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莉娜



初中英語新課標要求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深入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和閱讀技巧。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困難
基于初中英語的教學實踐,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學生英語閱讀技巧的提升。
首先,以農村中學的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學生難以自主開展有效閱讀。隨著年級的增加以及閱讀難度增大,有效的自主閱讀更加成為難題。
其次,在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主要講解文章生詞和分析語句,導致知識點和語法練習的講解分析太多,缺少對文章整體結構脈絡的分析,也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技能、自我學習以及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辨析能力,從而影響學生閱讀的效率和興趣。
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觀察與辨析、歸納與推斷、批判與創新的能力。因此,針對現階段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從思維可視化的視角引導學生提升文本解讀和自主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技巧和水平。
二、思維導圖的內涵
思維是抽象的,其過程是不可見的,需借助圖示的形式加以展示。這就要求人們運用一系列可視化技術,將原本不可見的思維過程用可視化的方法清晰地呈現出來,即思維可視化,以高效地記憶、理解和應用知識。思維可視化,是指以圖示或圖示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結構、路徑及方法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
比較典型的可視化工具是概念圖、思維導圖和思維地圖。其中思維導圖是由Hyerle提出的一種筆記方式,它運用了八種基本圖示,分別為:(1)Circle Map(圓圈圖);(2)Bubble Map(氣泡圖);(3)Double Bubble Map(雙重氣泡圖);(4)Tree Map(樹狀圖);(5)Brace Map(括號圖);(6)Flow Map(流程圖);(7)Multi-Flow Map(雙重流程圖);(8)Bridge Map(橋型圖)。本文所提及的可視化工具主要是以上八種中的三種,以及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會使用到的圖示等。
三、初中英語思維可視化閱讀教學課例
(一)思維可視化之利用可視化素材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圖示的解讀可以幫助學生快速了解文章內容,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使語言信息更加直觀,通過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1 Reading“Times have changed”為例,可以看到如下配圖,如圖1所示:
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讀圖,圖片會透露很多信息。根據圖片,教師可以通過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文章的語言情境中。教師提問Where are Millie and Mr. Chen?Whats Millie doing?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通過回答以上問題,學生能夠了解到采訪的地點、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并預測文章的內容。
再如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iput”為例,可以看到配圖,如圖2所示:
筆者通過圖示及課文標題,提出以下問題:
Who was the man?
Where was he?
Who else can you see?
What might be happening?
通過回答以上問題,學生厘清了文章發生的地點、人物及故事的大致情節。由此可見,靈活地運用教材中的圖示,不僅可以使學生把握文章內容,激發閱讀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學會關注細節內容,提升思維品質。
(二)思維可視化之框架可視化
教師可以使用樹形圖來展示整體結構或子結構,以使學生迅速掌握文章脈絡。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8 Reading“Green Switzerland”為例,本文主要介紹瑞士是如何保護環境的,主要從垃圾分類、制定法律和新能源的使用來介紹。教師可以使用樹形圖片來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在略讀時,引導學生瀏覽全文,定位關鍵詞。在細讀時,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每部分的具體措施,然后在每部分結束時,不斷地將信息補充到樹形圖片上,最終形成一篇完整的樹形圖片。制圖的過程是學生思維不斷發展訓練的過程,學生也可以利用這幅圖復述文章。(見圖3-1,圖3-2,圖3-3,圖3-4)
再如,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 Reading “The Taiwan earthquake”為例,利用思維導圖中樹形圖(Tree map)來展示地震中和地震后主人公Timmy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做。首先,在學生略讀了解文章大意后,我向學生展示了所見、所聞、所感、所做的感官圖標提示,讓學生找出相應的短語和單詞。通過Tree map,學生不僅找出了文章中主人公Timmy所聽到的,還根據所看猜測出Timmy所聽到的內容。在樹形圖的幫助下,我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呈現了每段的主要內容和細節,便于學生觀察與辨析、歸納和推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如圖4-1,圖4-2)
(三)思維可視化之邏輯可視化
對一些涉及議論比較的文章,可以使用雙重氣泡圖來比較異同。而對一些涉及邏輯關系的文章,雙重流程圖可以展示因果關系,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與推斷。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Reading“The story of Xi Wang”,講述的是關于大熊貓的生長過程及遇到的問題。文章第5段講述了大熊貓在野外遇到的嚴重問題,如生育問題和食物問題,此處就可以使用雙重流程圖來展示,讓學生清楚、明了地了解引起問題的原因和結果。(見圖5)。
再如,在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Integr-ated skills 的聽力部分講述了野生動物老虎與狼所面臨的危險,在聽力結束后,教師也可以利用雙重流程圖Multi-flow map總結聽力內容。通過雙重流程圖,學生能夠有效地總結這兩部分的聽力內容,對文章進行有效的理解、分析和比較。雙重流程圖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分開使用,單獨使用任意一邊或者兩邊同時使用。
(四)思維可視化之輸出可視化
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批判與創新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經常使用氣泡圖來培養學生的批判與創新能力。氣泡圖能圍繞一個中心詞或者核心概念讓學生發散思維,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 Reading“The Taiwan earthquake”為例,在文章賞析結束后,教師利用氣泡圖讓學生探討Timmy的個性特征,并結合文章中的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一方面幫助學生復習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批判與創新的能力,拓寬思路,總結出新的思想。(見圖7)
在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 Reading“The Taiwan earthquake”中,為了讓學生找出Timmy是如何自救的,教師設計了魚骨圖,來幫助學生定位Timmy自救的動詞,shout,pull,find,scream等動作,不僅展示了Timmy求救的過程,還展示了Timmy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學生通過定位關鍵信息,理清了這兩段的文章脈絡,并在閱讀完成后,可以針對性地對段落進行復述和寫作。(見圖8)
在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Reading“The story of Xi Wang”中,筆者用流程圖來展示大熊貓Xi Wang從出生到20個月之間的成長變化。流程圖上包含了時間變化(1day-10days-4 months-6 months-12months-20months)和大熊貓的體重、飲食、外形及能力等方面變化的描述,幫助學生將文章中零碎的知識歸納總結,強化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歸納能力與推斷能力。
思維可視化的輸出可以用于文章復述、寫作等。在閱讀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圖片或表格,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一個單元中,同一主題下多個思維導圖繪制完成后,學生對于相關主題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寫作時,也會更容易寫出具有邏輯性和個人特色的文章,從而有效解決英語寫作困難的問題。
四、總結
總之,思維可視化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的思維訓練,幫助學生養成有效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辨析能力,從而實現三個層級思維品質的訓練,即觀察與辨析、歸納與推斷、批判與創新,并進一步以讀促寫,實現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另外,可視化思維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有效地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昆山市花橋集善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