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輝
筆者以自己所在中學近十年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多方位、深層次地探討導致學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而為學校、家長更好地保持學生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指導。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相對于男生,女生更容易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第二,專制型父母的管教風格更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第三,相較于無既往發病史的學生,有既往發病史的學生更容易患上抑郁癥;第四,經常充當父母情緒垃圾桶的學生更容易患上躁狂癥。
一、問題提出
當前,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其心理健康狀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主要是以某所學校或者某個區域的全體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某些特定癥狀群體,如以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為對象的相關研究并不多。筆者對嚴重心理問題的界定是指患有嚴重心理障礙(如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癥等)或精神分裂癥并已確診的學生,及自殺未遂或有自殺傾向的學生。
筆者以所在學校近十年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收集、整理近十年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案例,以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學生的咨詢記錄為基礎,從中提煉出人口學變量,并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筆者提煉出的人口學變量有性別、年級、生源地、父母職業、父母管教風格、是否為留守兒童、人際關系、遺傳史、既往病史、父母態度以及與父母的溝通方式等。
二、研究結果
(一)樣本分析
第一,筆者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性別、年級、生源地進行分析,結果得出,男生占個案總數的28.6%,女生占個案總數的71.4%;高一年級學生占個案總數的34.3%,高二年級學生占個案總數的54.3%,高三年級學生占個案總數的11.4%;來自城鎮和來自鄉村的學生分別占個案總數的54.3%和45.7%。
第二,筆者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父母職業進行分析,結果得出,父母是雙職工的學生占個案總數的42.9%,單職工的占個案總數的31.4%,父母皆非職工的學生占個案總數的25.7%。其中,父親的職業為教師的占比為34.2%,為企業職工的占比為34.2%,日常打零工的占比為5.7%,經營個體生意的占比為25.9%;母親的職業為教師的占比為14.3%,為企業職工的占比為14.3%,日常打零工的占比為40.0%,經營個體生意的占比為31.4%。
第三,筆者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父母管教風格進行分析,結果得出,父親的管教風格為民主型的占比為20.0%,專制型的占比為45.7%,忽視型的占比為14.3%,放任型的占比為20.0%;母親的管教風格為民主型的占比為5.7%,專制型的占比為71.4%,忽視型的占比為20.0%,放任型的占比為2.9%。
第四,筆者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是否為留守兒童、人際關系情況、遺傳史、既往病史進行分析,結果得出,留守兒童占個案總數的11.4%,非留守兒童占個案總數的88.6%;與同學關系較好的占比為8.6%,與同學關系一般的占比為62.9%,與同學關系較差的占比為28.5%;家族有遺傳史和無遺傳史的占比分別為7.7%和92.3%;有既往發病史的和無既往發病史的占比分別為14.3%和85.7%。
第五,筆者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心理癥狀進行分析,結果得出,患有強迫癥的學生占個案總數的5.7%,患有抑郁癥的學生占個案總數學生61.9%,患有雙向情感障礙和躁狂癥的學生分別占個案總數的29.5%和2.9%。
第六,筆者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父母態度進行分析,結果得出,父/母親經常貶低孩子的占比為71.4%,不經常貶低孩子的占比為28.6%;很少得到父/母親肯定的占比為94.3%,經常充當父母情緒垃圾桶的占比為5.7%。
筆者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父母的溝通方式進行分析,結果得出,父母不能傾聽孩子心事的占個案總數的74.3%,能傾聽孩子心事的占個案總數的25.7%;父母讓孩子有被控制感的占比為71.4%,父母不會讓孩子有被控制感的占比為28.6%。
(二)統計學變量差異分析
表1呈現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心理癥狀與生源地、學校所在地區之間的差異關系,戶籍為城區和鄉鎮的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而就讀于城區初中和鄉鎮初中的學生在強迫癥和精神分裂癥上差異顯著(F=5.688,P<0.05)。
表2呈現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心理癥狀與性別、是否留守之間的差異關系,男生和女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留守學生和非留守學生在精神分裂癥上差異顯著(F=4.754,P<0.05)。
表3呈現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35名學生的心理癥狀與年級、既往病史之間的差異關系,不同年級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有既往發病史和無既往發病史的學生在強迫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抑郁癥上差異顯著(F=40.000,P<0.01)。


表4呈現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癥狀與父母態度之間的差異關系。經常充當父母情緒垃圾桶和不經常充當父母情緒垃圾桶的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躁狂癥上差異顯著(F=6.176,P<0.05);父/母親經常貶低自己和父/母親不經常貶低自己的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雙相情感障礙上差異顯著(F=19.499,P<0.05)。
三、討論
(一)樣本分析討論
首先,根據樣本分析結果,相對于男生,女生更容易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女生心思細膩,相對于男生更為敏感,因此女生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對班主任來說,在管理學生時需要多關注女生的心理狀態,學校健康教育中心也可開展針對女生的專題心理輔導。
其次,從個案的年級分布情況來看,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占88.6%,這提示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側重點應該是高一、高二年級學生。
再次,根據樣本分析結果,父母管教風格為專制型的占多數。專制型父母往往比較強勢,在管教孩子時比較嚴厲,常常會讓孩子有壓抑感和被束縛感,而這種壓抑感和被束縛感更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應該盡量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間。
最后,從樣本分析結果來看,在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樣本中,抑郁癥占多數。而抑郁癥的產生與學生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模式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父母經常貶低孩子的占樣本的71.4%,很少得到父/母親肯定的占比高達94.3%,父母不能傾聽孩子心事的占樣本總數的74.3%,僅有28.6%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有被控制感。因此,針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除了正規的診療,家長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只有家長正視自己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孩子的癥狀才會有所改善。如果僅僅依靠藥物,孩子的癥狀就會反復。
(二)統計學變量差異分析討論
1.學生心理癥狀與生源地、學校所在地區的差異。由研究結果可知,戶籍為城鎮和鄉村的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就讀于城區初中和鄉鎮初中的學生在強迫癥和精神分裂癥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就讀于鄉鎮初中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強迫癥和精神分裂癥。從鄉鎮初中考入城區中學的學生,通常面臨更大的學習壓力,他們一旦出現學習不理想的情況,就會有很深的負罪感和無價值感,因此更容易出現強迫癥和精神分裂癥。針對這種現象,班主任可以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并利用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
2.學生心理癥狀與性別、是否留守的差異。由研究結果可知,男生和女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留守學生和非留守學生在精神分裂癥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留守學生更容易出現精神分裂癥。留守學生的父母一般在外打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長時間缺位。因為幼年陪伴的缺失,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愛,有的家長會意識到這一點,并加以彌補。而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往往在幼年時缺少父母的陪伴,當父母回到身邊時,又造成了他們太多傷害(批評、指責、不接納),導致孩子的內心非常痛苦,進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3.學生心理癥狀與年級、既往病史的差異。由研究結果可知,不同年級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有既往發病史和無既往發病史的學生在強迫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抑郁癥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有既往發病史的學生更容易出現抑郁癥。對有既往發病史的學生來說,在學生再次發病時,家長表現得非常淡定,認為帶孩子看醫生、給孩子吃藥就行了,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再次發病時病情會更加嚴重。而孩子再次發病的原因,往往是家長在看到孩子病情穩定后,又恢復了以前不恰當的對待孩子的方式。因此,對于有既往發病史的學生,家長除了尋醫問藥,還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持。
4.學生心理癥狀與父母態度的差異。由研究結果可知,經常充當父母情緒垃圾桶和不經常充當父母情緒垃圾桶的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躁狂癥上差異顯著,表現為經常充當父母情緒垃圾桶的學生更容易出現躁狂癥。同時,父/母親經常貶低自己和父/母親不經常貶低自己的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雙相情感障礙上差異顯著,表現為經常被父/母親貶低的學生更容易出現雙相情感障礙。當孩子經常被父母貶低或者充當父母的出氣筒時,他們會不斷地懷疑自己、否定自己,進而生出“離開這個世界就解脫了”的想法。還有的孩子因情緒無法宣泄,會出現自傷、自殘等行為,或是出現摔打東西、情緒亢奮、攻擊他人等癥狀。因此,家長應避免對孩子施加言語暴力,避免辱罵、貶低孩子,要給予孩子多一些溫暖和包容。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