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舉
[摘 要]“3+1+2”高考模式下高中選科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學校在進行選科時應堅持生本原則、建議性原則、家長知情并認可三項原則。選科指導策略方面:一是要上好生涯指導課,讓學生首先了解真實的自我和發展的外部世界;二是要遵守選科程序,先選“1”再選“2”;三是要尊重差異,分層指導;四是要統籌兼顧,揚長避短。學生個體特征不同,最看重的選科因素也不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關鍵詞]“3+1+2”高考模式;高中選科;原則與策略
“3+1+2”高考模式下,高中選科有12種組合,相對于“3+3”高考模式的20種選科組合,學生的選科難度似乎有所降低,其實“3+1+2”高考模式下的選科還是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的。無論是對于學生和學生家長,還是對于高中學校和老師都是一個極大考驗。我們有必要對3+1+2高考模式下高中學生選科的指導原則與策略進行探討;以便能為高中學生選科提供科學實用的指導服務。
一、選科的指導原則
(一)生本原則
選科指導應定位于學生素養的提升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學校和老師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促進學生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內動力。學校選科指導時一定要把學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為了方便教學管理,就任意損害學生的選科權利。高中選科是為了更有利于學生的人生發展,是為了更科學地為國家選拔人才,學校一定要跳出狹隘的利益圈,要想方設法地克服管理和資源等方面的困難,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二)建議性原則
高中選科的主體是高中生,只有高中生才有選擇權,學校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由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其興趣愛好和職業傾向尚未定型,知識、能力、態度還未均衡發展,因此學生的選科又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但這種指導應是建議性的,不是指令性的,更不能替學生包辦。學校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引導與服務,幫助學生學會選擇,引導學生自主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三)家長知情并認可原則
高中生的心理發展并沒有達到成熟的境地,其社會化程度也不高,因此對有些問題的看法還不是十分穩定和深刻。為了減少學生的損失、避免為成長付出沉重代價,學生的選科選擇必須經由其家長或其他合法監護人同意。這不僅是出于以后避免家校出現糾紛的需要,更是為保護學生利益的需要。
二、選科的指導策略
(一)上好生涯指導課,做好選科準備
1.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興趣、職業性格等測試,讓學生充分了解真實的自我
高中學生對興趣的認識并不深刻,常常把喜歡等同于興趣;而對于職業性格和職業能力的認識更是一片空白。這需要由專業的生涯課教師利用一些測試模型對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性格和能力測試,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的自我。對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測試,可采參考使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量表。霍蘭德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他認為個人的興趣和職業之間應有一種內在的對應關系,一個人如果能夠找到與自己興趣特性類型相適宜的工作崗位,其才能和積極性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對學生進行職業性格測試,可參考使用MBTI測試工具,MBTI經過了長達5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全球最為著名和權威的性格測試工具。人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會沿著自己所屬的性格類型發展出個人行為、技巧和態度,而每一種也都存在著自己的潛能和潛在的盲點。MBTI通過標準化的手段了解個體性格,預測個體將來的工作績效。通過相關測試,“可以讓高中生更為客觀地認識自我,減少所謂熱門行業和專業的社會效應的影響”[1]。讓高中生比較清晰了解適合自己的未來的職業角色,這是高中生生涯規劃的起點,更是高中生選科的前提。
2.引導學生了解學科、專業和職業間的關系,了解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認識外部世界
(1)做好高中學科特性指導
“3+1+2”高考模式下的選科,首先要讓學生清楚需要選科的六門學科特性。每一學科都有其特性,如物理學科的學習難度相對較高,知識聯系緊密,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所涉及的情景與現實生活比較接近;歷史學科是人文學科,具有過去性、具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學生學習歷史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從學習難度系數來講,六門需要選科的學科從難到易的排序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學校還要指導學生做好12種選科組合的特性分析。如物理、化學、生物組合,學習難度大、學習強度高,邏輯分析和動手實驗能力要強;歷史、地理、生物組合文理兼備以文為主,學習難度較低,以記憶為主,空間分析能力要強。清楚自己的興趣學科是哪一科,要清楚自己能學好、得分絕對值高的是哪科。學生清楚學科特性的,才能結合自身能力和特點能對6種組合的個人學習優勢和劣勢情勢有個基本衡量和判斷。
(2)做好高中學科與大學專業對應關系指導
高中學科與大學專業關系是非常緊密的,是和大學的專業直接掛鉤的。如化學學科對應的大學專業主要有化學、應用化學專業,還有資源環境與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環境工程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制藥工程等。學校要讓學生明白,你選了這一學科,將來就有可能要報考這些專業,將來很大可能要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選科前必需要清楚。教師應把九個學科所對應的大學專業都和學生講清楚。
(3)做好大學專業與職業對應關系指導
大學專業與未來的職業是有對應性的,專業學習會對將來從事的職業產生深度影響。大學專業的設置是有其目的和對應的行業,專業的設定不會完全對應到職業上,而是呈現一種復雜的在系。“一般概括為三種:一對多的關系,多對一的關系,一一對應關系”[2]。一對多是指一個專業對應多個職業方向。這些專業學習內容廣博、基礎性強,如經濟學、漢語言文學、化學等專業應對的是多個職業方向。多對一是指不同的專業都可轉化為同一個職業方向。這些專業技術含量低、專業性不強,如社會工作、市場營銷等專業,應對的則不一定是對口的職業方向。一一對應是指一個專業對應一個職業方向,這些專業分工細、技能要求高,如飛行器設計、臨床醫學等專業應對的是單一的對口職業方向。選科的同時也是在選專業,選職業,學校要指導學生爭取讓自己將來的大學專業和畢業后從事的職業聯系起來,盡量避免個人發展走彎路。學校還應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開設職業生涯體驗平臺,讓高中生對相關職業工作有直接的觀察和感受。縣域高中在這方面困難最大,學生社會生涯體驗資源缺少,把當地職業中學的實習車間打造成普通高中的生涯體驗平臺,是一個可以值得嘗試的思路。
(4)做好高考選考科目要求指導
教育部2018年就下發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在 93 個專業類中,僅有 31.2%(29 個)的專業類允許“不提科目要求”。《指引》是教育部對所有高校專業的選科要求所劃定的底線,各高校以此公布了所開設專業的選科要求。我們發現,限招歷史組合的院校專業主要分布在法學類、文學類、歷史類和藝術文學類專業;限招物理組合的院校專業主要分布在理學類、工學類、農學類和醫學類專業;而哲學 類、經濟學類、法學類、教育學類、管理學類和藝術學類是物理組合與歷史組合兼招。如果從專業分布數量來看,以江蘇省為例,“限招歷史組合的院校專業數量僅占2.69%,僅招物理組合的院校專業數量占47.2%”[3]。同時,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選科要求也不一定相同,有的院校還有再選科目要求,這里的復雜性不言而喻,沒有學校老師的指導,高中學生是難以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和選擇的。
(5)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
職業價值是指通過職業本身表現出的人生自我價值。價值觀支配著人的態度和行為,在職業取向里,優先考慮哪種價值,會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學校應指導學生了解事業成功的評價標準,做好價值取向排序。要引導高中生避免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置國家需要及社會利益于不顧的錯誤觀念;避免把職業理想設定為追求高收入的物質享受,避免追求生活上的奢侈。要引導高中生以積極向上、樂觀自信、勇于競爭的良好職業態度去迎接未來的挑戰;要引導高中生把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作為自己職業價值的排序首選。
3.促進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的有機融合,形成積極的生涯教育校園文化
高中生生涯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僅僅依托生涯課程或某幾項實踐活動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所以生涯課程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學科課程的輻射價值,將生涯課程建設融入學校整體課程建設之中,通過學科滲透課程的開設,增進高中生對專業和職業的了解。學科教師是學校最大的資源,也是知識教學的紐帶,學科教師擁有更專業的基礎學科教育,能夠從多方面多途徑深挖自己學科的專業職業內涵,能更好地為高中生選科決策服務。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將生涯教育從“點”連成“面”,有利于推動全員生涯教育局面的形成。學校應鼓勵學科教師對生涯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途徑與方法進行積極探索。
(二)遵守程序,先選“1”再選“2”
“3+1+2”高考模式下的選科并不是讓學生在12種科目組合中進行十二選一,而是要六選一。這里有個選科順序必須遵守,即先二選一,再四選二,首先在物理和歷史兩科中選擇一科,然后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學科中再選兩科。這也是“3+1+2”高考模式下選科的一個突出特點。物理和歷史分別代表著理工和人文兩大學科種類,可以理解為過去的理科和文科分類的升級版。學校可以指導學生先要想好是想學理科還是想學文科,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群,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四選二,即在兩個大群里再分別分成六個小群,每個小群根據學生選科人數,就可組建成若干個班級了。依據程序開展選科,從學校教學管理和學生自我管理就不會出現混亂情況。 學校可以制作《選科手冊》《高中生生涯規劃手冊》等校本教材,列入高一上學期課程,為高一下學期選科做好基礎準備。
(三)尊重差異,分層指導
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性格不同,發展方向不同,選科需求必然是多樣化的。學生個體差異性,我們必須正視并給以充分尊重。如何讓不同興趣、不同能力、不同志向的學生都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的科目組合,分層指導,一人一案,是最有效的應對辦法。可以根據學生的整體成績將學生分成成績優秀、成績一般、成績較差三個層面根據進行分類指導。成績優秀者可以指導按興趣選學科,成績一般、學業有偏科者可以指導選優勢學科,成績一般、學業無偏科者可以指導選適用學科,成績較差者可以指導選拿分學科。也就是說把學生分成以興趣、專業和分數為優先考慮的三個層面。確定層面后,再綜合學生個體情況,一對一地進行指導。
(四)統籌兼顧,揚長避短
高中選科要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學業成績、學習潛能、個性心理特征、職業傾向、身體條件等內部因素,也涉及學科學習難易度、大學專業特點、物理組合與歷史組合分類錄取比率等外部因素。對學生個體來講,學校要指導學生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要發揮個人優勢要素,規避自身短板,以實現學生選科效益最大化,即最利于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下面三個因素是選科決策分析時必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
1.學習興趣與職業傾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學習動力的源泉,如果學生特別喜歡某學個科,那么一般應該先選這個學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才能實現主動而快樂地學習。“能學”和“想學”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心態,沒有興趣的學習,就是毫無感情的機械勞動,是很難學出成績的,也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當然,高中生還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興趣是什么,常常把好奇、羨慕、一時沖動當成興趣,具有非理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指導,讓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科興趣后再選科。各行各業都有其職業特征,而每名學生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當個人內在的性格特征與外在的職業性格要求相符合時,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所以選科前一定要先讓學生能自主厘清自己的發展目標和職業發展方向。
2.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
“3+1+2”高考模式下,首先要考慮自己在物理和歷史考試中哪科學習能力強,能取得更高的分數,這兩科的高考成績是以原始分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只要看這兩科平時考試所得分數的絕對值就行了。某次則要考慮化學、生物、政治和地理四門學科的單科排名。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在不同學科方面,其學習能力會有差異的。在某一學科的學習能力強,在這一學科的成績排名上必然要有一定優勢,那么在等級考賦分轉換時,必然會取得相對高的分數。如果某一學科的單科排名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那么就應該首先選擇這個學科。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看眼前的成績,也不能只看一兩次的考試成績,而是要至少考慮三次以上學科考試成績。同時還要注意學生是發展的人這一特殊屬性,眼前成績不代表將來成績怎么樣,學校要綜合考慮學生個體的學習特征,判斷學生個體的學習潛能,對學生的學習前景成績能有一個合理的預判,讓選科更能經得起考驗。
3.高考錄取規則
“3+1+2”高考模式下高考報考和錄取原則是,依據考生首選物理或歷史學科的不同,分別編制專業招生計劃,分開劃線、分開投檔、分開錄取。這就要求選科時還要考慮物理類和歷史類的高考錄取率。特別是對于以能考上大學為第一訴求的學生來說,這是一項重要的決策因素。對于2021年秋季才進入“3+1+2”高考模式的省份來說,還沒有物理類和歷史類的高考錄取數據來作參考。但可參照該省近三年理科、文科的招生計劃和錄取比率,估算該省理科、歷史兩類科目錄取率。以河北省2021年高考有關數據為例,985、211院校物理組合的率取率在8.78%,歷史組合的錄取率在1.38%,物理組的本科錄取率為66.19%,而歷史組的本科錄取率僅為29.18%。再以吉林省為例,從2019到2021年三年錄取率來看,理科的錄取率都是高于文科的。這樣的數據,對學生選科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單從選科技巧角度來看,選擇物理組合更具有升學優勢。同時學校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各省發布的《選科科目要求》,高校不同專業都有不同的選科要求,可能是必選一門、必選兩門、兩門選其一,也可能是不限科目。高校不同專業錄取與選考科目直接掛鉤的,一定要做到讓學生選科前就了解高校專業的科目要求。
參考文獻:
[1]郭偉.能學適配[J].高校招生,2022(03~04)27-29.
[2]孫偉富.高中生生涯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3]周從華.高中生涯規劃與選科指導[M].南京:南京出版傳媒集團,2020.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