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鋒
筆者長期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結合自己對新課標的學習和“雙減”政策的理解,現以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形和地勢”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例,淺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使課堂教學活動既能遵循《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要求,又能適應當前“雙減”政策要求,還能優化課程資源,科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流程,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有效落實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通過因材施教、精準施教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本節課的設計思想力求使教材、課標、課堂、作業設計統一起來,形成合力,有效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精心設計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對每一名教師來說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越扎實,教學設計越科學,作業設計越簡明,學生才越有可能從繁雜的復習資料、浩瀚的作業題海、枯燥的機械背誦中解脫出來。還學生健體尚美的時間,展現出他們的青春活力,使“雙減”政策能夠落到實處。
一、“中國的地形”課標要求和解讀
(一)研讀課程標準的必要性
課程標準是教育管理、教材編寫、教師教育學生的直接依據,是教育評估與考試的依據,是教師每節課教學的指向標。認識地球家園,貼近生活,關注自然與社會,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發揮地理課的實踐性,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使學生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這是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育人為本,優化課程結構,活化課程內容,推進教學改革,發揮評價功能,這是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一是要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充分體現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整體性以及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結合學生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二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設計必須聚焦重點內容,如對課本內容、教輔資料進行重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活動設計中遵循遞進性原則,如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三是在教學方法上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如設置教學情境,巧設問題,先自己探究,再分組合作學習;四是重視教學活動中的地理實踐活動,如研學旅行、野外見習、地理實驗。教師必須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改革與課堂教學。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忽視課標的學習與研究,導致教學目標過高,教學內容過多,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課堂組織零亂。課堂內外作業繁重,占用了大量時間,但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成績提升緩慢。要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就必須從課標研讀上下功夫,研讀新課標勢在必行。一線教師的每節課教學設計都應該先從課標的研讀開始。
(二)“中國的地形”新課標要求及其解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教師引領,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總結出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征。
新課標解讀:
1.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征,即地形復雜多樣和山區面積廣大。
2.能結合具體地形區學會分析不同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能簡單評價我國地形特征。
3.正確理解地形要素在自然環境各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學好地形是學習其他地理要素的關鍵。
(三)“中國的地形”教學目標設計
1.認識地形在地理環境要素中的作用,能夠結合實例分析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通過各種途徑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積累初步總結局部地形特征的方法。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以及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使其養成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國的地形”課程資源分析與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主陣地,是完成課標要求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設計的成敗關系到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第二個環節就是對課程資源的分析。
“中國的地形”教材內容接近五頁,包括七幅景觀圖片、一幅中國地形分布圖、一個活動,還有地圖冊、練習冊內容。在一節課上,讓學生全面掌握教學內容難度很大。學生學習地理“出力不討好”,教師教地理事倍功半。問題癥結在于地理課圖像多、信息量大,地理要素之間盤根錯節。學好地理要求學生有超強的記憶力,有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繪圖、識圖、填圖、分析比較、綜合歸納基本能力較好。單純的死記硬背很難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八年級學生已學習了世界地理,學習中國地理有一定的基礎。結合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練習冊內容,還有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現狀,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應做好以下五個環節。
[▲]環節一:看一看,說一說
1.播放有關我國五類地形的小視頻,說一說我國地形的種類。
2.觀察課本中地形的景觀圖片,說一說五類地形的主要特征。
3.展示課本第23頁“中國地形的分布圖”,說一說我國主要地形區和山脈的名稱及其分布位置。
4.展示課本第24頁“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圖”,說一說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的面積比例大小,說一說山區、平原面積的比例差距。
5.觀察課本第24頁“山區牧業”“山區旅游業”的景觀圖片,說一說不同地形類型農業布局特點、發展方向。
教師點撥:“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祖國大好河山多姿多彩,保護環境、保衛每一寸土地是我們的責任,因地制宜是土地利用的原則。
[▲]環節二:想一想,動一動
想一想:我國的山區面積廣大,平原面積比例小,針對山區、平原的地形特點,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出發,應發展哪些農業類型?我國人口數量多,平原面積小,這會產生什么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積極發言,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這樣可以讓學生成為土地研究規劃的主人和課堂教學的主體,體現新課標對課堂教學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的原則要求。
動一動:充分利用課本第25頁的“活動”,認識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
針對這個活動,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兩組,布置活動任務。第一組:找出我國山脈的五種走向,并列舉具體山脈的名稱,把同走向山脈用紅線連接,形成我國主要山脈分布網絡圖;第二組:完成活動題中第二個題目要求,即將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名稱填寫在課本第26頁的表格中。
教師點評: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山脈將大地分割成許多網絡,高原、平原、盆地就分布在這些網絡中。
[▲]環節三:比一比,寫一寫
這一環節是知識的拓展延伸,使知識模塊化、系統化,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細化總結,是學生整理筆記的關鍵。
比一比:一比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二比四大盆地的特色,三比三大平原的分布特征、地形特征、農業特征。
寫一寫:寫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各自的地形特征、環境特色、發展特色;總結我國五種山脈走向及所屬山脈名稱;概括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
[▲]環節四:辯一辯,畫一畫
辯一辯: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優生的學習潛力,是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可以將學生分成正、反方兩大組進行活動。一辯我國地形類型復雜多樣的優劣,二辯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優劣。教師記錄辯論的主要觀點、論據,然后進行點評,進一步升華本節課的主題。
畫一畫:一是描畫新疆的“三山夾兩盆”,二是描畫東北地區“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馬蹄形地形分布特征,三是描畫黃河流域主要的山脈走向。通過這一環節加深學生對典型區域地形區分布的識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識圖、繪圖技巧,突破地理學習中的地圖難關。
[▲]環節五:看一看,幫一幫
要求學生將自己本節課的學習筆記、繪制的圖片、活動成果擺放到桌面,然后從第一組學生開始離開座位,有序走動,看一看全班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并且評選出本節課“學習優勝星”“學習進步星”,再由這些學生組建幫扶小組,分組幫扶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達到互幫互學、共同進步的目的,形成班級的學習合力。
三、“中國的地形”作業設計
1.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太行山脈東西兩側的地形區分別是(? ?D? ?)
A.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C.東北平原? 內蒙古高原
D.華北平原? 黃土高原
2.既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又是階梯分界線的是(? ?B? ?)
A.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B.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C.天山山脈—陰山山脈—燕山山脈
D.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
3.關于我國的地形特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 ?)
A.我國地形類型單一,山區面積小
B.我國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C.我國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闊
D.我國山區面積占土地面積三分之一
4.“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我國地形區是(? ?D? ?)
A.青藏高原? ? B.云貴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內蒙古高原
5.我國東部地形區以(? ?B? ?)為主
A.山地、高原、盆地? B.平原、低山、丘陵
C.高原、盆地、丘陵? D.高原、平原、山地
6.山區包括的地形類型是(? ?C? )
A.平原、盆地、丘陵
B.盆地、所有高原、山地
C.山地、丘陵、地表崎嶇的高原
D.高山、低山、丘陵
7.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平原最適宜發展的農業類型是(? ?B? ?)
A.副業 B.種植業
C.林業? D.畜牧業
8.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優勢是(? ?A? ?)
A.有利于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
B.有利于發展種植業
C.交通方便,有利于經濟發展
D.不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9.閱讀下列關于我國地形區的順口溜,你知道它們描述的分別是哪個地形區嗎?
(1)巍巍蒼蒼,冰峰千丈;百里懸河,山川相間;遠看是山,近看成川。(青藏高原)
(2)禿山黃丘,塬峁川墚;溝壑縱橫,窯洞成房;陳醋羊湯,晉劇秦腔。(黃土高原)
(3)洼地羅列,山川相間;熔巖地表,結構奇巧。(云貴高原)
(4)昆侖北,天山南,中部塔克拉瑪干;艾丁湖,火焰山,北部邊緣吐魯番。(塔里木盆地)
(5)聚寶盆,地勢高,礦產豐富任你挑。(柴達木盆地)
(6)水網稠密,土壤肥沃;紫色盆地,天府之國。(四川盆地)
(7)東西帶狀,河渠成網;水田連片,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作業設計是重中之重。作業設計的目的在于提升作業的科學性、規范性、針對性、有效性。作業設計要做到以下五點:一是控制作業總量,地理作業必須當堂完成;二是精選作業內容,要求基礎、典型、遞進、綜合性強,題型靈活,難度適中;三是豐富作業形式,包括書面作業、地理小實驗、小制作;四是把握作業的難度,要充分考慮課標要求、課本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五是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針對課標、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情、考情等進行設計。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教育教學改革使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使課堂教學活力四射。學課標,明方向,教師的課堂教學才會更有針對性。教師人人爭做“四有”好老師,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作者單位:甘肅省涇川縣玉都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