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庚 梁小利 |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
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是醫療事業發展的關鍵,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改善人民群眾健康的應有之義。在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受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專業能力強與綜合素質高的醫藥衛生人才短缺,醫療條件的落后限制了地區發展。長期以來,西部民族地區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培養面臨著種種困境:人才職業特質內涵不清,本土人才不愿回、外地人才不愿去;多元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人才培養與行業社會需求脫節;醫藥人才本土化全科能力不足,培養標準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2010年以來,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立足民族地區醫藥衛生人才培養,聯合阿壩州衛生健康委、若爾蓋縣醫院等單位,以四川“三州”為主戰場,輻射云南、貴州等地區,深入基層,用腳步丈量民族地區每一寸土地,積累第一手調查資料。在調查分析基層醫藥衛生狀況的基礎上,學校提出“感愛專創獻”的育人新理念,積極推動政府、學校、行業、醫院四方協同,優化“三融合三對接”,構建了職業素養、模塊化課程、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助力基層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針對民族地區醫學畢業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難題,學校經過長期的探索研究,將人才培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民族地區穩定等結合,聚焦健康扶貧和西部民族地區基層醫療發展,確立了面向民族基層、服務地方需求的“感愛專創獻”育人理念,凝練出“感黨恩、情懷深、技能精、善創新、講奉獻”的民族地區基層醫藥衛生人才職業特質內涵。

具體來說,“感”即舉辦“志存高遠、扎根基層,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等系列講座,培養學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樹牢扎根基層醫療衛生崗位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愛”即組建“思政人文教師+最美鄉村醫生+民族醫藥傳承大師”導師團隊,培養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職業情懷;“專”即對接民族地區特殊病種、健康扶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崗位能力與專業技能,提升本土化全科能力;“創”即通過設置特色化方向課程,助力產學研醫融合,推進中醫藥與民族特色醫藥傳承創新;“獻”即樹牢奉獻民族地區醫藥衛生事業信念,扎根民族地區,呵護全民健康。
學校致力于打造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引領、醫院支撐的四方協同育人共同體,并與鄉村振興聯動。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在人才培養與健康扶貧方面的主導與決策保障優勢,明確州縣鄉村四級管理機制;完善民族地區基層醫療從業人員職稱晉升、職后教育、薪酬待遇等激勵保障政策,解決畢業生“留不住”問題;學校與各級衛生健康行業、醫院等聯合開展醫藥衛生人才培養培訓,打造西部民族地區健康幫扶品牌,推動衛生高職人才到民族地區就業、創業與發展,有效遏制因病致貧,助推鄉村振興,助力民族團結與穩定發展。
通過共建專業建設委員會、健康扶貧工作委員會、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學生共同評價機制和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涵蓋招生、培養、就業、職后教育一體化的育人聯動長效機制,解決畢業生專業知識技能、素養與崗位不對接的問題。
推動愛心感恩教育與專業培養、健康扶貧與特色人才培養、崗課賽證訓與職業特質培養的“三融合”;優化專業教學標準和行業職業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民族地區地方病種與特色醫藥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地方疾病防治服務健康扶貧需求的“三對接”。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打造了三位一體的特色課程育人體系,為情懷深、技能精、能力強、素養高的特色化本土化人才培養注入活力。一是構建以愛心感恩教育為核心的職業素養育人體系,引導學生厚植為家鄉做貢獻的情懷,引導醫療衛生人才到祖國最需要的民族地區砥礪青春、建功立業、實現價值;二是對接崗位勝任力,重構“思政文化課程+基礎與專業課程+中醫藥專業課程+民族醫藥特色課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三是架構包括實踐課程、崗位實習、創業就業的崗課賽證訓融通三階遞進實踐教學體系。

學校組建了“思政教師+專業教師+‘三州’醫藥衛生人員+民族醫藥傳承大師”的結構化教學團隊,實施校地雙導師制,編寫活頁式教材,搭建課程主課堂、網絡新課堂、實踐大課堂,將課堂設置到一線縣市鄉村及家庭,實施一課多師、一人一案教學,實現浸潤式、體驗式、沉浸式教育,利用項目導學、大愛激學、團隊研學的教學方式,培養“感黨恩、情懷深、技能精、善創新、講奉獻”的醫藥衛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