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東燕,賀源源,陳加榮
(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重慶 402160)
2013年6月5日,國務院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明確了規范漢字的標準。根據筆者對重慶文理學院大學生的初步調查,發現大部分調查對象規范使用漢字的情況不容樂觀,書寫不規范、讀音不標準等現象大量存在。故本課題組立足于重慶本地,以永川本地高校和重慶大學、西南師范大學的本科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探討重慶地區大學生規范漢字的使用現狀。
線上共發放問卷434份,收回有效問卷434份,回收率為100%。線上問卷共設計了45道問題,調查所用字選自《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字表》,包括基本信息和規范漢字書寫情況,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線上問卷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線下問卷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06份,回收率為84.33% 。線下問卷共設計了兩道大題,問題所用字選自《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字表》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專用字詞表》,包括規范漢字讀音情況和規范漢字書寫情況兩個方面的內容。

表2 字音錯誤情況(線下調查)n=506
調查問卷中對字音部分的考察旨在調查學生對易讀錯漢字的掌握程度。從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字音錯誤情況不容樂觀,可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1.因聲旁而讀錯
形聲字是由聲符和形符組合而成,聲符表音,形符表義,也就造成認字認半邊這一現象,但很多聲旁的表音作用已趨向于無,只能看作是形聲字的記號,因此認字認半邊肯定不完全可靠,比如“戲謔”中的“謔”,從言,虐聲,因此就有68.18%的學生讀作nüè;另有形聲字聲旁和讀音不同,但在跟它同一聲的形聲字中可找到音近或者同音的字,如“訃”,從言,卜聲,有15%的學生讀作bù,28.33%的學生讀作pú,“剽”從刀,從票,票一聲,有60%的學生讀作二聲。
2.因多音而讀錯
“中”有zhōng和zhòng兩種讀音,由于是多音字,有66.6%的學生將“中肯”的“中”讀成zhōng;再如“創”,有chuàng和chuāng兩種讀音,因此創傷中的“創”,58.3%的學生讀作四聲;“橫”有héng和hèng兩種讀音,所以飛來橫禍的“橫”,有54.94%的學生讀成二聲。
3.以誤傳誤
有一些字不是多音字,很多學生讀錯往往是以誤傳誤,都不知道正確讀音,將錯就錯。比如“嫉妒”的“嫉”,有39.92%的學生讀為四聲;“弄巧成拙”的“拙”,58.3%的學生讀成二聲。
4.意相近而讀錯
“皸裂”和“皴裂”都是表示皮膚出現裂口,因此就造成了將這兩個詞語讀音混淆的情況。
5.前后鼻音知識掌握不牢
櫻花中的“櫻”,有31.62%的學生讀成了前鼻音。

表3 字形錯誤情況
調查問卷中對字形的測試部分是考查學生對字形的書寫是否掌握。從調查結果來看,字形的錯誤類型主要有三類,一是偏旁誤用,二是空白未填,三是筆順錯誤,暴露出大學生字形書寫的基礎不牢。
1.偏旁誤用
漢字同音或音近字多,如果剛好這些字的字形又較為接近,只有偏旁不同的話,學生就容易誤用為其他偏旁的字,比如“松弛”的“弛”誤用為“奔馳”的“馳”,“算賬”的“賬”誤用“帳”,“黃粱一夢”的“粱”誤用為“梁”,錯誤率都在50%左右。
2.空白未填
眾所周知,漢字的體量大,難寫和難記的字多,而在信息時代,電子輸入對手寫漢字造成了巨大沖擊。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53%的同學認為自己從未出現過提筆忘字的現象(如圖1)。在本次調查中,鰲拜的“鰲”空白率就到達了69.89%,“鰲拜”還可以說平時用得不多,印象不深刻,空白率高情有可原,但“擤鼻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擤”卻也出現了高達38.57%的空白率。

圖1 “提筆忘字出現頻率”問題調查結果
3.筆順錯誤
2021年3月1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實施《通用規范漢字筆順規范》。筆者認為筆順也是規范漢字書寫的重要一環,但調查顯示,筆順較復雜的字,比如“凹”“凸”和“兜”筆順錯誤率都在93%以上,常用字“及”“母”“方”“轉”“敝”“比”及“驚”等字錯誤率都在39%以上。這說明了筆順錯誤是大學生規范漢字書寫錯誤的重災區。

表4 字義錯誤情況
調查問卷中的對字義的測試部分一是考查學生是否能正確判斷在特定語境中漢字中的語素字義,二是考查學生是否能正確判斷在特定語境中多義漢字的不同義項。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字義的掌握是一知半解的。
大部分學生出現錯誤都是因字義相近錯誤理解而形成的,如“迫不及待”誤寫為“迫不急待”,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語境給大多數人營造了一種急迫的感覺,因此許多人將“及”誤用為“急”?!霸俳釉賲枴闭`寫為“再接再勵”,“再接再厲”意思是指公雞相斗時,每次交鋒之前要先磨一下嘴,比喻繼續做事情很努力,再加一把勁,而學生容易理解為激勵,因此將“厲”誤用為“勵”。學生對字義有一定了解,但不夠精準,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于字義甚至是忽視的,不了解其本意,按自己的理解給字詞強加新意。
1.重視度低
思想上對漢字不重視是造成寫錯字、讀音錯誤的重要原因,漢字同音或音近字多,同時形近字也多,遇到兩者相近的情況,稍不注意就會混淆音近字、形近字。比如“松弛”的“弛”誤用為“奔馳”的“馳”,“算賬”的“賬”誤用“帳”,“黃粱一夢”的“粱”誤用為“梁”。學生思想上不重視,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研究這一類型的漢字上。對于一些字的讀音,有一些字不是多音字,比如“嫉妒”的“嫉”,有40%的學生讀為四聲,“弄巧成拙”的“拙”,58.33%的學生讀成二聲。很多學生讀錯的原因是以誤傳誤,完全不知道正確讀音,也不愿意去查資料,將錯就錯。
2.興趣缺乏
漢字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文字之一。在字形方面,漢字形態變化多樣;字義上,一個漢字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意思;字音也一樣,多音字數不勝數。
3.個人書寫習慣差異
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不再像小學那樣一筆一畫寫字,往往以連筆代替,提高書寫速度。連筆書寫往往會忽視漢字本身的筆畫筆順。
1.漢字的演變
漢字是用表意的符號來記錄漢語的,一般而言,漢字字形都承載著一定的意義。也因如此,從最早的殷商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簡化字,有些字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字音也一樣,語言雖有其穩固性,演變比較緩慢,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漢語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字義、字形與字音之間的關系很難融合。如果不能對字形、字義、字音完全掌握,那么可以說我們并未真正掌握這個字,因此,在運用漢字的過程中,難免經常出現錯字、別字等問題。例如在調查過程中,多數高校大學生對“再接再厲”中的“厲”字以及“黃粱一夢”中的“粱”字出現書寫錯誤。
2.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的影響,大多數人會選擇電子產品來進行工作和學習。鍵盤輸入、語音輸入、視頻通話的信息溝通方式也使得大家忽視了漢字的正確使用,大學生還會借助社交軟件上的表情包向親人朋友傳遞感情、表達情意,形象的表情能夠更加具體地表現年輕人的幽默感,因此社交軟件的互動方式也不斷更新,使大學生與漢字的使用和書寫漸行漸遠。在還沒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時代,大學生會選擇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向學校的教授學習等方式完成自己的作業或者論文寫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批學習辦公軟件應運而生,這些軟件簡潔明了,受到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這樣一來,漢字的書寫也就被逐漸忽視。
網絡語言的出現和應用對大學生的漢字應用能力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絡語言不是規則性語言,有些語言和傳統文學不相符,甚至為了吸引眼球標新立異,使用方法更是千奇百怪,例如抖音網紅隨口一說的“耶斯莫拉”就火遍全網,但是這樣的網絡用語卻找不出能表達的實際真實意義,大學生作為網絡應用的主體,更是受其影響。
3.學校教育的偏差
在高等教育之前,語文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一門重點必修課。按理來說,通過12年的學習,學生的漢字基礎應該達到了良好及其以上的水平,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的漢字基礎略顯不足?;貧w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在小學低中年級會重點教授和檢測字音、字形、字義之外,其他年級對漢字的重視程度并不夠,大多數語文教師將教育重點放在了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上,特別是對課文的主旨、意蘊、藝術手法等重點關注,對字詞等基礎知識則相對忽略,就算教授有關字詞的基礎知識,也會將重點放在難字、生僻字上。另外許多老師對學生的筆順書寫要求并不高,也沒有教給學生詳細而明確的筆順知識。學生從小就沒有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高等教育,外語是一門必修、必考課,課時充足,學分也不少。對比而言,漢語的學習則弱了不少。除了中文系的學生會大量安排漢語類課程外,其他專業少開甚至不開?!按髮W語文不是必修課程。盡管各高校面向非中文專業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但是,由于課時被壓縮,又沒有統一的驗收方式,導致大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不重視,語言文字應用水平不僅沒有像英語水平那樣出現提高,反而每況愈下?!盵1]
通過社交媒體加大對漢字書寫意識的宣傳,加強學生對漢字知識的重視程度。遍觀全國各地,都有過類似的漢字書寫小測試,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書寫的邊緣化,但僅靠一些地方電視臺的報道,對于“書寫意識”的宣傳是不夠的,對書寫意識的宣傳需要相關部門通過更多、更大的平臺。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傳統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比如多舉行類似“漢字聽寫大會”的節目,還可以延伸拓展,開展“說文解字”欄目;相關部門也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來宣傳,號召一些有影響力、正能量的大V發布、轉發與書寫相關的小常識和小技巧,號召抖音博主講解易讀錯的漢字以及容易寫錯的漢字。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激發人們的“書寫意識”,提高人們對漢字知識的重視程度。
在基礎教育時期,大部分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比起條條框框的知識傳授而言,他們更偏向于有圖文有聲形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漢字實際上是較為漫長的過程,要從感知、理解再到應用。因此教師在進行漢字的識字寫字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
1.小學階段巧用多媒體教學方式
例如,在“日明月”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音樂、圖畫、視頻、動作等進行教學,通過展現太陽、月亮等圖片,教師利用多媒體的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教師要在教室布置中充分融入漢字文化,營造學漢字、寫好字的良好氛圍。
2.中學階段在興趣中鞏固復習
中學階段學習漢字的首要目的是配合應試教育,并且初中階段學習漢字的方法依舊是字典、詞典等,這使得學習漢字的方法極其單一,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漢字學習非??菰?。這就要求在中學階段漢字教學要與教學活動充分結合,避免呆板的漢字教學,例如可以舉辦“漢字聽寫比賽”“漢字書寫比賽”,漢字的挑選根據學生的積累量決定,通過強化復習和鞏固的方式進行漢字教學。
1.有效開設漢字文化必修課
有效開設漢字書寫相關課程是提高大學生漢字應用水平的最好辦法之一。學校應科學合理地開設漢字文化必修課,教師的教學應努力做到王寧先生提出的“理想的漢字教學”?!袄硐氲臐h字教學應當遵循漢字的自然規律,包括漢字的結構規律、演變規律、互相關聯的規律、自成體系的規律。[2]”通過對漢字規律的學習,讓學生充分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蘊,幫助學生樹立尊重漢字、保護漢字的意識;著重培養學生字音、字形、字義實際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使用規范漢字的能力。
2.增加學生手寫漢字的機會
對問卷調查中“如果學校采取以下措施對大學生手寫漢字進行規范,哪項措施最好”這個問題,有接近一半的同學認為漢字盡量手寫是最好的措施(如圖2)。故在高校的教學和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可以多提倡手寫漢字,比如多布置需要手寫的作業,提倡使用筆記本記錄筆記,提倡學生去圖書館查找資料并進行重要內容的摘抄等。

圖2 “學校方面規范學生手寫漢字的最好措施”問題調查結果
3.鼓勵學生組織、參加漢字興趣社團
學校應大力鼓勵學生組織、參加漢字興趣社團,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校應為社團配備專業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活動,如趣味漢字聽寫大賽、奇妙漢字猜猜猜、面試語言技巧培訓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漢字之趣、體會漢字之用,從而促進學生提升使用規范漢字的意識。
4.鼓勵大學生參加“漢字應用水平等級測試”
201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實施《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修訂版,但2016年修訂版延續了2008年版的自愿參加原則,所以大學生參加“漢字應用水平等級測試”的人數仍不多。學??纱罅μ岢珜W生參加“漢字應用水平等級測試”,鼓勵學生提高漢字應用水平。
漢字是前人留下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文就重慶各大高校,實地調查大學生的漢字發音、提筆忘字、寫錯字的情況,并對調查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策略,希望有利于改善現狀,增強重慶市高校大學生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提升其語言文字運用水平,促使其更加規范地使用漢字,達到提高文化修養的效果。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傳承祖先留下的財富、重視漢字、熱愛漢字、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