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萍
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基礎學科,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和“雙減”政策的落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亟須進行改革。如何結合新的教育形勢推進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成為小學數學教師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從“增效”“控量”“減負”三個方面著手,闡述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策略,以期為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助力。
具體而言,“增效”要求教師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控量”要求教師精簡教學內容,避免重復和難度過大的內容,增強教學實效;“減負”倡導在不降低學習效率的前提下,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和休息的時間。這三者相輔相成,旨在創設一個高效、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活動。
一、增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如電子書籍、在線教學視頻、互動軟件等,讓學生調動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進行學習,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信息技術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進行實時互動教學,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即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教學平臺輔助教學。智能教學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避免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刀切”的弊端。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直觀展示線與角的關系,讓學生觀察角的分割、測量及線段的延伸、交叉,了解銳角、鈍角和直角在不同圖形中的表現形式,以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智能教學平臺布置在線練習作業,利用平臺的即時反饋功能和數據分析功能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二)優化課堂結構,實行模塊化教學
優化課堂結構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進行詳細規劃,將課堂分割為若干環節,如導入、新課介紹、練習、互動討論、總結和布置作業等。每一環節都要有明確的時間控制和教學目標,確保課堂流程連貫,環環相扣。模塊化教學要求教師將課程內容拆解成模塊單元,每個模塊都圍繞一個核心概念或技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要根據每個模塊的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以確保學生充分掌握各模塊的知識。在實施模塊化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模塊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明晰不同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助力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模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章“運算律”相關內容的講解為例,教師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模塊,如將交換律、結合律分別作為一個模塊,并進一步將它們在加法和乘法中的應用細化為子模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入交換律的概念。在這一模塊中,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的教學輔助工具,如數字卡片或教學軟件,引導學生觀察和實踐。其次,教師引入結合律的概念,同樣通過具體的操作和實例來深化學生的理解。最后,在完成模塊教學之后,教師要設計與之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有助于學生鞏固各模塊的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三)強化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數學概念背后的實際意義,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并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價值。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作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相關內容的講解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正確使用方位詞,理解和表達物體間的相對位置。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師應從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活動,使抽象的“方向與位置”概念具體化。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課堂,如家庭布局、校園地圖、街道方向等,讓學生在這些具體場景中學習“方向與位置”的相關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展示不同場景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描述其中的“方向與位置”關系。此外,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基于“方向與位置”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模擬定向賽,讓學生在校園內或教室里進行定向游戲,找到指定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方位知識,這能夠深化學生對“方向與位置”知識的理解。
二、控量: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
(一)精簡課程內容,突出核心知識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新課標和教學大綱進行深入研究,明確哪些內容是核心知識點。核心內容是學生進行更高級數學學習的基礎,是解決問題和進行數學思考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教師要適當刪除非核心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課后活動進行學習,不占用課堂主要的教學時間。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師應圍繞核心知識點構建教學模塊,把相關的概念和技能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個清晰的學習單元。這樣的模塊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系統地掌握知識,避免零散和片面的學習,確保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深入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識點。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相關內容的講解為例,教師要先確定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找出核心知識點,即圓的基本性質、圓周與直徑的關系、圓的面積計算等。在確定了核心知識點后,教師應重新編排課程內容,確保每一課時都緊密圍繞這些核心知識點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重點講解圓的定義和性質,如圓周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和計算掌握圓周率的概念,最后讓學生學習圓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并通過大量的實踐來鞏固這一知識點。
(二)科學安排課時,避免課業負擔過重
首先,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是科學安排課時的關鍵。教師應深入領會新課標的要求,明確每個知識點的教學難度,避免在不重要的知識點上投入過多的時間。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合理劃分知識模塊,確保每個模塊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預期結果。最后,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是科學安排課時的核心,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調整課程進度。這意味著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教師應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時間要求。教師要合理分配課堂上的學習時間和家庭作業時間,避免出現因作業過多而占用學生休息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的情況。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分數混合運算”相關內容時,教師需要準確把握這一單元的核心知識點,如分數的加減法原理、乘除法運算規則及運算順序等。在明確這些核心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將整個單元劃分為若干小模塊,如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分數乘除法的運算、運算順序與混合運算等,并合理分配各個模塊的教學時間。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消化不同概念,如用幾節課分別講解分數的加法規則、減法規則、乘法、除法等知識點,為學生后面的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從而達成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目標。
(三)增設實踐環節,以“少而精”為原則
實踐環節的設置要緊密結合數學課程的核心知識點,同時實踐活動應當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實踐環節不宜過多,教師應精選最有代表性、最能體現數學思想的實踐內容,以保證實踐活動的質量。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有效的課堂管理策略,保證每一個實踐環節都能高效運轉。這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好相應的教學資源,以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百分數”相關內容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設實踐環節,創設商店打折的情境,讓學生計算不同物品在折扣之后的價格,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了解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百分數的計算過程。為了確保教學效果,教師應控制實踐環節的時間,每個活動都應該緊扣教學目標,避免冗余的活動占用寶貴的教學時間。另外,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還要及時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抓住關鍵點,鞏固學習成果。
三、減負:緩解學生數學課業壓力
(一)合理調整作業量和難度
過多的作業會占用學生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導致學生身心疲憊,而作業量過少又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來布置作業,確保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避免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另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水平進行適時調整作業難度。合理的作業難度應該是由淺入深的,即從簡單到復雜,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應當注意作業中題目的多樣性,用不同類型的題目來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比例”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課堂教學進度來逐步增加作業量。在初學階段,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熟悉比例的定義和基本性質,此時的作業量不宜太多,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基本概念。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師可以適當增加題量,讓學生通過大量練習來鞏固和深化對比例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作業的難度應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在這一單元的初學階段,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計算題;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計算方法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際問題,如比例在幾何圖形、生活中的應用等。
(二)開展多樣化評價,降低考試焦慮感
多樣化評價的實施,需要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參與度、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數學日志、作品集等,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和評價,這些都是評價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依據。另外,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數學評價方式,如小組合作項目、口頭報告、課堂討論。這樣的評價形式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緊張感,有助于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展示自己的數學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評價,如電子投票、在線測試等,讓評價變得更加有趣、客觀和多維。
(作者單位:白銀市靖遠縣烏蘭鎮曙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