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玲,程朋朋
(1.閩江學院 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2.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1)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早在19世紀歐美國家就開始提出將地方院校的建設與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進行結合。我國在2017年就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教育領域,地方高校應扎根于地方文化沃土中,從而培養出具備地方文化知識背景的人才,對繁榮地方產業、傳承弘揚地方文化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福建省在經歷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如紅色文化、海絲文化、船政文化、民俗、技藝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1],這些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為地方本科高校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目前將福建地域文化作為地方本科高校服裝專業課程資源的研究比較欠缺。鑒于此,通過對目前地方高校服裝專業課程進行研究和改革,將福建地域文化資源更多地融入課程體系中,促進福建地域文化在服裝專業教育中的傳承,助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地方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顯得格外重要。
福建省這些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為地方本科高校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目前將福建地域文化作為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資源的高校比較少。
通過對福建地域文化資源在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開發與利用現狀調查發現,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開設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主要分為三大模塊:一是服裝設計類課程,二是服裝工藝類課程,三是既有服裝設計部分又有服裝工藝制作的綜合性課程。但這些課程基本以西方服裝課程內容為主,教授西方的服裝設計理念、款式結構、裁剪方式、制作工藝等,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育中缺少地域文化內容的融入。
有些高校雖然形成了比較有特色的福建地域文化研究領域,如福建畬族服飾文化研究、福建剪紙文化研究、福州茉莉花文化研究、客家服飾文化研究、四平戲文化等,但是教師的個人研究領域與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銜接不夠,往往存在教師個人授課內容與自身研究領域相互獨立的狀態。
近幾年,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加強愛國教育,福建地方本科高校也都在嘗試將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寶貴資源加以利用,但是也存在由于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對傳統文化內涵價值提煉不深,教師按照課本單方面地輸出傳統文化知識點,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不深,難以實現對地方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性轉化等問題。
福建勤勞的先民在物資匱乏年代,他們依靠海洋資源獨創了海洋文化以及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船政文化等,這些文化資源為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模塊、藝術設計模塊和技術工藝模塊等提供豐富的素材,而且學生通過對福建地方文化遺址的學習和親身體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當地社區生活、文化背景的更多了解和認知,更容易讓學生愛上這片土地,從而產生畢業后主動留下為這片土地服務的想法。同時,學生看到他們的學習內容與他們所處的地方有更緊密的聯系,他們將更容易產生共鳴,從而產生有意義的、終身的學習成果。教師通過對福建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不僅有利于自身授課內容的更新,而且通過對一些非遺技藝的挖掘、創新設計等學習內容的展開,可以激發教師科研興趣,提高教師的科研、教學水平,使教學、科研互相促進,從而有利于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改革,形成一些特色課程,促進特色專業的建立。
福建紡織服裝行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進出口貿易、帶動福建經濟發展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福建紡織服裝行業已擁有許多服裝品牌,但是也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隨著改革開放,世界各地的著名服裝品牌紛紛進駐中國,福建紡織服裝品牌的優勢逐漸減弱。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立足之地,就必須走差異化道路,而對福建來說,最大的差異化資源之一就是富有特色的福建地域文化。
近幾年,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的實踐表明,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服裝品牌中,可以提升品牌的競爭力、附加值[2]。因此,福建地方高校如果能將福建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本科生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培養出具備福建地域文化知識背景的服裝設計專業人才,這將有利于福建省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更好地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長期的,具有相對穩定特性的同時,又在不斷發展、變化[3]。福建稱“八閩”,擁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人們生產、生活、習俗的改變,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慢慢地被人們遺忘。將這些文化資源導入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中,以教育的方式讓青年學生去了解和學習福建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保護和宣揚本土文化,而且通過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們對傳統文化基因的提取、加工、設計,實現福建地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地方本科院校開設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服裝設計類課程,二是服裝工藝類課程,三是綜合性課程,以下具體從這三類課程探討如何實現福建地域文化與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入,促進教學過程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
服裝設計類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服裝創意設計表達能力,主要包括藝術概論、中外服裝史、服裝設計原理、服裝色彩設計、服裝表現技法等課程。這些課程中如藝術概論、中外服裝史屬于純理論課程,開設這類課程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基礎的審美觀、藝術文化修養等,為后續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這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存在枯燥乏味、學生被動接受,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問題[4]。如專業必修課中外服裝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外國服裝在不同的時期、社會制度、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發展演變情況,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之后將這些知識靈活運用,設計出富有文化底蘊的作品。而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主要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講解中外服裝的發展狀況與變遷的規律,以圖片的形式去展示中外服飾的造型美、色彩美和裝飾美,這樣的授課方式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講述中國服裝史部分時,將福建非常有特色的服飾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將惠安女服飾、客家服飾、畬族服飾等內容融入其中,讓學生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通過實地調研、網絡資源、服飾展館、博物館等去自主探究這些服飾的文化特點,并以PPT形式進行匯報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授課內容更加豐富多樣,而且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各自興趣愛好的驅使下去調研、分析、總結服飾文化特點,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將來從事研究性學習或工作打下基礎。
服裝工藝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解決服裝結構、工藝制作等問題的能力,包括服裝工藝基礎、服裝結構設計、立體裁剪、服裝結構與工藝、服裝工業制版等課程。該類課程任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服裝設計專業所覆蓋的各職業崗位所必需的結構設計、裁剪、縫制、熨燙工藝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通過分析服裝結構設計的相關基本知識及人體體型特征,掌握服裝原型構成原理與繪制,掌握各類典型服裝的結構設計原理與方法,能夠根據相應的款式圖繪出相應的結構圖,并加深學生由款式造型到紙樣的變化。掌握服裝的成衣工藝,學習高檔的服裝縫制工藝,加深對立體服裝的工藝特點的認識,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5]。
然而,當前的服裝工藝類課程主要與服裝企業生產加工環節相對接,整個過程主要通過機器完成,導致服裝作品缺乏溫度和文化內涵。如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中,在服裝面料的選擇環節,學生通常采用直接購買市場上銷售的面料為主,這往往導致學生的面料設計效果與購買的面料不相符的情況,導致學生的設計想法無法很好地呈現,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福建地方文化中,有非常出名的草木染工藝、泉州非遺金蒼繡技藝、廈門非遺珠繡技藝、漳絨織造技藝等,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的方式來向學生傳授這些技藝,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這些傳統技藝的學習和靈活應用,來提升自己服裝作品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綜合性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有學習過的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提高對設計的綜合運用認識和理解,包括綜合設計、專業訓練、創意服裝設計等課程。如綜合設計課程,該課程設置在本科四年級上學期,它要求學生掌握服裝設計中系列設計和專題設計的基礎理論、原理和設計方法,能獨立構思,運用款式圖、效果圖形式設計各種不同款式的服裝,掌握服裝從原輔料經裁剪、縫制、整燙直至成品的整個過程的操作方法,并獨立完成1套服裝的制作[6]。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主要是教導學生充分結合已學習過的專業技能進行綜合的運用訓練,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勝任企業中的服裝新產品開發等工作。目前,該課程在教學中,基本保持著傳統教學模式,即以學生自主選題進行設計和動手實踐操作,教師再進行課堂輔助指導的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夠明確,認為該課程是之前所學課程的簡單疊加、重復。
隨著國家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福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許多教師也投入到福建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創新等方面的工作中,甚至有些教師把福建一些地方文化作為自身的研究領域,并且承擔了一些縱向課題、橫向課題。如果在綜合設計這門課程中,教師能夠把自身的研究領域與課程內容融合起來,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通過學生的集思廣益來對福建地域特色文化、技藝等方面進行挖掘和再設計,這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而且還可以將學生的作業、設計作品轉換成商品,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有效避免了傳統教學紙上談兵的弊端。教師通過科研任務的教學方式,在完成課程任務的同時也完成了部分科研任務,而且還可以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有利于自身職業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地方本科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內容主要以西方理論、方法為主,缺乏與福建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合,這需要地方本科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結合自身課程類型,篩選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并通過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進來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和促進福建地域文化的弘揚、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