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星
[摘 要]小學生活化勞動是一種基于日常生活、為了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實施的勞動成長教育。主張回歸家庭生活、貼近校園生活、走向社會生活,具有真實性、原生態、親切感等特點,屬于一種教育“舊”常態的喚醒和激活,有利于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勞動情感等勞動價值的培養,是一種整體融合的真實教育。
[關鍵詞]生活化勞動;勞動成長;現實需要;真實任務;整體;融合教育
當下的小學生,家長都非常重視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有的甚至是寵愛有加,包辦過度,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其他一概不讓孩子操心和動手,簡直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步;很多孩子平時被各種培訓班排滿,課外閱讀、文藝娛樂、電子產品也充盈著他們的業余時間,而動手勞動很少進入他們的生活,甚至在他們的生活中嚴重缺席。
隨著大家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不斷重視,很多學校紛紛開設了各種勞動課程,集中力量實施專門的勞動教育;有的家長也開始注重對孩子的勞動教育,會去農場租一塊地,雙休日專程帶孩子過去下地勞作,會給孩子報名參加一個烘焙班,讓孩子從小學習廚房技藝……這都是非常好的一些舉措。但總覺得這樣的教育生硬了一點、機械了一點,又是一種孤立的加法思路,與其他教育一起搶孩子的時間,久而久之,也會演變成一種新的負擔。
其實,勞動本身就是應生活所需、因生活而生的,它本應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因為它離生活太遠、太久了,我們今天才重提要加強勞動教育。而這種加強,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生活的回歸。在生活中實施勞動教育,或者說實施生活化的勞動教育,可以有效克服那種“生活中沒有勞動,勞動教育中不見生活”的現象,而直達勞動教育的本質——在勞動中成長。生活化的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參加生活本身所內含著的勞動,從而獲得勞動成長的過程。這是對沉睡著的勞動的喚醒,對內潛著的勞動的激活,是一種勞動“舊”常態,應該發揮其實踐成長的擔當使命。
一、喚醒生活化勞動,促進孩子勞動成長
“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勞動來源于生活而又創造美好生活,勞動與生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勞動教育應該回歸家庭生活、貼近校園生活、走向社會生活。
1.回歸家庭生活的勞動。家庭生活更多的是由一系列家務勞動組成的,學生參與家務勞動既可以習得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技能、提高自理能力,也可以經歷勞動過程、體驗勞動艱辛、體恤父母操勞,更可以培養一份家庭責任、增強家庭小主人的意識和擔當。總起來說,就是讓孩子明白并實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洗衣服、疊被子、整理房間;“家里的事情爭著做”,比如,打掃衛生、清洗碗筷、垃圾分類;“父母的事情幫著做”,比如,做菜燒飯、養花種菜、照顧老人等。使孩子明白管好自己、對自己負責,服務家庭、對家庭負責,進而負責他人、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懂得“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擔當本領。家務勞動體現的是義務和盡責。
2.重置班務崗位的勞動。作為學生在學校里共同學習生活的一個集合體,班級里勢必產生了維持各種學習生活正常開展的現實需要,為了滿足這種種需要就產生了各種服務和勞動崗位。學生分擔了這些崗位,提供各自的服務和勞作,看似付出,實為收獲——收獲成長和發展。這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學生付出了勞作,提供了服務,方便了大家,獲得了認可,體現了價值,提升了能力,修煉了心性——這就是一種成長和成長的過程。無需多講道理,不必計較得失,安排去做就行。在班級里堅持和貫徹“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就行,堅持“人人有責,輪崗擔責”,將班務勞動分為衛生保潔、物品整理、校園打掃、綠植養護、垃圾分類、公益服務等類型,設置諸如“小小衛生員、小小安全員、小小運輸員、小小糾察員、小小服務員”等多種崗位。倡導“崗位的事情輪著做、集體的事情分著做、公益的事情搶著做”。參與班級勞動體現的是履職和服務。
3.拾取校園項目的勞動。常態化的校園勞動承包到班級以后,幾乎可以進入自轉狀態。但校園生活中總會臨時產生一些額外的、維持校園日常生活所需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往往就是學生勞動的資源和契機。
教師的私家車多起來了,需要劃設一些停車位方便教師停車,一般我們都會請一些零工來幫助規劃車位,但當我們將其看作勞動實踐資源的時候,就組織高年級的學生和老師共同來完成這項工作:找尋工具和材料、規劃場地和尺寸、制作模板、嘗試手藝……這時候,具體的勞動已經轉身成為一個“項目學習”了。
校園里的柚子熟了,發動學生探尋采摘的辦法,組織學生集體采摘,學習制作成一罐罐“柚子蜜”,捧上一個個大柚子分到各個辦公室,一起享受勞動的歡愉……“柚子熟了”的勞動項目會更有意思而有意義。
“各班教室的門鎖不靈了”“新學期教室里的課桌椅需要調節升高了”“體育室的體育器材又要整理了”……引入項目勞動以后,這一個個新出現的任務都變成了寶貴的勞動資源,挑戰和助推著學生不斷成長。項目勞動,體現的是擔當和攻關。
4.走向社會生活的勞動?!皟和ㄟ^勞動體驗他人的境況,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感受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弊杂X融入社會生活,承擔力所能及的一份勞動,是貢獻,也是體驗,更是“獲得他人肯定、感受自我存在價值”的過程。有公益性的,如小區樓道打掃衛生、社區垃圾分類小小監督員、禁毒宣傳分發傳單等;有助人性的,如敬老院打掃衛生、幫助單親同學干家務、孤寡老人結對送溫暖等;有創收性的,如揀紙板、礦泉水瓶變賣籌集購書款,撿知了殼變賣籌玩具飛機款,采摘山籽變賣做藥材籌同學生日禮物款等;有體驗性的,如參加植樹節植樹、下田幫助干農活、到襪廠做一天驗貨包裝員等。社會勞動體現的是公益和奉獻。
二、回歸生活化勞動,賦能勞動教育本質追求
生活化勞動因與現實生活,也即人的生命軌跡高度融合,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呈現勞動教育的內在本質。
1.整體融合。融合各種資源和期待走進育人的真實現場,勞動教育的本質使命不僅僅是在現有教育體系中增加或強化勞動教育,而是以現代勞動或現代勞動的教育形態,即綜合實踐活動,將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教育領域的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元素糅合在一個整體中,發揮整體育人的作用和價值,實施全人教育。其要義在整體,關鍵在融合。生活化勞動教育,為這種整體的融合教育提供了一種可能和樣板。
2.磨礪淬煉。擁抱汗水和辛勞享受生活的磨礪淬煉,勞動教育,不是停留在書面上的指手畫腳,不是局限在教室里的紙上談兵,它是一種動手操作,更多的是一種消耗體力的實踐活動。它信奉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奮斗精神,唾棄的是“不勞而獲”“養尊處優”的價值觀;“勞其筋骨”“餓其肌膚”是它的一種意志磨煉。勞動教育的本質使命同樣擁抱汗水、艱辛、勞作和奮斗的磨礪淬煉。生活化勞動,就是這種真實勞作的本質實踐。
3.團隊合作。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現實勞動尤其需要依靠團隊、加強合作,而原生態的生活化勞動提供了大量的合作機會和團隊條件。生活中的勞動,不是事先設計好的典型場景,也不是預設中的具體任務和特定項目,它沒有預設中的清晰路徑和嚴密組織,也沒有安排好了的結構化了的勞動工具和材料,也不會有針對性的勞動資源事先準備好了供隨時調取和選用,一切都是在生活中隨機發生的龐雜系統,開展這樣的勞動,先天的需要組織起相關的人員一起合力完成相應的勞動任務,更需要依靠團隊和集體的力量,需要更多的人有組織和安排的有序參與,更需要有分工有合作的默契和協作,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合作的意識和精神被強烈的呼喚和期待著,其間的溝通、交往、協商和配合能力也得到更有效的強化和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鍛煉和發展。
4.科技創新?,F實生活中,出現了大量的高科技場景和新技術應用,生活中的學習無處不在,生活中的創造和創新被天然地激活和需要。科技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生活中被現實需要和期待著。而創造性勞動也必將是未來勞動的一種趨勢和常態,在日常的生活化勞動中,既先天擁有大量的創造性勞動的需要和機會,又天然地具備著大量的創造性勞動的條件和可能,同樣需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實踐,比如,適度支持他們的一種“偷懶”思想,鼓勵他們進行勞動工具的改良和勞動工序的改善,引入STEAM項目進行跨領域的實踐探究,都是新時代生活化勞動的應有之義。
5.工匠精神?,F代社會普遍比較浮躁,年輕一代中“點到為止、淺嘗輒止、見好就收”的現象比比皆是,急功近利、安逸享受的思想比較流行,靜不下心來用功、潛不下心去鉆研,非常需要學習和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相機推崇和選樹相應領域中的勞模、工匠、技術能手,推介他們的精湛技藝,宣揚他們的專注精神,贊頌他們的不懈追求,傳承他們的杰出造詣,教育和引導學生學習工匠們“精益求精、專注篤定、一絲不茍、精致創新……”的鉆研精神和勞動品質,掌握過硬本領,開創美好未來。
三、透視生活化勞動,彰顯其特點價值
“兒童接受勞動教育,就是認識世界與改造自我的過程”“兒童在勞動中獲得承認的過程,既是與他人相互關愛,又是與他人相互支撐,也是與他人相互欣賞的過程。”
1.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參加其中的生活勞動獲得鍛煉成長,是一種重要的勞動教育形式和途徑,有著與其他勞動教育不同的特點。
從教育目的來說,學生參加這種勞動是為了生活,或者說就是生活本身,在這個真實的勞動過程中學習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本領、提高勞動技能、逐步享受從容的美好生活。這與專門開設課程、專門組織實施教育、游離甚至遠離日常生活的勞動教育顯然有著直接目的和間接目的的區別。生活化勞動,是一種不教之教、自然成長,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歷練。
從教育內容來看,生活化勞動直接來源于現實生活本身,都是就地取材的內容和資源,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展開的。其內容更加原汁原味、更加親切隨機,更具有當下生成的豐富性、現實需求的實用性,是一個個需要當場解決的生活問題和具體完成的實際任務。這些內容不是人為假設的,更不是刻意單獨設立的,原生態、隨意性、親切感是它的顯著特點。
從教育途徑和方法來說,它是一種在生活中、通過生活、為了生活的勞動成長,實踐性是它的唯一取向,這是一種基于生活的現實需要、在具體任務驅動中、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為目的的動手勞作的過程?,F實場景、翔實過程、真實材料、切實手段是它的主要特點。
從教育成果和評價來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滿足生活現實需要是生活化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最高評價。評價的標準就是生活的實用性,評價的好壞就是生活的滿足感和舒適度。
2.生活化勞動,既是學生成長和現實生活所需要的,也是一種親切自然、流暢而可常態實施的教育,其成本最低,教育最真,育人價值最大。
勞動習慣在生活化勞動中自然養成和鞏固。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重點自然也在勞動習慣中習得。勞動是一種實踐活動,勞動習慣的養成自然也在長期堅持的勞動實踐中獲得。生活化勞動因伴隨日常生活自然展開,具備日常堅持的先天優勢和客觀屬性,便于勞動習慣的自然養成,進而積累出一種生活勞動素養。
勞動態度在真實需要中自然喚醒和定格。勞動的內容、形式、方法和結構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遷和轉型,具體勞動的知識、技能、要素和途徑自然也會發生變化,不變并能夠持續發揮作用的就是勞動態度、觀念和價值觀等。生活化勞動,因生活對其的依賴和青睞,而顯得格外親切和不可或缺。在長期的生活化勞動實踐中,對勞動的悅納、親近、喜愛之情也被不斷激發和強化,促進了正確勞動態度的樹立。
勞動情感在成果分享中自然體驗和升華。生活化勞動的真實成果分享使學生得到了認可和尊重,學生也看到了自己勞動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付出艱辛勞作之后的這種體認和收獲更加珍貴。在享受價值認同和被人現實需要的尊重氛圍中釀造出的勞動情感將歷久彌新。
3.生活化勞動,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勞動,因其勞動實踐項目生活原型的豐富性,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勞動實踐樣態和勞動需求。
勞動情境無須人為創設而呈豐富多樣形態。生活化勞動伴隨日常生活而生,日常生活場景就是其勞動場景,勞動項目和任務生長于生活場景,生活場景也包括具體勞動,勞動實踐和勞動場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生活化勞動自帶情景,其勞動情景無須人為創設,并且伴隨著生動多彩的日常生活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樣態。
勞動需求無須刻意安排而具有天然土壤。生活化勞動產生于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條件保障,其勞動需求無須特別刻意安排,日常生活的延續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現代生活水平的精致提升,人們生活視野和生活領域的迭代拓展,天然的醞釀和涌動著大量的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需求,生活化勞動中的勞動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天然土壤和良好氣候。
勞動實施無須單列組織而被自然激活。生活化勞動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生活的需求就是勞動的需求,生活的內容就是勞動的內容,生活的過程就是勞動的過程,生活的目的就是勞動的目的,生活化勞動伴隨日常生活的展開被自然激活,無須專門安排、更不必專項組織,這時候,生活即勞動、勞動即生活。
勞動評價無須另起爐灶而被實踐應用。生活化勞動是在生活中、為了生活、通過生活而開展的勞動實踐,其目的是為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條件,是為了更美好而現代的生活,是為了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更好的幸福和發展,因此給生活提供的保障和可能,是否滿足人們的生活向往和期待,是否豐富了生活的樣態拓展了生活的空間等等,都是生活化勞動的標準,也是生活化勞動的目標,更是生活化勞動的評價,生活化勞動的評價,就是生活實踐和生活應用,無須另起爐灶。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茂坤,張可艾.勞動教育生活化[J].江蘇教育研究,2012(04).
[3]趙榮輝.勞動教育:兒童確證自我的媒介[J].教育學術月刊,2011(10).
[4]李政濤.“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質量[N].中國教師報,2020-01-01 .
[5]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6(07).
[6]周婧.略論小學勞動教育的生活化[J].新課程研究,2021(29).
[7]郭沙.淺析勞動教育生活化體系建構策略[J].教育教學研究,2020(06).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