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國潮文化的興起,將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推向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集戲曲與流行音樂元素于一體的作品《相豫》,具有傳統戲曲的魅力及流行音樂的表達。國潮音樂的發展,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方法:文章從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相互交融的角度出發,采用文獻研究法、觀察法等方法,探究現代豫劇音樂作品《相豫》。結果:以《相豫》為例,討論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認為此類融合模式極具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結論: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戲曲進行思考、創新,是促進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重要手段。戲曲與流行音樂的交融,為戲曲在新時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關鍵詞:傳統戲曲;流行音樂;國潮音樂;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03
0 引言
國潮音樂在近年來火爆出圈,各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被運用到音樂的編創與演繹中。這既是一種時尚潮流,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意味著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審美觀念在國人心中萌生。京劇、豫劇、黃梅戲等劇種都是我國傳統音樂形式的優秀代表,其獨特的藝術表演風格深受民眾的喜愛,國潮音樂的興起,使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進一步交融,產生不同的火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一檔沉浸式戲曲研學創演節目《拿手好戲》,以“傳播戲曲知識、弘揚優秀文化”為主旨,通過富有時代感、年輕態的創新視聽表達,使戲曲與時代共同進步。在節目的豫劇篇章中,尚雯婕、李斯丹妮、張顏齊、劉帥毅帶來作品《相豫》,用說唱音樂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這兩段豫劇經典唱段串聯起來。流行歌手演唱豫劇,豫劇與說唱音樂碰撞、融合,共同譜寫一曲巾幗不讓須眉的新作品。
本文從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相互交融的角度出發,以作品《相豫》為例,探究戲曲音樂與流行音樂相互交融的深層次路徑及價值,希望能為戲曲藝術的發展建言獻策,讓更多的人體會中國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1 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融合與發展
1.1 發展歷程
自民國以來,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已有相互交融的跡象。“民國時期著名歌星周璇的《百花歌》《花開等郎來》,其曲調取自蘇州和無錫的傳統評彈、小調,頗具戲曲意味”[1]。改革開放后,大批優秀作品問世。1987年,由閻肅作詞、姚明作曲的具有京腔京韻的戲歌《故鄉是北京》,經李谷一在央視元旦晚會演唱之后,火遍了大江南北。隨后,《前門情思大碗茶》《說唱臉譜》等作品,同樣因曲調中韻味十足的戲曲元素與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大眾喜愛。
近年來,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之間的融合愈發新穎。如慕容曉曉在2010年發行的作品《黃梅戲》,將黃梅戲經典唱段《為救李郎離家園》作為素材,將唱腔與唱詞融入歌曲中,從現代文化中挖掘傳統戲曲藝術的新價值。2016年,譚維維在央視春晚與華陰老腔的老藝人們合作的作品《華陰老腔一聲吼》令人十分震撼,流行音樂的開放包容與華陰老腔的高亢激昂在舞臺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的結合相得益彰。一人唱眾人幫腔的演唱形式,近乎嘶吼的唱腔直沖云霄,吼得震懾人心,是傳統戲曲與搖滾樂的完美結合,豐富了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勾出了人們心中對生活不滅的希望與激情。
2022年,央視節目《拿手好戲》中的作品《相豫》服化道不失民族藝術傳統,極具國潮色彩。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從文本到演唱的融合恰到好處,使戲曲更具通俗性,在文化傳播中能被更多人接納并欣賞。
迄今為止,大批國潮音樂、戲歌火爆出圈。此類音樂作品的創作,始終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不同戲曲劇種與流行音樂相融合,使更多人了解到民族文化,是戲曲藝術邁向下一階段的必由之路。
1.2 融合方式
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合方式繁多,猶如化學元素的排列組合,不同元素的融合能碰撞出截然不同的精彩。
戴荃的《悟空》在歌曲中加入了戲曲唱腔。前半段作為鋪墊,采用了流行音樂的唱法來渲染情感,歌曲從“叫一聲佛祖”開始,將濃郁的京劇韻味融入其唱腔中,極具故事性的歌詞與獨特的唱腔相結合,并融入民族樂器竹笛與二胡進行伴奏,為音樂增添一抹國風色彩,將聽眾帶入無限遐想之中。
黃齡的《癢》將原版旋律及唱詞用越劇唱腔演繹。越劇的唱腔曲調本就哀婉舒緩,與原版《癢》的風格十分契合,輕盈的旋律,輕描淡寫卻說不清道不明的歌詞,融入越劇獨特的拖腔,節奏變化莫測,扣人心弦。曼妙的唱腔中融入琵琶、簫等民族樂器,營造了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的美妙景象。
隨著國潮文化的日益火爆,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與戲曲相融合,作品大都立意新穎、主題明確。說唱歌曲《將相和》由歌手老胡與白靜晨演繹,歌詞極具古代江湖俠義特點,二人在舞臺上化身一文一武兩個考生,既有立志要金榜題名的遠大抱負,又有以黎明蒼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將文人與武將不同的人生路途、理想抱負融入音樂中。歌曲中“將相和,乾坤定,唱著歌,取功名,上那金榜題名,早已云淡風輕”采用戲腔演唱,是全曲點睛之筆。歌曲后半段,說唱為主,戲曲為輔,不同音色間的碰撞與融合,賦予了音樂深刻的文化內涵。
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以詞曲融合、配器運用、唱腔融合等方式,以新形式普及戲曲文化,傳播歷史故事,使年輕人了解戲曲所具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受到戲曲文化的滋養與熏陶,這對戲曲的發展至關重要。
2 《相豫》——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融合
2.1 演唱
豫劇演唱極具專業性及地方性,這對流行歌手來說是一大難題。《相豫》以戲曲唱腔與嘻哈說唱的演唱方式在舞臺上呈現。戲曲部分由兩名女歌手分別演唱,豫劇因其行當各異,唱腔、造型、聲音技法也大不相同。“花木蘭”屬于豫劇行中的閨門旦,“穆桂英”屬于集青衣、刀馬旦、武生特色于一體的帥旦。閨門旦音色既端莊大方又不失柔美,帥旦聲腔莊嚴有力、激昂嘹亮。兩名歌手不僅方言發音準確,還將豫劇唱腔特色展示了出來。豫劇中很多曲調“依字行腔”,演唱的旋律依據唱詞中每一個字的字音來發展,而字音的依據,則是方言的讀音。如“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唱段中的“咱們的鞋和襪”和“男子打仗到邊關”,其中“關”與“襪”字都是用河南方言發音,均為第三聲。“轅門外三聲炮”唱段中的“如同雷震”中的“雷”(l+wei)字與“當年的鐵甲我又披上了身”中的“披”(pei)字,均是河南方言的發音。
注意運用富有特色的甩腔與拖腔,如“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唱段中的“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吶)”的襯詞“吶”運用了拖腔,以大本嗓演唱,聲音豪放洪亮。“這女子們哪一點兒不如兒男(咳咳)”中“咳咳”的甩腔,表現了花木蘭為女子打抱不平,用甩腔將所有的不滿表達得淋漓盡致[2]。“轅門外三聲炮”唱段中“帥字旗飄入云”中的“旗”字運用了拖腔,高亢嘹亮的聲音如旗幟一般直沖云霄。“我五十三歲又管三軍(吶)”一句也運用襯詞“吶”進行拖腔演唱,顯示穆桂英老當益壯的豪邁氣概。中間以流行說唱快速押韻的語言,將兩段豫劇經典串聯。唱詞批判了封建社會對女子的偏見,“不愛紅裝愛武裝,黎明的曙光”“頂著半邊天,在這五千年”唱出了女子對民族、社會的貢獻,以新的視角訴說從古至今女性的力量。
2.2 藝術特色
作品《相豫》是集科技、武術、戲曲、流行音樂等元素于一體的現代藝術作品,可以分為三部分。以武戲開場塑造了一個凝聚古今英雄特質的巾幗縮影,通過豫劇《花木蘭》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這段勸誡批評男尊女卑思想的抒情唱段,開門見山地為作品奠定了感情基調。開場時,花木蘭邁著豪放的步伐出場,轉身亮相,演唱中動作有著程式化運用,如抱拳、豎拇指等,流露出花木蘭心中巾幗不讓須眉的自豪之情。這段花木蘭與劉大哥的對話,深遠的主題意境給人無窮的回味。第二部分,張顏齊為連接兩段豫劇,新創了一段具有戲曲韻味、立意鮮明的說唱。通過跨越時空的視角,以當代青年的目光謳歌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和時代優秀女性,這一過程中視角切換到武戲,歷史與現實交織,使人物形象更為生動立體。第三部分演繹豫劇《穆桂英掛帥》的“轅門外三聲炮”,穆桂英手持寶劍與帥旗亮相,沉穩利落地走到軍營中央,演唱中“云手”的運用,如演唱到“頭戴金冠”舉手到眉邊,與“當年的鐵甲我又披上了身”手臂借勢一揮,通過手臂與手掌細致入微的動作,塑造穆桂英剛柔并濟的人物形象。“演唱到‘帥子旗,飄入云的時候右手握翎表現出穆桂英內心的激動與自豪”[3]。演繹了穆桂英統帥三軍即將馳騁疆場的場景,體現了女性為國家、社會奉獻自我的大無畏精神。
《相豫》中戲曲與流行音樂雖互為個體,但相互交融、缺一不可。武戲貫穿始終,塑造了極具藝術性的女性形象。流行音樂以現代的視角讓花木蘭與穆桂英相遇,是時空的交織,也是當代社會對歷史的傳承與發揚。作品在演繹中保留了傳統戲曲內核,創新了傳統戲曲的舞臺形式,使更多人能聽懂、看懂傳統戲曲,甚至可以親身模仿戲曲的演唱與動作,在無形中普及、發展、繁榮戲曲。
3 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價值
在全媒體時代,各類文化碰撞、融合。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更深層的進步,都需要經過不斷的發展。
3.1 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共贏
傳統戲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劇目內容包含家國情懷、歷史典故等特色情節,凝聚著先輩的智慧,鐫刻著文化的基因。但其程式化特點已無法滿足當代人多元化的精神需要。流行音樂的編創較為自由,調式、和聲的運用豐富,將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相融合,在不失戲曲原有色彩的同時,使其藝術表現更具活力,消解戲曲與年輕受眾之間的距離感。流行音樂在填詞上效仿中國古典詩詞,作曲上仍以流行音樂為基調,并融合戲曲元素,加入戲曲唱腔,使歌曲更富有魅力與特色。同時,流行音樂龐大的粉絲量是助推戲曲發展與傳承的重要力量。
3.2 音樂演唱技法的融合與進步
戲曲在演唱方面講究的是字正腔圓,要吐字清晰、唱腔圓熟,專業性強,演唱難度大。流行音樂追求的是對內心情感的詮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口語化的方式演唱。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強調的是字與聲、詞與曲更加親切自然的結合。如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前半段運用通俗唱法,具有口語化特點。樂句“只想夢里與你一起再醉一回”中,“醉”字運用了戲曲尖音的唱腔,將假聲與氣聲完美融合。副歌部分,融合京劇旦角的唱腔,頭腔共鳴更為集中,高亢明亮,取兩種唱法之精華,低音的剛勁有力與高音的細膩委婉演繹出作品的獨特韻味,在增強音樂專業性的同時,使戲曲依托流行音樂打破自身程式化的枷鎖,呈現出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
3.3 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
“中國當代的流行音樂出現于‘文化大革命之后,蓬勃發展于改革開放之后”[4],傳統戲曲的市場被流行音樂一步步蠶食。戲曲逐漸邊緣化,無法滿足當代人的娛樂需求,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難以產生共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戲曲作為承載中華精神文明的載體之一,“從它產生至今雖然經歷了無數的興衰,但我們沒有看它在哪一個時期徹底消亡”[5]。傳統戲曲利用當今現代化技術、手段,不斷挖掘自身的價值,舞臺愈發震撼,服化道愈發精致,演繹形式更為豐富,以適應時代發展。音樂人從戲曲中挖掘創作素材,融入流行音樂,使作品既有流行音樂通俗易懂、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又具備戲曲的文學內涵、美學思想等精神內核。此類作品的爆火,勾起了國人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彰顯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當今出現了許多“戲曲+”模式,戲曲不僅與流行音樂碰撞融合,與動漫、電影、美術等領域的融合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如2023年春節檔電影《滿江紅》中的插曲,將豫劇與電子音樂混搭。觀眾離場后可能會忘記故事情節,但魔性洗腦的插曲定會在腦海中循環往復。傳統戲曲依靠自身強大的生命力與獨特的藝術形式在當今社會煥發新的光彩,大批戲曲藝人走向熒幕,步入互聯網,演繹戲曲的方式更為新穎、潮流,契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念,為普及與弘揚傳統戲曲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始終是內核,為我國藝術的發展注入鮮明的民族底色。
4 結語
任何藝術形式的發展都要緊跟時代潮流,同時不能脫離世代積淀的傳統文化內涵。流行音樂因戲曲的文化內涵而充滿美感,傳統戲曲也因流行音樂的靈動而得到更為完美的詮釋,二者相輔相成。用心欣賞會發現,每一個戲曲唱段都在演繹精彩,的歷史故事,戲曲將歷史的碎片展示在人們的面前流行音樂將人們拉回現實,以現代的視角訴說歷史,使戲曲在新時期回歸大眾視野,持續釋放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歐陽欣怡.當戲曲元素遇上流行音樂:淺談二者風格融合[J].黃河之聲,2022(20):176-179.
[2] 楊璐.豫劇《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唱段分析[J].北方音樂,2015,35(7):91.
[3] 王凱歌.豫劇選段《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演唱分
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9.
[4] 王鵬飛.論中國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傳承[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5.
[5] 汪黎明.試論當代戲曲藝術與流行音樂的結合[J].四川戲劇,2006(5):92-93.
作者簡介:萬子辰(2000—),男,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