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麗
[摘 要]寫作心理,就是在思維逆向表達的過程中,作者通過控制情緒,調試思維模式,展現創造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完成既定的寫作任務時的心理狀態。關注影響寫作心理的因素,通過創設情境,對學生寫作心理進行必要的調適,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加強觀察結果的提煉,能幫助學生走出寫作困境,直面高考。
[關鍵詞]高考;寫作心理
寫作是一種利用潛在思維進行的創造,心理學認為,創造的重要成分在于迷戀和目的性,迷戀和目的性是驅動潛在思維的原動力,人們常常受困于原動力的出現時機,而高考作文有著特殊的創作場景,從何處得到創作的原動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也知道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問題,學生在考場中臨時發揮遇到困難,雖然經過幾輪復習和多次考場作文指導,但收效甚微。其實,按照高考要求把作文寫好,不外乎聚焦于寫什么和怎么寫兩個方面,而這兩者都關系到學生內在的寫作心理,把寫作心理的問題解決了,寫作訓練就會事半功倍。
一、高中生寫作心理的本源探討
寫作心理的核心是思維,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中給思維下了這樣的定義:思維是由觀察到的事物推斷出另一種事物,并根據該觀察得到根據或證明,最終形成信念的復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又是思維的橋梁,人類用語言概括事物的特質,又用這些語言進行存儲,最終通過聯想、想象進行訓練形成自己的信念。
寫作是思維結果的逆向表達,是對內在的語言進行外化。寫作心理就是在思維逆向表達的過程中作者通過控制情緒,調試思維模式,展現創造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完成既定的寫作任務時的心理狀態。高考作文,乃至任何考場作文,無一不是依循這一思路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考核。
早在20世紀80年代,“海耶斯·弗勞爾模型”就已經誕生,該模型的誕生標志著對寫作心理的研究總體上趨于成熟,該模型將寫作看作是一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由任務環境、長時記憶和瞬時記憶三部分組成,任務環境就是寫作的具體任務和可供利用的內外部資料,包含高考作文的支撐性材料和學生已經保存在頭腦中的已有材料。長時記憶是指與寫作有關的三個要素,即主題、對象和文章組織的方法,是學生已經掌握的陳述性知識。而寫作的瞬時記憶包含構思、轉譯(換)和檢查三個過程,構思是指對整個文章的架構,即在一定目標的指引下,觀念內容的產出和組織,從各方面提取適合于寫作任務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統合成對任務的回應。轉譯(換)是將頭腦中的寫作構思轉譯成書面文字,由頭腦中的語言轉譯為具體語言,是對觀念的高層次輸出,也包含低層次的陳述性知識的輸出。檢查就是對產出內容進行調適與修改,矯正其中的不足,使其趨于完善。
具體的寫作過程可以參考下圖:
在一些關鍵節點上,思維活動是交錯開展綜合運行的,并不會存在單獨發生的單一機制。
由寫作心理建構而來的寫作過程理論著重討論四個問題:一是寫作者的能力結構;二是對寫作的認知程度;三是寫作評價體系;四是寫作的影響因素。就學生的寫作能力結構而言,學生通過12年的學習,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應該從多個維度達到作文寫作的相關要求,如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嘗試多種文本的寫作,相互交流。就寫作認知而言,高考作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寫好高考作文是非常重要的。而高考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也不需要過多的關注。
最值得關注的是學生的寫作心理影響因素,寫作心理直接干擾寫作結果的輸出,從頭至尾對寫作產生影響,寫作心理積極,寫作效果就好,寫作心理消極,寫作結果就反向發展。積極的寫作心理會對寫作目標進行高度預設,學生會將自己的作文寫得盡可能與高考評價要求吻合;積極心理幫助學生輸出多樣化的語言,能清晰準確地表達自我;積極心理對低層次陳述性知識的加工實現自動化,如對篇章結構、標點符號的考慮已經完全融入寫作,不會再單獨花時間進行修改。
二、高中生寫作心理的結構
從生理上講,高中生的大腦結構已經趨于成人,大腦皮層趨于定形,神經纖維的數量接近成人水平,神經細胞的功能也趨于完善,大腦對各種信息的分類和加工處理及時有效,神經活動機制趨于平穩,學生進行深度的思維輸出有物質基礎。
(一)從思維特點上講
高中生的自我心理有強烈的自主性,其言行經常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格外關注周遭人事對自己的定位與評價,這種強烈的自主性喚醒學生的元思維能力,更加關注思維與行為的流程和目的,對高考作文來說,則更深入思考高考作文的目的與意義,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意識地進行掌控,但因為認知不完善又極具風險性。高中生思維活躍,雖然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多,但其能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協調和感知,獲得海量的感性信息。通過思維加工,開始逐步完善形象思維,對事物的描摹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增強;提升抽象思維,對事理的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增強;錘煉邏輯思維,能基本掌握事物的一般規律,能用簡單規律進行逐層分析、過程推演和結果論證;激發創造思維,敢于打破常規,對內容和形式進行重組,能以別具一格的視角創造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成果,敏銳而獨特。
(二)從認知能力來看
高中生依然遵循以感覺為開端的認知路徑,通過感覺感受外部環境,接觸人與事獲得相應的體驗,自省內心形成觀念,因此,高中生在沒有經過系統思維訓練前,其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其作文能力和水平的起點就是對外部事物進行淺表式描摹或對事件進行簡單記錄和再現。隨著高考到來,考試的各種要求又不斷刺激學生的知覺,要求學生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更新,打破既有的思維定式和習慣,將兩者進行融合,自我整理后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因此,高中生的作文呈現出一定的寫作技巧,內容安排開始注重條理性,情感表達開始漸入內心深處,靈敏而細膩。
(三)從觀察能力上考量
觀察是高級別的心理知覺,是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必備過程,通過觀察,會獲得比一般感覺更完整、更生動、更細致的事實。高中生的觀察能力弱于成人,觀察點通常在電光石火間的一些現象,以及現象和現象間的聯系與區別,但因未受思維定式和偏見的影響,在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求知欲的驅動下,能保持觀察的純潔性和視角的獨特性,具有初步辨別優劣、鑒別善惡、平穩利弊、區別真假的能力,真誠而寶貴。
(四)從情緒表達上觀察
情緒是身心的外在表現,寫作情緒影響到知覺的選擇和認知的深淺,關乎觀察的水平和結果,寫作情緒也是高中生作文輸出的晴雨表,在情緒保持在積極樂觀的狀態下,通常高中生的作文都會呈現出高昂的激情,學生看問題思維靈敏,文字輸出優美、行文流暢,思路清晰,給人向上的力量。但高中生寫作情緒極易出現兩極分化,在嚴峻的高考形勢下,學生如對高考沒有深刻的認識,沒有扎實的作文知識儲備,對相關材料觀察不認真仔細,極易在作文中表現出消極情緒。再從寫作情感上比較,高中生已經初步獲得人類活動的高級情感,道德感和審美感達到較高水平,對家與國的認知,對責任與擔當的看法,對進步與落后的評判,以及因生命意識的覺醒而喚起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都散發著道德的光輝。而從審美上所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審美體驗、審美追求、審美結果都能在學生的作文中一一窺探,高中生情感歷程隨個人的情感狀態遷移到寫作過程中,所展現的面貌會激起強烈的情感共鳴,靈動而和諧。
三、影響寫作心理的關鍵因素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寫作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性,哪些因素影響學生在高考寫作過程中的心理因素,通過梳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觀察的結果
觀察是一切活動的必要條件,學生在高考考場中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寫出非常優秀的考場作文,就要求學生平時要進行大量的觀察。通過觀察,積累起能夠支撐自己進行清晰表達的素材,通過觀察,對紛繁蕪雜的材料進行有選擇地加工,有意識地過濾干擾性材料,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和鑒別能力。無數知名作家的創作都驗證了觀察的重要性。黑格爾說,“要煽起真正的靈感,面前就應該先有一種明確的內容”,這個明確的內容就是對生活進行大量反復的觀察。
(二)學生的思維品質
不同的思維品質影響對觀察材料進行加工的結果,也影響學生考場作文的質量。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要求,即思維要深刻、敏捷、靈活、批判和獨創。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靈活地處理觀察材料,能根據考試要求及時對材料進行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增強自我意識,掙脫固有的藩籬,見別人所不見,在合乎規則的前提下寫別人所不寫。另外,還要關注由獨特的個體而產生的寫作認知的差異,低認知導致低水平,學生的低認知導致學生在復習備考階段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尋找高分捷徑和投機取巧上,沒把高考寫作的重要性認識清楚和全面。
(三)學生的寫作情緒
消極的寫作情緒會壓抑學生的心情,增添無限的焦慮,干擾學生投入寫作的進程,助長學生的畏難心理和僥幸心理,致使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不愿意對文題進行深度審視,不愿意有效組織已有材料對題目要求進行回應,也不愿意探尋實現清晰表達的路徑,而且,由于考試作文創造性的特點,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有時存在經常性習得性無助,缺乏創造的激情,更沒有保持深入提高作文水平的熱情,最終結果,要么是將以前已經寫熟的材料生搬硬套地用于高考作文,要么是蜻蜓點水式地對寫作要求進行回應,更有甚者,抄襲現代文閱讀中的材料,作文效果可想而知。
(四)考試的具體情境
受考試特殊性的影響,考生進考場本身就帶著緊張和焦慮的情緒,而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也耳濡目染關于考場種種言論,內外因素的疊加,更加劇這些情緒,這類情形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要看到,這里的情境還包括具體的考試內容,也就是考試的文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深,處理能力強,能搭建起文本與個體內部語言的橋梁,學生就能在輸出環節流暢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成考試任務。
四、學生寫作心理的重建策略
在高考復習備考的過程中,重建學生寫作心理,對學生參加高考會有很大的裨益,以下提供幾條策略,供廣大師生參考。
(一)多角度進行觀察
我們的學習環境決定高考作文寫作不可能像作家那樣先對生活進行直接觀察。我們可以采取間接的觀察方式進行觀察。在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對高考作文寫作訓練進行系統思考和整體推進,要對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還原和再現。對教師來說,幫助學生整理出五本書中可以直接使用的作文素材,結合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有意識地使用這些素材;對學生來說,將老師整理的素材進行分類,重點把控文學類和思辨類,特別是思辨類素材中的論據選擇,推理過程和辨析方法,要應知應會。進入高考沖刺階段,要利用晚自習后半段了解當前的熱點事件,補充新鮮的寫作素材,重點關注事關國計民生的事件,要對觀察到的事件進行深度加工,便于開闊視野,增加作文的深度和廣度。可以采用關鍵詞的方法對素材進行歸類整理,借助關鍵詞法熟練掌握素材的提取和還原。
(二)訓練思維方式
訓練思維方式的策略有很多,在高考作文復習的全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大致有幾個方向。獨立思考,獨立地對本階段觀察到的結果進行總結和提煉,通過發散思維,進行多義聯想,在人云亦云中發現別人所不見,得出獨到的見解。連續追問,對邏輯思維能力稍弱的同學來說,對相似的觀察材料進行連續追問,多問幾個為什么,摒棄事理的枝葉,直指事理的本源,找到事件的邏輯起點,針對起點得出解決辦法,一般來講,能寫到解決辦法的程度,已經非常出色了,比如,2022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其邏輯起點就是“在情境中獨創”的問題,在寫作時可以參考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的知識,對獨創(創新)進行連續追問,聯系現實談獨創之難和解決獨創之難的辦法。變換說法,對觀察到的文學類材料改變敘事角度,或者變換敘述主體敘述,常規的看法或許就會瞬間坍塌,也許會產生新意。
(三)調試寫作情緒
對教師來講,在復習備考階段除開正常的復習教學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對學生的寫作情緒進行調適,給學生必要的寫作支持,改變學生因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種種消極情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繁重的復習和即將到來的事關人生道路的高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以積極引導,以正面評價為主,可以采用分層分步的思路推進寫作教學,重在寫作思路分析和篇章結構引領,幫助學生建立考試信心。對學生來說,適當降低對考試和作文寫作的預期,緊跟老師的步伐,在老師的指引下加強對高考寫作的認識,完成寫作素材的積累,建構起寫作的知識體系,將寫作目標和任務進行分解,逐步適應高考作文的寫作節奏,對廣大中間水平的同學來說,現階段的可行方案就是模仿和再創造,模仿優秀作文的寫作思路和篇章結構方法,有意識地在每次訓練中使用,達到提振信心的目的。
(四)創設寫作情境
隨著復習節奏的加快和高考的到來,師生都要重視每一次寫作訓練,要把每一次訓練都當作高考考場寫作,珍視練習的體驗和結果,并對體驗和結果進行必要的反思,認真記錄每一次寫作的不足和可改進之處,并提出解決辦法。重視考試情境中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可以把新高考以來幾類試題的作文題目進行梳理,探析新高考背景下作文題目的內在機理,對具體的作文題目進行提綱式寫作,形成適應高考作文的肌肉記憶。教師也可以嘗試下水作文,展示自己的寫作思路和成文過程,給學生積極的引領和示范。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和互評,參照高考作文的評閱方式,模擬閱卷心理對作文進行發展性評價。
總之,要鼓勵學生多深入生活,培養超強的觀察力,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提升感知和審美能力。教師要明了高考作文的寫作心理和干擾因素,運用科學的方法激活并引導學生的寫作思維,借助相應的策略對寫作心理進行干預,從學生的寫作興趣出發,鼓勵學生多方式表達,強化學生的寫作獲得感,相信,在明年的高考中學生的考試表現定會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徐湘云.基于寫作心理引導和寫作過程指導的作文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3(11).
[2]尹杰.從閱卷者的心理效應角度看高考作文的寫作[J].小作家選刊, 2008(08).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