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就學校層面而言,一要“整體”聯動,共繪心理教育“同心圓”;二要“平衡”統籌,合鍛心理教育“壓艙石”;三要“和諧”相濟,齊筑心理教育“立交橋”;四要“互利”融通,會演心理教育“協奏曲”;五要“共生”伴行,聚力心理教育“組合拳”;六要“人本”唯先,凝鑄心理教育“支撐點”,從而真正使新時代學校心理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關鍵詞]生態觀;引領;新時代學校心理教育;路徑建構
雖然我國的中小學心理教育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即已啟動,但是時至今日,許多學校的心理教育依舊是步履蹣跚、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這些學校未能從整體出發,做好頂層設計、系統實施。如何高質量地實施新時代學校心理教育?“突顯世界的整體性,強調世界的和諧平衡、互利共生以及對整個自然生命世界的尊重”是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其所內含的“整體”“平衡”“和諧”“互利”“共生”“人本”等理念,正是新時代學校心理教育必須堅守與彰顯的特征與要素。
一、“整體”聯動,共繪心理教育“同心圓”
心理教育具有開放性,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做到思想上同心、舉措上同向、行動上同步,方能使心理教育真正做到全員參與、全域覆蓋、全方位推進。
(一)學校是心理教育的“樞鈕”
學校無疑在學校心理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由于不堪重負,厭學情緒不斷蔓延的現象讓人憂心;由于心理脆弱,輕生悲劇一再重演的現實令人揪心。作為學校,尤其是校長,要全面擔負起心理教育第一責任人的重任,起好頭、牽好頭、帶好頭,切實做好心理教育的頂層設計,規劃好心理教育的主要架構,統籌好心理教育的具體實施。
(二)教師是心理教育的“基石”
教師是傳播心理健康火種的火炬手。如果教師的心理素質不高,心理知識不多,開展心理教育顯然會“好事多磨”,甚至“好夢難圓”。因此,我們要通過個人自學、專家領學、線上視學、分類導學、個案研學等途徑,力求全體教師都做到真理解、會辯解、求甚解。
(三)學生是心理教育的“主體”
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發展的主體。因此,要從闡釋健康的真正內涵出發,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心理因素是制約他們道德完善與學業進步的重要瓶頸,進而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學習心理知識,不斷砥礪心理品質。
(四)家庭是心理教育的“依托”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應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群等渠道,既“曉之以理”,又“授之以法”,從而使廣大家長既有參與心理教育的愿望,也有參與心理教育的能力。自覺告別教育“內卷”,淡化教育“焦慮”,理性規劃孩子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密切關注孩子情緒變化,及時幫助孩子排憂解難,從而使家庭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搖籃、溫馨的港灣。
(五)社會是勞動教育的“土壤”
《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由十七個部門聯合下發,一方面,說明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彰顯了心理教育必須多方聯動、多元共治。《行動計劃》中所涉及的單位與部門應真正做到在其位,盡其職,善其事,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不給“雞娃大戰”添油,不給“搶跑文化”加溫,為孩子們有一個寬松、寬和、寬容的成長新環境貢獻出自己應有的份額。
二、“平衡”統籌,合鍛心理教育“壓艙石”
心理教育需要廣泛的加持與助推,既要著眼于思想觀念的轉變與升華,也要著力于長效機制的創設與完善,做到立體化規范,全方位保障,以防止“風風火火一陣子、熱熱鬧鬧走過場”的不良現象的產生。
(一)行政保障
教育督導與評價作為我國法定的一項教育基本制度,是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心理教育健康發展的有效抓手。各地教育督導部門應認真開展心理教育情況的督導、考核和評價,并將督導結果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項目與依據。通過督導評價,使心理教育真正在每一所學校落地生根,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開花結果。
(二)組織保障
任何工作,如果構架不明、職責不清,就很難保證能夠收到預期的效果。心理教育亦然。學校要以《行動計劃》的頒發為契機,把心理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實施機構和人員,具體負責心理教育的計劃安排、運行部署、師資培訓、課程開發、資源整合、過程管理、總結評價、成果推廣等。
(三)人員保障
人是工作的第一要素。一方面,要抓好專職教師的引進工作,入職后在職稱評定、選優評先等方面應與其他科任教師一視同仁;另一方面,要抓好專業人員的引聘工作,讓勇擔當、善作為、負責任的專業工作者、志愿者加盟學校心理教育,助力學校心理教育。
(四)經費保障
由于各校的心理教育起點有異,投入不同,有的學校設施較為完善,心理咨詢室、心理測量室、心理活動室、心理放松室、心理信箱與心理熱線等一應俱全。有的學校則是較為“寒陋”甚至“空白”,因此,心理教育薄弱學校在經費上應適當給予傾斜,唯如此,才能為心理教育的全面實施奠定堅實基礎、創造良好條件。
(五)科研保障
心理教育研究方面尚有不少難題,比如,新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危機的形成機理與干預機制、大中小學生心理教育的分工與銜接等,都是比較棘手的問題。沒有發展難題的攻關與破解,難有心理教育水平的提高與深化。當然,心理教育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踐問題。因此,我們十分期盼廣大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雙向互動、優勢互補,為心理教育的研究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力。
三、“和諧”相濟,齊筑心理教育“立交橋”
一切愿景只有在落實中才能達成。我們應當從“和諧并重”的生態理念出發,多管齊下,多點發力,積極創建“全天候、全領域、全身心”的響應機制,讓學生的心理素養在廣袤的沃土中不斷向上生長,向下扎根。
(一)心理教育課程化
心理教育課程的開設是一所學校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標志。開設時要做到抓重點、摳要點,疏堵點、解難點,要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如針對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由于課業負擔加重而產生的厭學心理,由于成績不好而產生的恐懼心理,由于家長期望值過高而產生的焦慮心理等等,做到生有呼我必應之,生有惑我必解之。
(二)心理教育常規化
學校心理輔導中心是為進行心理教育并提供各種服務的常設機構,是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應始終堅持量質并臻、建管并行、用效并進的原則,以充分發揮其增智開慧、修心養性、紓難解困的應有效能。
(三)心理教育活動化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心理教育的有效載體。特別是與生活相依、與社會相連、與自然相融的實踐活動,既能滿足學生的“知”“行”需求,又能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在演練中體味成功的愉悅,在研學中體會自然的魅力,興更高,情更濃,心更暢。
(四)心理教育學科化
學科教學是師生傾力最大、花時最多,也是心理教育內涵最為豐富的一塊陣地。心理教育學科化對教師的心理素養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積極尋找心理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又必須十分注意“有機”“有節”“有效”,力爭做到適當其時、適得其所、適可而止,使學生在提高認知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洗禮、思想的升華、心靈的凈化。
(五)心理教育環境化
健康的心理要在健康的環境中培育。根據學校心理教育的工作目標,我們要對校園環境予以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開發和優化。不僅要“顏值高”還要“氣質好”。真正做到一桌一椅顯作風,一花一草含深意,一墻一廊蘊匠心,充分發揮出校園環境悅目賞心、正身清心、怡情慧心的育人功能。
四、“互利”融通,會演心理教育“協奏曲”
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提高“五育”質量的基礎與前提;“五育”質量的提高能有效促進心理狀態的改善與優化。因此,在開展學校心理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揮德、智、體、美、勞在心理教育中各自的獨特作用,變“無意插柳”為“有心栽花”。
(一)以德育心
通過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可以將抽象的道德倫理內化為學生的生活習慣與心理品質。比如,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可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體會出被需要的快樂,從而更主動地崇善、向善、行善,在關愛他人的同時快樂自己,在傳遞幸福的同時幸福自己。
(二)以智慧心
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離不開相關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智力教育中富含有大量的積極性心理元素。比如,學習要有勤勉篤行的務實態度,要有抱誠守真的嚴實態度,要有循序漸進的求實態度,能使他們在獲求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進而以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習任務的順利乃至出色地完成。
(三)以體強心
體育具有調節情緒、疏解壓力、錘煉意志的重要作用。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驕嬌二氣嚴重,意志品質脆弱,在體育教學中加強挫折教育,讓他們學會在挫折中奮飛、在失敗中成長,這對于培養奮發向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與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來說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
(四)以美潤心
美育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發揮著提高心理品質的作用。以舞蹈課為例,人們看到的,也許只是孩子們最終在舞臺上跳的一支舞,但是這背后大量的、艱辛的、持續的訓練,會讓孩子發生明顯的氣質擢升和精神蝶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美育在提高學生美的感悟力、美的表現力、美的創造力的同時,其對人品、人格和人性的塑造更立體,途徑更隱然、效力更久遠。
(五)以勞健心
勞動過程中總會遇到種種疑難與困惑,讓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養成勤于思考、善于協作、樂于分享的習慣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刻苦頑強的拼搏意志、律己奉獻的敬業精神,能為其日后的成長、成功、成才奠定堅實的根基。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付出的是辛勞,流下的是汗水,收獲的是美好,愉悅的是心情。
五、“共生”伴行,聚力心理教育“組合拳”
面對心理異常乃至心理疾病的問題,許多學校普遍存在重治輕防的現象。由于缺乏“防”的意識,以致有的孩子錯失了調節、矯正與治療的最佳時機,積之愈深、醫之愈難。因此要從抓早抓小、抓緊抓實,一絲不茍,一著不讓。
(一)增強前置意識
要盡力做到想在前、做在前、防在前。除了要按規定開設、開展好適合青少年特點的心理教育課程與心理教育活動外,要主動提供常見心理問題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務包”,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健康技能,消除心理健康盲點。
(二)增添精準意識
在學生入校之前,就要通過與學生原在校(園)“對接”,提前掌握部分有童年創傷、心理問題、家境困窘、學業困難的學生信息。另外,由于受年齡大小和發展水平的制約,有些學生雖有心理問題,但自己并不一定意識到,相關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主動關心、自覺介入。
(三)增進質效意識
在心理測評的基礎上要全面建立與完善“一生一策”心理成長檔案,分類制訂教育方案,使心理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具可行性、更富實效性。對因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受影響學生人群,要通過心理熱線或趕赴現場,及時做好有效的勸導、疏導與引導。
(四)增加干預意識
一旦發現學生存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一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放任自流。二要實時監測,發出預警。盡力避免發生學生自傷或傷人等危險行為。三要及時轉介,盡快診療。患者一般是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的。
(五)增值后續意識
心理或精神問題的根治遠比生理或身體疾病的根治要復雜得多,既不會藥到病除,也不能一勞永逸。對于經衛生健康部門認定已康復的學生要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密切關注他們的愈后情況,倍加呵護他們的心靈成長,以防癥狀的復燃與反彈。
六、“人本”為先,凝鑄心理教育“支撐點”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是一個以心靈喚醒心靈、以精神引領精神、以生命溫暖生命的過程。因此,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當是提升學校心理教育質量的生命之氧。
(一)尊重人
尊重人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常懷“尊重”之心,熟愔“尊重”之道,學會包容、學會克制、學會傾聽,即使批評的話也要盡量讓“苦口”的良藥包上糖衣,使學生更容易接納、采納、悅納。
(二)關心人
教師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不斷為他們找到進步的支點,搭建超越的平臺。特別是對于教育教學中的弱勢群體,即所謂的“差生”,我們當格外關心、分外走心。多點呵護,少點呵斥;多點動心,少點動氣;多點指導,少點指責,從而使每一滴露珠都在太陽的照耀下閃爍出奪目的光彩。
(三)愛護人
愛是教育的靈魂,每一位教師都應力當“仁而愛人”的“大先生”。需要注意的是,習慣于眼看笑臉、耳聽贊聲、手拿獎品,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優秀生,易“膨脹”、易“敏感”、易“忌妒”、易“焦慮”,因此在關注、關心、關懷“后進生”的同時,對于優秀生我們也要多留心光環背后的陰影,少護短、不諱過、勤補“鈣”,千萬不能讓馬加爵式的悲劇屢屢上演,刺傷國人心,留下無窮痛,真正讓陽光灑遍每個角落。
(四)欣賞人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賞識,哪怕是表面上滿不在乎的學生,也會有強烈的賞識需求。因此,我們要懷有一顆誠懇真摯的心,要練就一雙能發現“不凡”的慧眼,要懂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賞識”的沐浴下健康快樂成長。
(五)服務人
為學生精準服務是貫徹“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與重要體現。要多想學生的感受,多想學生的希望,多想學生對教師的期盼。既要在學業、生活方面下足“繡花功夫”,也要在德性、品行方面做足“精細文章”,既為學生的當下發展“保駕護航”,又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發展人
課業負擔過重可謂是產生心理問題乃至心理疾病的“元兇”。要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核心在于抓好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教學中要以課程標準為指針,大膽嘗試與應用“跨學科”“項目化”“探究式”“數字教育”等新方法、新途徑,特別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循情施導”,使每一名學生都有合適的跑道、都有美好的相遇。使有差異的學生都能得到有差異的教育與發展,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謀求與追尋。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時至今日,不合理的工作負荷、不安分的教育對象、不正確的失誤歸因已使越來越多的教師心態失衡、心緒失寧,“身累心更累”已是常態。如何讓教師不斷地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每一位學校管理者必須銘于心而踐于行,因為有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才會有保障、高質量、可持續。
參考文獻:
[1]肖莉.我國學校心理教育問題探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2]時曉玲.青少年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與防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3):44-4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