產品。但新冠疫情管控后,為減少疫情傳播的風險,居民對到家經濟需求的呼聲高漲,各類平臺也陸續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給消費者極大地增加了安全感。同時,“無接觸配送”服務往往以穩定的售價、豐富的品類、高效的配送、貼心的服務虜獲大批網購者的心,在抗擊疫情期間堅定地守護住了百姓的“菜籃子”。
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部分地區出現了恐慌囤貨的現象,對市場秩序造成了嚴重沖擊,一度造成貨物的短缺,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在國內一些城市地區,驚人地出現了“天價水果”“天價白菜”樣聳人聽聞的事件;相反地,部分農村地區因管控政策,導致很多農業當季的水果、蔬菜難以外銷。例如,丹東的草莓、三亞的芒果等,農民只能任由這些農作物和水果壞在地里,損失慘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并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打通了一條農民“賣家”和市民“買家”的通道,既給外部的市民提供了新鮮果蔬,又解決了農民農產品滯銷的問題,穩定了市場秩序。
在武漢疫情爆發初期,各大主流媒體平臺紛紛發起愛心活動,助力疫情后湖北經濟的復蘇,不僅如此,各大電商企業也紛紛助力農產品銷售。以阿里巴巴為例,阿里集團設立并推廣愛心助農基金,幫助農民解決采購、包裝、物流、銷售等面臨的實際困難,并設立了專線物流,保障了農民的生鮮果蔬產品銷售和運輸,使其將農產品以合理的價格和可靠的品質送到消費者手中。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的優勢,因新冠疫情影響而備受打擊的農戶在電商助農助商、協同抗疫的勢頭下重獲信心,滯銷的農產品被銷售至全國各地,促進了疫后的經濟復蘇。
新冠疫情爆發及蔓延對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影響。為了保證居民的安全,政府提倡“非必要不出門”等一系列避免交叉感染的措施,尤其是對醫院、診所這些交叉感染風險較高的地方來講,人流量極大地下降。但是,對于一些非緊急但有必要及時就診的患者,是否出門就醫則成了一項難題。
部分醫療保健公司與時俱進,依托電商平臺為居民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如阿里健康、丁香醫生等公司均推出了在線問診服務,并對新用戶提供免費問診次數。這既幫助用戶科普了新冠病毒的有關知識,避免造成民眾恐慌,又緩解了居民的就醫壓力,使一些非緊急的患者可以對自己的病情有所掌控。
隨著互聯網和電商平臺的發展,遠程醫療服務內容和范圍將會越來越廣泛,這對居民的醫療便利和心理健康無疑會有重大幫助。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以來,不僅給經濟、社會等方面造成影響,還對學生的教育,尤其是線下教育造成了巨大沖擊。結合自身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和電商平臺發展的實際情況,教育部門提出了“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在線教學舉措,將億萬師生暫時脫離現實課堂,走上在線教學之路。一些線下培訓機構,也紛紛利用互聯網平臺和電商平臺進行視頻課程銷售,甚至借助直播平臺進行在線教學授課,開啟了直播銷售“知識”的新時代。
憑借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支撐體系和電商平臺系統,“替補”上場的在線教育實現了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遷徙,進一步凸顯網絡教育的重要性。同時,網絡教育打破了時空限制,讓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各種知識的學習,將網絡時空的紅利進一步延伸。
一系列管控舉措在保證居民健康安全的同時,也導致企業供貨困難。由于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國內進行了全民大規模抗疫,加之一系列防疫措施的出臺,使工廠大規模停工,居民盡可能足不出戶,這使得商家的庫存嚴重下降,部分商家甚至已經零庫存。在新冠疫情之前,借助物流快速運輸、即時發送的一些特點,很多電商賣家對預售的訂單并沒有庫存,在工廠停工的這段時間,電商賣家難以兌現承諾進行按時發貨,導致買家對預購的產品進行大規模撤單。
相對于線下店鋪,新冠疫情對電子商務的沖擊遠小于實體店,但由于疫情產生的連鎖效應,生產、加工、轉運等環節受限,使電商賣家面臨著無貨可生產、無貨可售賣的窘狀,部分商家的庫存也是靠“吃老本”維持,生產困難導致的供貨不足是電子商務內部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物流是電子商務的生命線。新冠疫情來襲雖然為電商賣家爭取到了更多的購買力,但能否順利配送成為所有電商賣家都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由于各地疫情形勢不同且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物流公司無法保證未來的配送路線是否通暢。
調查顯示,消費者普遍對物流問題十分關注。發貨的快慢、物流運輸的質量保證及派送的服務質量影響甚至決定了消費者的再購買率。因此,新冠疫情期間交通不便及路線不確定的問題成為電商行業的一大挑戰。
新冠疫情期間,電子商務平臺和電商企業迎來了一個發展期,但個別無良平臺和企業借此以非法手段牟利。由于電子商務發展屬于近幾年的新興行業,部分監管政策不夠完善,監管措施仍不到位,導致部分平臺和企業以“下載分享免費送”“誘導消費”等欺騙手段吸引消費者,但遲遲不兌現承諾,或在發貨之前要求消費者額外支付快遞費等。
此外,部分平臺和企業售賣的商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由于我國出臺了相關政策嚴厲打擊售賣假冒偽劣產品,導致部分不良商家不敢光明正大地售賣假貨,但這部分平臺和企業以“真假混賣”的手段,在貨源中摻入少量假貨,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非法謀取利潤。以口罩為例,截至2022年初,公安部門檢查人員查扣制作和售賣偽劣口罩數量高達3100萬只,這些非法廠商的行為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由于微商店鋪起步門檻低,個人發布一些朋友圈、文字和圖片等就可以進行銷售,有一定的隱蔽性,監管難度高,難以全覆蓋。國家市場監管部門通報顯示,個人微商店鋪及一些小型的電商平臺已經成為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重災區。
由于電商買家只能通過圖片和文案等方式了解產品的信息,與傳統方式相比,消費者無法利用感覺器官觸摸、接觸產品,因此店家的信譽度保證成為一個監管難題。
對電子商務平臺來說,新冠疫情的發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疫情期間部分電商平臺和企業暴露出短板和不足,但長期來看,電子商務發展的勢頭整體向好,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結合電子商務發揮的作用及暴露的問題,電子商務可通過變革促進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冠疫情期間,由于防疫政策的要求和人們防疫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對“無接觸”服務需求激增。雖然目前我國大部分快遞公司設立了快遞柜,緩解了快遞員的工作壓力,但服務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未突破,部分消費者仍對此表示失望。隨著無人機、送餐機器人等無人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解決貨物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成為可能,進一步激發了電商企業在“無人”模式的發展潛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遠程線上問診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在社會出現危機時,可以快速響應發揮巨大優勢,緩解線下醫療壓力。目前,丁香和蘇寧等公司都推出了名醫在線問診服務,極大地緩解了一些非緊急病例患者的咨詢壓力。對比之前,患者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排隊掛號就診,極為不方便,而電子商務行業可以借此問題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零售醫療”“在線診斷”等醫療健康服務,并在獲得就診者允許的情況下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就診者的以往就診資料進行分析研判,提供精準的醫療問診和保健服務。
綜上所述,雖然新冠疫情給電子商務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也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隨著全球進入后疫情時代,電商行業應順勢而為,及時把握消費者的痛點,利用“痛點驅動”勇于革新,保障電子商務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