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夏君 倪海娜 |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附屬學校
課外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部編版初中語文新教材將課外閱讀納入語文課程體系,使之成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更加突出了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中學圖書館是為中學生提供閱讀服務與科學指導的重要機構,是教育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著力點。圖書館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書籍,學生在參與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個人或小組探究式學習,促進對所學知識的內化,養成終身閱讀、終身學習的品質。
以圖書館為依托設計課外閱讀課程,可以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教育作用,發揮語文教師對學生精神成長的引領作用,同時將圖書館作為一個閱讀場、學習場和交流場,提升圖書館資源利用率,促進中學生閱讀水平與能力的提升,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以圖書館為依托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需要實現閱讀空間的創設、閱讀課程的設置以及閱讀教材的開發。其中,閱讀空間的創設為課程的實施提供了情境化的場地,更新的“教室”的概念,讓閱讀行為更加詩意靈動。閱讀課程的設置讓課外閱讀課切實落地,倒逼教師以課的形式指導并推進學生的閱讀行為,而閱讀教材的開發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資源,也解決了教師閱讀課教學“教什么”的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中學圖書館均是按照文獻類型及讀者對象,分設學生藏書區、教師藏書區、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等,這樣的布局模式,難以實現“沉浸式”閱讀。如果能在傳統布局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分區,包含暢銷書收藏區、新書速遞區、個人閱讀空間、小組探討空間、集體共享空間等,配以閱讀臺階、墻文化、燈光等設置,便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圖書館有藏書閣的莊嚴感,也有閱讀書吧的休閑度。這個空間,既滿足學生獨立閱讀的需求,也有利于課程授課活動的展開。
2018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的通知,指出“圖書館應當重視數字資源建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推進區域數字圖書館和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建設,促進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
在此背景下,很多學校都建設了數字圖書館,并采購了PC電腦和平板。數字化閱讀的便捷性、高效性、快速性、直觀性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作為AI閱讀的范式之一,云圖書館包括硬件環境建設、數字圖書資源建設、數字化閱讀教學應用系統、閱讀能力測評服務、整本書閱讀資源包服務等內容。
AI閱讀空間的創建,實現了以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資源為基礎,引入數字化閱讀教學系統,讓師生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都可以達成閱讀分享。同時AI閱讀空間讓閱讀課程拓寬了課堂的邊界,實現了實時云端資料檢索與查閱。將線下、線上的閱讀活動真正融合。
開設閱讀課。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走進圖書館,應該將“閱讀課”寫入學校的課程表,并以此作為校本特色課程,由語文老師任課,每周一課時。學生可以在老師引領下開展有目的的讀書活動,如摘抄文句、查找指定作家資料與文獻、研究某一文化熱點現象的生成原因等,通過閱讀課活動,養成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

開設“圖書分類概念與實踐”社團課。各??梢栽诟黝惿鐖F課基礎上增設“圖書分類概念與實踐”社團課。本課的內容是教會學生按照圖書的內容、形式、體裁和讀者用途等,運用知識分類的原理,采用邏輯方法,將所有學科的圖書按其學科內容規范分類。學生習得方法之后,直接走向實踐運用,以知識運用者的身份而非臨時志愿者的形象進入圖書歸類活動,既滿足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需的成就感,減輕了圖書館的圖書整理工作,同時還能以點帶面,由這批學生進行宣傳,讓全體學生學會規范借閱書本,進一步推進全員閱讀的進程。
開展“圖書館+”系列活動。“圖書館+博物館”活動。在圖書館內開辟一個小型博物館空間,以“發現身邊的歷史”為主題帶動學生進行研究式學習,將學習成果作為博物館陳列,形成有校本和地域特色的地方博物志,實現圖書館+博物館的變身,讓學生在圖書館里逛博物館,既長見識又有趣好玩。
“圖書館+校本化研學”活動。活動分級化:針對七八年級學生,開展“二十四節氣文化之旅”活動,帶領學生從校園植物的識讀出發,走向具有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節氣文化與民俗研究。針對九年級學生,開展“快樂‘月’讀——21天打卡活動”,促使學生在繁忙的課業之外保持靜心閱讀,潛心讀書的習慣。
活動常態化:在春秋兩季,一個學年的兩個學期里,面向全體在校師生,常態化開展各有側重的讀書研學活動。春季開展春日“書”式生活系列活動,包含“一個人的圖書館”的E書單交流活動、“一本書一座城”的城市圖志閱讀推薦、“一書一電影”名著閱讀與電影欣賞的同步交互活動。在秋季進行秋日“杏桂有你”系列活動,秋季正是桂花飄香,銀杏轉黃的季節。以這兩種草木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讀桂、賞桂、制桂、寫桂、展桂等活動,踐行真正意義上的項目化閱讀活動。
活動多樣化:以圖書館為活動空間及學習路徑,結合各學科特色,開展多樣態研學活動,如社會組《四時幽賞——中國人的生活美學發現》、語文組《“新名詞”對“舊報紙”的拯救》《紙上歷險記——科幻文學作品賞讀》、科學組《AR閱讀植物多樣性科普知識》等,皆是使校本資源與學科需求相得益彰的研學方案。
課外閱讀教材的開發旨在實現學生在語文課外閱讀能力上的初小銜接,同時為中學教師語文常態教學課堂上的拓展生成,以及課外閱讀課的有效實施提供優質資源。課程開發與定制旨在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不為拔高,只為適切。
課外閱讀教材的開發主要基于圖書館資源、校本化資源、教材資源和教師依據自身特長或學科組研究方向所生成的獨創性資源。該課程內容選擇基于“大語文”概念下的“大閱讀觀”,可讀性強、實用性高、讀門檻低。作為教材的補充性內容,豐富學生的閱讀面,也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新的腳手架,為學生的閱讀行動賦能。
教材選文可以有以下幾個方向:一是基于教材的關聯性閱讀:教材、與教材配套的作業本,在課后習題、課中批注、綜合性學習內容中直接推薦的相關閱讀材料。二是基于教材的整體性閱讀:從節選的課文到補充性的全文閱讀。從刪改版的課文到還原性的原文閱讀。三是基于教材的拓展性閱讀:與教材相關的經典作家代表作選讀。
當以圖書館為依托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課程的設計框架完成后,需要進一步打磨,使之更加完善,更有價值。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圖書館教學和常態教學特點確定教學設計主線,圍繞教學設計開展圖書館課堂與常態課堂融合學習的基本方式,還要根據教學設計原則及學習方式特點決定課程實施方法,并根據課程實施方式細化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設計。
總之,以圖書館為依托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課程的設計框架的探索,將有助于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達成,從而帶來教學與評價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