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云
[摘 要]線上培訓是當前區域常態化推進教師專業發展中被廣泛運用的一種研訓模式,而實施基于教師實際需求的培訓是保證培訓質量和效果的基本標準和依據。近年來,著眼義烏市教師數量多的實際,為克服城鄉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差異大、優質資源浪費嚴重、線上學習互動性弱、組織管理難度較高、培訓反饋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我們積極探索線上培訓的有效策略,圍繞“‘云端培訓常態化、‘巡課監管精細化”兩大方面,總結提出了按需量訓、多維互聯、直面難題、加強交互、多維評價等線上培訓創新策略。五年的實踐,分層遞進、多維聯動式開展基于需求導向的線上培訓實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一定普適性且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這對于整體帶動區域研訓氛圍,切實提升線上培訓品質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需求導向;教師培訓;線上培訓;創新策略
線上培訓成為近年來全球關注的新型、常態培訓樣式,它的基因里就刻著便捷、多元、實時、包容、技術等時代要素,但事實上,線上培訓組織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城鄉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差異大、優質培訓資源浪費嚴重、線上學習互動性弱、組織管理難度較高、培訓反饋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培訓效果令人擔憂。為此,我們立足質量監控的角度,努力探索網絡互動新舉措,積極尋求適切、有序、有效、可推廣、可復制的教師線上培訓模式,使培訓實現全員、多元、高質,讓老師感到有用、能用、得益。
一、精準施策、按需量訓,“云端”培訓常態化
疫情特殊時期,我們及時調整教師培訓的組織形式,因地制宜統籌安排教師線上培訓,全市中小學教師積極投身到各種各樣的“線上授課”“云課堂”等新挑戰中,學習新的教學工具及技能,應對新的教學方法等,讓不少教師焦頭爛額。所有培訓項目負責人在做好調研的基礎上,協同46個名師工作室,靶向發力,有序組織結對幫扶、送教送培行動,因需量制針對薄弱領域教師的線上培訓項目。
(一)按需量訓,破解線上教學新難題
1.聚焦問題解決。義烏市總人口約230萬,新義烏人有147.8萬,24所新義烏人子女學校有2000余名教師。調研發現,新義烏人子女學校在線上教學的方法與技能、微課制作技巧、師生心理疏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等方面遇到了諸多難題,為此,我們組織信息技術等諸多學科名師工作室,分別線上送培送教到新義烏人子女學校,受益教師近2000名。參加培訓老師反映:“‘直播講解+互動交流+資源推送的培訓方式很新鮮,釘釘平臺課堂進程十分流暢,即時反饋的互動交流激活了教師的思維,學以致用培訓收獲大,期待有更多的名師工作室專家團隊送教給新義烏人子女學校”。
2.突出需求導向。 為緩解工學矛盾,解決90學時無法外出學習等問題,我們專門分層分類組織了23期分別面向公辦學校小學語文教師、幼兒園教師以及新義烏人子女學校小學語文、數學學科教師的不同主題的 90 學時培訓班,培訓形式為線上釘釘直播,分學科、分層分類,共有1492人參訓。培訓前期對培訓需求進行了下校調研,通過精準規劃、按需設課、方案打磨、釘釘直播展示、送培入校、精細化管理考核,除了主題研修、教學實踐兩階段教學之外,在最后的“學以致用”階段,我們專門安排了為期一周的教師磨課研討活動,參訓教師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小組匯報課錄制。之后,分別邀請學科名師對老師們的教學匯報課進行點評及方法指導,讓新義烏人子女學校教師“足不出戶”便可收獲滿滿。
(二)多維互聯,探索精準施訓新模式
培訓需要影響每一片區域、覆蓋每一所學校、觸及每一位教師。為此,我們結合“以學習共同體建設為載體構建教師培訓新樣態的實踐研究”和“基于‘互聯網+的義烏市名師工作室建設”兩個浙江省教師發展規劃重點課題實驗,以全員、多元、高質為核心目標,多維互聯,探索實行基于區域統籌、城鄉推進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助推教師抱團成長。這兩項課題成果均榮獲2021年浙江省教師教育規劃課題優秀成果二等獎。
1.實施種子領雁計劃,建立教師孵化“團隊組織”
一是推動教師教育“領雁工程”。一方面,培育“種子”教師,啟動了教研員、工作室導師、學科組長等不同層次學科骨干的培訓,嘗試“翻轉課堂”“微視頻教學”“先學后教”的嘗試和推廣;另一方面,依托“種子”教師,以小組合作、體驗式培訓、走訪名校為主要形式,組建學習共同體,順勢有序、有效地推動全市所有學科教師“領雁工程”,并通過線上教研的方式,進行問題剖析,有利于靶向發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是成立46個學科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涵蓋全學段全學科,以“抱團”的方式,朝著同樣的目標,共同學習、互動分享、彼此共長。我們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功能,采用學科聯動方式,實施個性化、專業化研訓,從年初開始,除了承擔系列微課的錄制工作,在首席導師引領下,各工作室共享專家資源,將工作室活動與新教師培訓、教研員組織的主題教研活動、省平臺選課培訓、送教下鄉、結對幫扶等活動有機結合,把教學中實際的疑難問題、熱點問題列為主題,通過開設教育博客敘事、集體備課與說課研討、網絡教學直播、網絡互動評課、微格教學等有效方式,開創了在合力狀態下區域內謀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平臺+主體+主題+活動”的教師培訓新模式,以示范輻射助推全市教師的抱團成長。
三是組建各校校本研修共同體。為加強校際的交流,我們以同質促進、異質互補、資源共享為原則,依托“之江匯”教育云開辟的校本研修管理平臺,實時進行遠程監控與管理,形成了一種任務驅動、資源共享、相互借鑒、協同研究、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有效促進了全市教育資源整合和校際分享溝通。同時,我們組建了由研修院培訓項目負責人、學校領導、督導專家、校本研修負責人及骨干教師等多種力量介入的校本研修共同體,以聯動整合實現研訓智慧共享,合力推進教師終身學習、全員發展的長效機制的形成。如針對線上教學出現的“如何精選與整合線上教學資源?如何在運用好名師云課的同時,有效開展線上直播答疑環節?如何加強班級管理和線上教學管理?如何做好線上作業的布置、批改與反饋工作?如何提高線上教學的互動性?”等諸多問題,各校因校制宜、扎實有效地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能切實解決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的線上校本研修活動,構筑了一種有效的教師群體學習方式,讓全市各校師生在校本研修共同體中找到了成長的力量。
2.實施區域抱團計劃,構建校際學習共同體
一是教育聯盟團隊“抱團”共長。我們將全市所有的中小學校分學段按區域分為七個教育聯盟團隊,并提出了幾條創新舉措:教育局每年提留安排教育集團化發展專項經費,按5萬/年/校區撥付給集團;鼓勵集團內省教壇新秀和義烏市學科帶頭人以上名優教師在各校區設立集團名師工作室(每校 1~2 個),面向集團內部招選學員,納入市名師工作室管理,經市教育局年度評估合格后,給予每年 1 萬元的工作經費補助。同時,以教育聯盟盟主學校為核心,實行“四共同三共享”(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訓、共同發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資源、共享發展成果,原保障機制保持不變)機制,成為區域內協同發展共同體。通過建立聯盟內基于教研組建設和學科建設的聯動機制,借助領銜學校雄厚的師資和課程力量,有效提升聯盟內學校的整體師資水平。
二是校際聯片研訓團體協作共贏。第一種是教育局成立“1+1+X”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構建校際共同發展機制,推進區域內外、校際優質資源共享,構建縱向學習溝通、橫向交流合作的立體校本研修體系。通過建立集團內教師交流互助的制度、核心學校骨干教師到成員學校任教、各校區優化配備“同步課堂”錄播教室等舉措,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第二種是以1~3所公辦骨干幼兒園與鎮(街)及所在區域全體民辦幼兒園結成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本著以公帶民、以城帶農原則,實現區域內幼兒園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第三種是自發組建的校際共享聯盟,合作研發并實施培訓項目,通過開發優勢共享型的資源生成項目聯動、熱點引導下的問題解決項目聯動以及專題跟蹤下的難點突破項目聯動等多種范式,創建區域聯片協作學習共同體,促進項目聯盟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有效推進聯盟內教師隊伍整體均衡發展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
三是中小學與大學互聯共進。以教師發展學校建設為載體,通過互辦一線講堂、職前實習、職后教育教學研訓合作等,與有關大學建立起理論和實踐的溝通橋梁,雙方在平等互動的交流中共同進步。
二、直面問題,考評驅動, “巡課”監管精細化
為確保培訓效益,在多維度規劃好培訓目標,序列化、連續性推進教師培訓的過程中,我們邀請技術部門構架線上平臺,利用釘釘直播開展云課堂培訓,開展“直播+線上答疑”。參訓教師利用電腦、手機、平板等多終端收看互動,同時選擇配套學習資源供學員下載,構建了線上教師培訓新形態。在設計實施各類線上培訓項目的基礎上,采用建立學習群、全程數據化監控、過程考核、班主任隨時抽查、跟蹤反饋等方式實時檢驗培訓效果,確保讓專家在真實的問題需求中實施針對性培訓,讓學員在交互式同伴交流中實現成果的分享,讓組織方在平臺即時交流中實現無形的過程管理,讓研修方式快速實現與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融合和嬗變。
(一)直面難題,提升線上培訓課程質量
培訓專家必須提前“試課”,確保流程清晰,操作流暢,及時針對性解決各類問題。如技術故障,各校全力升級擴容,確保硬件支撐的同時,要求技術部門教師隨時待命,確保第一時間解決問題。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調整授課計劃和細化作業安排,讓進度慢一點、坡度緩一點、強度小一點、難度低一點,穩扎穩打,不搞“夾生飯”,以確保培訓質量。針對學員無教材的問題,我們提供必需培訓資源和授課PPT,一起打包上傳;針對線上互動性差的問題,我們通過線上預熱、云競答、在線視頻研討、留言點評、即時分享、同伴交流、協同作業等互動方式,拉近授課專家與學員之間的距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上培訓產出滯后的問題;針對學員缺乏“內生動力”問題,我們及時召開相關學校校長和網絡管理員視頻會,統一認識,強化管理,喚起教師學習意向,保證參訓者人在線、心也在線,確保學員從被動的任務完成為主動的學習成長。
(二)加強交互,注重線上培訓實際效果
為提升線上培訓效果,我們通過一系列舉措推進線上交互:一是實時收集各類問卷的意見與建議,針對不同主題培訓項目,我們有針對性設計過程互動、即時提問和培訓作業;二是我們建立過程性反饋制度,全程實時線上線下監管,通過線下分點集中管理、云簽到、云點名、線下巡校考勤抽查、作業檢查、在線抽點名、線上互動連麥、在線研討會、小組展示、班操、互動小游戲、抽獎環節、每日作業反饋、作業展示評選、評選優秀學習小組與優秀學員等管評方式等確保培訓實效落地;三是每個項目結束后,我們及時圍繞課程設計、專家授課、培訓主題、培訓效果、班主任管理、服務保障等方面對項目進行整體評價。如針對新教師“班主任班級管理藝術”線上培訓活動結束后,我們要求參訓新教師需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完成一份以“班級管理工作問題剖析及改進策略”為主題的案例分析材料,以電子稿的形式統一上交;針對青年干部教科研能力培訓,我們通過分享課題調研與撰稿經驗,匯報各組課題進展情況等,加強學員間相互交流和學習,激活每一位學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每一位學員都成為智慧的貢獻者和受益者。
(三)多維評價,加大線上培訓管理力度
我們積極開辟培訓評價新路徑,一方面,“面”上了解:通過培訓過程中的參與度和滿意度調查、開展實地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學員培訓學習情況,同時,我們也重視學員訓后回訪,了解培訓后學員后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教學實踐和對所在學校發揮輻射作用的情況。另一方面,“點”上深入:到部分學員所在的課堂,對學員的教學情況進行了個體觀察和分析。班主任隨時抽查學員在線學習,及時跟遠端的培訓學員進行線上互動,了解培訓情況。為確保全員參訓,教育研修院培訓部還對線上培訓情況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并將其作為本年度對該校教師培訓工作考核評價的依據之一。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作為項目負責人,要做的就是推動教育教學管理的精細化。堅持聽課、巡課是項目實施中最主要的工作,既可發現教師學習的認真與刻苦程度,也可發現網絡終端聲音輕或專家講課太快等問題,還可發現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隨意進出或隨意發送與課堂無關的信息、不認真對待作業等現象。同時,為推進校本研修工作,我們結合網絡檢查、進校抽查、督導專家推門聽課等進行量化統計,并將此作為年末校本研修先進學校或校本研修精品項目評選的依據之一。我們制定下發了《義烏市校本研修先進單位建設與評審標準》,圍繞活動管理、教師培養、發展水平、研修特色等19個二級指標設置評價標準,并將訓前調研、方案設計、培訓方式、學習收獲等指標作為培訓績效評估的基礎依據,構建“行政+市級項目管理員+一線教師督導專家”多主體、多維度的教師培訓多維評估機制。
總之,教師線上培訓應基于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更應聚焦教師專業進步的癥結。通過多年分層遞進、多維聯動式開展基于需求導向的線上培訓實踐,形成了線上培訓的組織體系、培訓樣態以及質量監控等系列具有一定普適性且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操作方法,實現了教師培訓的全員參與和全面覆蓋,建立了區域教師培訓的質量管理和評估監控機制,為整體帶動區域研訓氛圍,切實提升線上培訓品質提供了重要啟示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更生、劉力.走進教育現場: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新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12(08):76-80.
[2]佐藤學著,教師花傳書[M].陳靜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J·萊夫,E·溫格.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王文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盧真金.論骨干教師培訓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1(06).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