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愛上算命?情緒出口不該是行動枷鎖
——陳之琪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你相信“玄學”嗎?星座占卜、塔羅測算、命理分析……如今,社交平臺中有關“算命”的內容分享可謂五花八門;許多網友樂于給各種“運勢指南”點贊、評論,為自己“接好運”;有的“星座博主”1個月內迅速漲粉千萬。有媒體關注到,不少年輕人熱衷用玄學方式事無巨細地為自己測算命運,有人甚至在算命上投入巨量錢財,其中不乏正在考學讀博的高學歷學生。
學業、工作、情感、生活——這些都是“算命”時人們熱衷關注的“重點領域”,不難發現,這通常也是大眾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壓力所在。考試是否通過、工作能否晉升、多久遇到真愛……當生活方方面面的未知與困惑如潮水般涌來,初歷世事的他們容易感到“壓力山大”,卻又不便與外人言說,從而缺乏“情緒出口”。
往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尋求“玄學”解答才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新奇選擇。訂閱星座運勢內容、現場體驗塔羅占卜,如果能夠得到肯定、正面的回答,未來仿佛就多增加了一分確定性和自信,內心的焦慮情緒也能夠得到安撫。不少年輕人希望通過“算命”來調節自身情緒,這樣的情感訴求值得被理解。
然而,“算命”畢竟稱不上科學,年紀輕輕真會迷信“算命”的“老一套”嗎?其實,從一些反饋來看,如今雖有許多人熱衷“算命”,可大多只是當作生活中的一種調劑,并非真正的“沉迷”或“上癮”,看運勢主要是為了“得到正向的心理暗示和推動自己邁出第一步的理由和借口”。
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廣博而多彩的,那些莫須有的命運或預言又怎能給出單調定義或片面指引?更何況,生活樂趣并不在于預知一切、全知全能,而恰恰應當敢于接納未來的不確定性、勇于選擇并承擔,正因如此,我們方能持續提升自我效能感,成為更堅強、更成熟的自我。
與其“算命上頭”,不如“及時戒斷”。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發覺自己被某條消極的運勢預言所牽絆束縛,就應當及時警醒:生活的意義價值與安全感都要由自己賦予,而絕非受他人定義擺布。看運勢、玩占卜不過一種休閑娛樂,莫要使其成為思想行動的枷鎖。
支持幼兒園開設托班值得期待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曹浩文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北京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3年工作臺賬》提出,優化普惠托育供給,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試點示范,擬創建55家托育示范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招收2到3歲幼兒。相關舉措引發廣泛關注。
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是在出生人口減少背景下學前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舉措。受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年輕人婚育觀念改變、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偏高等因素影響,我國出生人口減少。一些幼兒園出現了招生困難,從幾年前的“一位難求”轉變為“一生難求”,甚至面臨關停。在此背景下,有條件的幼兒園在滿足3到6歲幼兒入園的基礎上,利用空余學位開設托班招收2到3歲幼兒,是合理利用學前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舉措。
優化普惠托育供給,是滿足人民群眾對托育服務的強烈需求、更好落實“幼有所育”、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構建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重要舉措。生育政策調整對人口出生的刺激效應僅維持了較短的時間,我國出生人口數在短暫上升后迅速下降。相關調查顯示,嬰幼兒無人照料是阻礙生育的首要因素,我國城市嬰幼兒家庭中三成以上存在強烈的入托需求,就近托育服務的市場需求十分旺盛。但是與旺盛的需求相比,我國托育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尤為不足、托育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亟待解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積極生育支持政策也表明,擴大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對減輕家庭的養育負擔、提高生育意愿,具有顯著效果。
我國正在逐步完善托育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出臺,完善了托育服務的頂層設計。《“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提出,2025年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為各地推進托育服務供給制定了明確目標。
托育服務事關兒童的健康成長,事關千家萬戶,也事關我國的人口優化。優化普惠托育供給,提高托育服務質量,努力營造兒童友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辦好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這件民生實事,值得期待。
(以上信息選自有關媒體,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