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云
[摘 要]“不懂裝懂”嚴重制約著教學質量的提升。“不懂裝懂”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它蒙蔽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眼睛,阻礙了師生間正常的溝通,最終給學生自己造成傷害。“不懂裝懂”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是學生虛榮、逃避心理的反映,也是教師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憾的表現。避免“不懂裝懂”的方法,不僅在于給學生以心理和學習方法的有效指導,還在于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只有如此,才能規避“不懂裝懂”的誤區,實現真實有效的“會學”“學會”。
[關鍵詞]“不懂裝懂”;心理疏導;虛榮心理;逃避心理
一位老教師深有感觸地對筆者說:“你不能過于相信學生的話。課堂上你問他‘懂不懂,他們都說‘懂,一到具體運用,就‘原形畢露了。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這位老師的話可能有些偏激,不過,筆者確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教學環節結束,問問學生“同學們都懂了嗎”,他們回答是同一個聲音“懂了”,我有些不放心,就提問了一名接受能力一般的同學,結果他的回答不盡如人意。“不懂裝懂”一定影響著教學質量提升。據了解,這種“不懂裝懂”的現象還非常普遍。
一、“不懂裝懂”現象舉隅
(一)“完全不懂”卻裝懂
觀察課堂,我們有時會發現有些同學“完全不懂”卻裝作“全懂”。有的同學雖然眼睛專注地看著老師,似乎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但是事實上他們早已“走神了”,因為仔細觀察發現他們目光呆滯,手足無措,思想溜號,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信號,當問他“懂不懂”時,明顯是言不由衷地點點頭。有的同學看似熱情高漲地參與小組討論,但在合作中沒有發表個人的見解,對其他同學的觀點頻頻點頭稱“是”,其實腦海中一片空白。
(二)“似懂非懂”裝全懂
課堂討論,往往會發現有的小組成員很想發言,可是讓他表達,卻又詞不達意,支支吾吾,語無倫次,甚至不知所言。說他一點不懂有些委屈,但表達不清,那只是一知半解。交流展示的時候,也會發現有的同學發言似乎有些道理,但有時大而化之,不夠深入細致,其實沒有完全明白,卻裝做全懂。調查發現,有的同學并沒有完全掌握老師交給他的學習任務,或對老師所作講解只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當老師問道“懂了的同學請舉手”,很多同學左顧右盼、慢慢騰騰地舉起了手,老師滿意地贊賞幾句,學生美滋滋地將手放下。
(三)“自以為懂”卻不懂
課堂提問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學表現欲望極強,明明沒有認真參與學習,對老師的問題卻能回答得近乎完美。原因是他們在課前預習時已經按照參考資料準備好了問題的答案,這樣雖然能夠正確回答,卻因為沒有參與探究過程,所得便僅限于結果,對于如何得出結論仍然不懂。
二、“不懂裝懂”危害透視
(一)“不懂裝懂”蒙蔽了質疑問難的眼睛
學校是思考的場所,學生應該帶著問題來到學校,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學校。“不懂裝懂”,則不能暴露問題,當然,無法得到解決,沒有解決的問題相當于“定時炸彈”,可能在關鍵環節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從成長的角度看,“不懂裝懂”勢必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因為隱瞞,可能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人在心理壓力中成長可能造成心理扭曲,甚至變態,對健康成長不利。“不懂裝懂”,只好弄虛作假,虛假的東西終有露馬腳的一天。南郭先生不懂吹竽,卻裝作會吹,但只能蒙騙一時,等到換了“主”,只能灰溜溜地退出舞臺。
(二)“不懂裝懂”阻礙了師生間正常的溝通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平等的對話關系。這種平等關系決定師生之間真誠的交流溝通。學生“不懂裝懂”,老師若不能明察,就不能準確把握學生認知和理解的真實情況,就會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錯誤的判斷,既然懂了,就不會再深入地交流,也不可能試圖改變教學策略。“不懂裝懂”其實是對老師的大“忽悠”,沒有建立在誠信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回答老師的調查問卷,一旦問題暴露,師生之間難免構成信任危機,造成誤會。互不信任,則難以建立正常的教育溝通。
(三)“不懂裝懂”將對未來社會帶來危害
今天的學生,明天將是社會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調查發現,很多同學“不懂裝懂”以后對仍然不懂的內容“不再過問”,習以為常,便會養成對一些事情無所用心的習慣。這種不良習慣極有可能發展為在重大的問題上膽大妄為,其社會危害將難以預料。趙括雖熟讀兵法,卻不懂實際指揮,缺乏戰斗經驗,自以為是,不僅自命不保,還葬送了趙國四十萬精銳部隊。假如一位企業領導或項目經理對自己不熟悉的業務妄下斷語,“不懂機器亂攪輪”,將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三、“不懂裝懂”成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原因
1.虛榮心理
絕大多數同學不好意思說實話,怕說了實話別人會笑話。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想表現自己的長處,而掩飾自己的不足,這就是虛榮心,愛慕虛榮,人之常情。作為生命個體,學生也是有自尊心的。在眾多同齡人面前,他也想要面子,怕其他同學說自己太笨,怕給學習小組所有成員丟臉,怕同學在背后議論紛紛,更怕老師說“這么簡單的問題怎能不會?”所以虛偽地裝作“懂了”“打腫臉充胖子”。其實都是虛榮心理作祟。
2.從眾心理
其實,在成年人中間往往存在惰性心理,表現在許多事情常常不去審慎對待,而采取“隨大溜”的辦法敷衍了事。小學生也是這樣。既然和我學習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學都能回答“懂了”,我也可以隨聲附和。有些同學善于揣測老師的心理,他們感到都說“懂了”,老師就很高興,如果搖搖頭,老師會不高興,所以一句“懂了”應付過去,還能得到老師表揚。
3.逃避心理
老師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講解,我也是全身心投入積極思考,可是總有層窗戶紙遮擋著,而且眼看著就要下課了,干脆回答“懂了”,什么都解脫了,反正老師也沒有時間追究了,可以輕輕松松地走出教室玩我喜歡的游戲了。如果我回答“不懂”,老師會追問我,“剛才是不是開小差了”“上課怎么不認真聽講”,同學們的目光也都聚焦在我身上,感到很難堪也很難受,不如回答一句“懂了”蒙混過關。
(二)教師方面原因
1.教師沒有給學生創設直言“不懂”的氛圍
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無論是自學中問題還是老師講過之后不懂的問題,能敢于請教老師的同學寥寥無幾。為此,我們做了后續的座談了解。學生說出了不去請教老師的原因:“怕老師批評”“怕老師厭煩”“怕給老師留下不好印象”“見到老師就緊張”“怕老師再追問一些新的問題,自己難以招架”……有的同學甚至認為“一點小問題,不會也不過在考試時扣一兩分”。原來,學生之所以寧可放棄分數,也不請教老師,是因為對老師心存畏懼,師生之間沒有真正地實現“平等”“和諧”的對話關系。有的同學談到,如果老師態度溫和,也愿意請教老師。由此看來,學生“不懂裝懂”老師也有責任——沒有營造讓學生暢所欲言的融洽的氛圍。
2.“懂不懂”的問題反映出某些教師話語霸權的理念
“懂不懂”之問,如果針對了解老師所講內容的接受問題,那么多少還表現出“牽著學生鼻子走”——老師主宰課堂的強勢理念,即仍然是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傳授方式。但是,老師講過之后,再問學生“懂不懂”,學生可能會習慣于這種被動的接受方式而形成心理依賴,產生思維惰性,“自主學習”愿望將會漸漸弱化;而且常常如此發問,學生也會感到厭煩甚至產生反感。
3.“懂不懂”的發問多少表現了某些老師虛榮心理
仔細分析,“懂不懂”之問,多多少少還表現了老師的虛榮心理。其實,在問學生“懂不懂”的時候,老師懷著一種心理預期,即希望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懂了”。假如,在學生如實回答“不懂”的時候,老師表現出不滿、焦急、無奈甚至惱怒,將會給學生造成壓力,他們將會揣測老師的心理,為了讓老師高興,可能言不由衷地作出相反的回答。
四、“不懂裝懂”的矯正策略
(一)給學生以心理和學習方法上的有效指導
最有價值的東西是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放棄惰性心理,學會學習。
1.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告訴我們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如果“不知”裝“知”,“不懂裝懂”,那么許多模糊認識甚至錯誤認識不會得到化解,而且越積越多,勢必造成學習障礙,影響獲取正確的知識,不利于健康發展。學生步入學校的大門,是要變得越來越聰明,諸多不能理解的東西像債務一樣積少成多,成為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累贅,構成巨大心理壓力,快樂愉悅都談不上,何談聰明才智?其實“不懂裝懂”還反映學生潛在的隱瞞、虛榮的心理問題,如果任由這樣的心理傾向恣情發展,可能催生心理障礙甚至人格障礙。所以老師要給學生恰當的心理輔導,克服“不懂裝懂”造成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不以不知為恥,不以知之為驕,培養誠實守信的人格信念。
進行心理疏導最好采用個別談話的方式。課堂上一起問大家“懂不懂”,他們可能礙于情面人云亦云。單獨談話,他們就會少了一層心理防范——沒有其他同學知道;而且個別談話拉近了師生間的感情距離,學生可能會感到老師的信任和寵愛,說真話,言真情的可能性更大。
2.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教師的“教”應以學生的“學”為前提條件,科學的學習方法應以學生的“先學”為基礎。“學”而“不懂”,其實正是問題的產生的正常路徑,可以說沒有問題的學習過程是不真實的,學而生疑符合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學”而“不懂”不是恥辱,坦率地提出自己“不懂”之處,則是一種膽量、勇氣,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懂裝懂”倒是缺乏勇氣、不會學習的表現。“教”而“不懂”也不足為怪,“心有靈犀一點通”并不是對每個人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置之不理。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在他的頭腦中強行裝載沉重的東西,而是自己要掌握與生俱來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教”而“不懂”的時候,應該首先反省自己有沒有認真聽取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解,然后針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理解不夠深入的地方,提出疑問,你的問題對其他同學可能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二)優化自身教學行為
學生之所以能夠“不懂裝懂”,說明我們自身的教學行為存在一定缺憾。
1.想方設法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感情零距離
新課程實施以來,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學生能夠“不懂裝懂”,反映出與老師之間存在心理距離,沒有真正實現“平等和諧”,學生沒有充分的安全感坦誠說出自己“不懂”。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學生有不懂之處不敢問老師,學生對老師總是心懷畏懼。這就要求老師要多一傷愛心,多一分體貼,創造平等和諧的交流情境,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不懂”之處。其實,學生有時“不懂裝懂”也許是認識上的偏頗,他們認為即使說出自己哪兒“不懂”,老師也許并不在意,相反,可能得到老師的質問。從這個角度出發,老師應給學生足夠的心理暗示,讓學生放心說出自己的“不懂”,及時給予滿意的解答。
2.反觀自身的教學行為
老師往往習慣于自己業已熟悉的教學方法,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自我感覺良好,這種“飄飄然”的感覺往往會形成自以為是的教學作風,一旦剛愎自用,固執己見,自然不利于改進、提升和完善。教師的“教”必須植根于學生的“學”,為學生的“學”服務,葉瀾教授說:“在教學中,學生不僅是教學的主體、對象,而且是教學的資源,是課堂生活的共同創造者。”調查課堂就是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調查自身的教學行為能否為學生所樂意接受,能否實現課堂高效,理應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通過調查,才會發現問題,才會進行深入反思。深入反思,我們發現“不懂裝懂”其實是在平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了問,尤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籠統地問,就好像齊宣王聽竽,給南郭先生以可乘之機。所以,接下來應該注重個體地問。
3.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坦率地說,學生“不懂裝懂”的根本原因是“不懂”,為什么會“不懂”呢?從老師的角度而言,這證明老師自身教學方法欠成熟或當堂評價的方法欠思考。比如,是否還熱衷于“灌輸式”教學,只顧自己講得天花亂墜,不顧學生聽得懨懨欲睡,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不懂”是不足為奇的。又如,學生是否真正有主見地參與了自學和討論,假如他們只是一知半解或是腦袋空白,就組織課堂交流,他們當然只能做“忠實的聽眾”。再如,是否過分關注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只顧表面轟轟烈烈,忽視學生認知的正常過程。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讓學生輕松接受,透徹理解,那么“不懂裝懂”的現象也就不復存在了。
好學的人往往“懂裝不懂”,以求弄得更懂。“不懂裝懂”是心理惰性的表現,更是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的表現。要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必須徹底摒棄“不懂裝懂”的思想和行為。人生是不斷求知的過程,“知而獲智,智達高遠”,只有規避“不懂裝懂”的心態,才能真正地獲取知識,習得能力,從而取得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嚴育洪.問診課堂:教學望問切[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張肇豐,李麗樺.智慧教師的50個創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陸志平,辜偉節.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